从象征性符号的角度解析合阳面花
2023-07-14周奈言
摘要:面花是合阳乃至渭北、陕西或黄土高原文化中不能分割的民间艺术,面花师傅以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合阳人民每逢佳节和人生仪式都会互赠面花,它是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民俗礼馍。本文从象征性符号学出发,解析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与民俗应用。
关键词:合阳面花;符号学;艺术特色;民俗应用
面花是一种融合了北方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的民间艺术,合阳人俗称“花馍”“花馒头”,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民俗礼馍。
合阳面花在陕西省被列为“秦艺六绝”之一[1],面花艺术是艺人心灵的写照,黄河流域纯朴的民风造就了黄河流域面花艺术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内涵丰富、制作精巧细腻的特点,它以大胆、直接的寓意表现极夸张丰富的创造力深入人心。
一、研究背景
合阳县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的东北部,地处黄河之滨,北有梁山屏障,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丰饶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分明的四季、优质的小麦,为合阳面花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物质基础。
合阳面花艺术是民间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她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使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一双巧手揉捏出花鸟鱼虫、人物植物、龙凤麒麟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作品。在合阳,面花作为民俗事项的载体,贯穿于每一个岁时节日,也贯穿于一个人诞生、婚嫁、寿辰、丧葬等重要的人生仪式,为民间活动增色不少,将民俗的内涵物化、形象化、艺术化,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理念产生影响。
二、合阳面花的艺术特色
(一)造型生动夸张
从造型上讲,合阳面花分为三种类型:贴花型、捏塑型、插花型。贴花型类似浮雕,在捏好的基础造型上,通过添加元素的手法增强面花的感染力;捏塑型注重塑造单体的形态,常采用夸张变形和对比手法,依赖传承人的生活经验,将自己的理解与生活和民俗相结合;插花型在合阳面花中是使用最多的形式,综合了多个富丽堂皇的形态,造型夸张、层次丰富,展现出合阳地区粗犷豪放的风土人情。准确、逼真、形似、传神是合阳面花造型艺术的美之所在。
以“老虎馄饨”为例,如图1所示,虎是兽中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人们将它作为一种信仰崇拜。虎祛邪辟灾、威猛阳刚的形象被融入民俗文化中,成为在合阳面花艺术中使用最普遍的造型题材[2]。炯炯有神的双眼,增强了立体感的两片浓眉,虎头上的大嘴巴口衔绣球,翘起的大尾巴,大有抖尾凌空跳跃之势,整体观之雄健有力,气势威武,同时又有几分媚态,讨人喜欢,在变形中又显结构匀称,恰到好处。
(二)色彩鲜艳夺目
民间面花色彩具有装饰的作用,合阳面花色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不上色的素馍,素色系面花不施重彩、纯真质朴,大部分是用来行祭祀仪式;另一类是染色的花馍,彩色系面花用色丰富,艳丽夺目,多用于庆祝传统节日或人生仪式送祝福。合阳女性会把自己对色彩的理解与生活的感悟结合,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搭配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饱和度和对比度较高,衬托出活跃的气氛。
素色系面花是以面固有的颜色为主,蒸熟后表面白皙饱满,呈现玉石般的温润色泽,主要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直接保持面的原始色,给人一种朴实素雅之美,如供馍、送给长辈的大花卷或丧礼面花。素色系面花是民俗丧礼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主要向死者表示哀悼与敬意。第二种形式是以红、白、黑三色为主。白色是面的本色,黑色是黑豆做的动物或者娃娃的眼睛,红色是中华民族群体的神祇崇拜色彩,也是中国人心中镇邪的色彩,面花的红是红豆做的嘴巴或是点染,整体看起来古朴典雅又不失活泼喜庆之感。
“眼眼馍”是素色系面花的典型代表,它是正月十五长辈给晚辈送节所带的礼物。无论大小,都是一个娃娃头的造型,黑豆做眼,红豆做嘴,捏出耳朵、鼻子,胖嘟嘟的憨态可掬,惹人喜爱。合阳面花造型以仿形为主,面花艺人通过主观想象,简化地来表现事物造型的突出特点,从“眼眼馍”中就可以看出对其主体造型的塑造并未多加修饰。
(三)制作精巧细腻
制作面花的工具有面板、切刀、剪刀、黑豆、红豆、针锥、木梳等,这些工具在制作面花的不同阶段均有应用。制作面花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大体可分为和面、发酵、做面花、醒面、蒸制、上色、插花七道工序。合阳地区高产小麦,使得面花的主要材料面粉具有丰富的优质资源可供挑选。这其中面粉选用隔年的小麦,使蒸出的面花不易开裂,选用其他的配材也非常注重与形式结合。
面花的制作方法为捏、剪、擀、模制、插、贴。一件小的面花,便集合了这些制作方法。合阳面花独特的造型和染色方式得益于对细节的把控,制作面花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每个细节都是手工制作。由于每个手艺人的制作习惯不同,蒸制出的面花有所差别,但她们在制作面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颗虔诚的心,无论是和面、揉面、捏塑都尽心尽力、精雕细琢,最终才呈现出生动精美的作品。合阳面花是合阳妇女情感的表达方式,它是内敛的、羞涩的,但又是直白、清晰的。
三、合阳面花民俗应用中的象征性符号解析
(一)象征性符号解析思路
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通常表现为中国本原哲学“观物取象”的哲学符号,通过联想、抽象出一些形象象征某种观念,赋予其特殊的含义,从而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
象征符号与其指称的对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或内在联系,其指称对象及对象的表征物及其相关含义是人们长期集体感受形成的联想集合,是社会群体在漫长过程中思维同化后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比如合阳人民在二月初二奉祀土地神,虔诚致祭,将贡品面花直接做成聚宝盆造型,上插金元宝、龙凤和牡丹花,寓意生意兴隆,大富大贵。一件面花作品背后是饮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交织。民俗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面花作为民俗纪念作品,从古延续至今。
(二)传统节日应用
春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合阳人把献天地的面花称为“神桃”。神桃是制作成桃子形状的面花,把它供奉给天神,表示对天神的尊敬,以祈求天神的庇佑。献土地爷的面花称为“积积馍”,“积积馍”做成麦积状,希望土地爷保佑自己麦积子大,五谷丰登。献灶神的面花称为“银子行行”,“银子行行”是指装满银子的容器,把它做成面花,供奉给灶神,祈求新年家中财源广进,灶火兴旺。第二类是走亲戚拜年用的。过年时,晚辈会给长辈送“调和馍”,调和在合阳县语境中含有敬重的含义;平辈之间会互赠“馄饨馍”。第三类是供家庭食用的花馍。合阳人吃年夜饭时会食用“全家馄饨”,在馄饨馍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会被认为是有福气的。
正月十五是长辈给晚辈送节的节日。这一天母亲会给女儿送娃娃馍。女儿新婚出嫁的第一个元宵节,母亲还会另带一对“插花娃娃”和“插花馄饨”。“插花娃娃”的装饰丰富,如图2所示。代表男性的娃娃头部佩戴相公帽,上盘一条龙;代表女性的娃娃头部佩戴凤冠,寓意是希望女儿早生贵子以及表达郎才女貌之意。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是长辈看望晚辈、母亲探望女儿的节日,礼物除了有粽子、油糕、油条之外,还有千姿百态的“花花”。“花花”用面捏成,也称“艾叶馍”“艾艾馍”,主要是因为古时天气湿热,虫害泛滥,人们容易生病。
(三)婚丧嫁娶应用
面花会贯穿合阳人的一生,伴随一个人的诸多人生重大仪式。合阳人从出生,到长大后结婚,年迈庆祝寿辰,再到离世的每一个重要瞬间都有合阳面花的参与。具体说来,这类合阳面花被简称为“四礼”,为诞生礼、婚礼、寿礼和丧礼,合阳面花见证了每个人的生死往复。
诞生礼,是宣告个体社会化,接触社会的标志。在合阳县,人们对于家族的延续极为看重。女儿的娘家提前几天就请人准备为小外孙过满月的龙凤馄饨、老虎、压心糕、鱼儿娃等一套礼馍,表达外公外婆对女儿和外孙美满的祝福,期望宝宝身体健壮虎实、生活美满有余。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视觉语言、感情交流的载体、世代传承的文化符号。
婚礼是合阳人一生最为隆重的仪式。合阳的迎亲当天,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面花展览会,特别是新娘的陪嫁面花,更是特别讲究,新娘带来的插花馄饨的精美程度、造型、大小、配套内容等,间接反映了新娘家的综合实力。娘家除送女儿“老虎馄饨”,还要给女儿送一对“龙凤呈祥”或“二龙戏珠”等内容的大插花馄饨,以龙凤寓意新婚夫妇琴瑟和鸣,蕴含了对新婚夫妇生活幸福美满的祝福[3]。在上面插满各种花卉、蛙、小鸟、蝴蝶、佛手和葫芦等。佛手寓意招来福禄吉祥,它与桃子、石榴一起,被称为“福寿子三多”,祝福新婚燕尔比翼双飞、儿女满堂。
按照合阳风俗,人到六十花甲,儿女便要为其庆寿,举办寿礼,一般会准备“寿桃”“寿糕”或者“插花馄饨”。寿桃尖端捏成三瓣儿,合阳人讲究“一瓣嘴儿敬神灵,三瓣嘴儿敬人”。寿桃的顶上再插上用面盘成的寿字,点上几点红,一个简单的寿桃就完成了。寿糕底座是一个夹上核桃、红枣和鸡蛋的糕,上面插满了各类型的小花,中间是一个老寿星或者福、禄、寿三寿星,如图3所示。
作为人生礼仪文化链的最后一环,丧葬仪式源于原始宗教的灵魂观和生命观。合阳地区以土葬形式为主,当老人过世了,合阳人认为是升天了,为感谢上苍接纳了亡者的灵魂,他们会蒸一对大面花,叫“献天馍”,造型是花叢中立一只白鹤,寓意这个人“在世时像松鹤一样长寿,死后又驾着白鹤到西天赴宴去了”,而儿孙们要“抬食饹”。食饹盒大约一米高,有五层隔盒,里面摆放着寿松、仙鹤等各种面花。
在合阳地区,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庆都需要蒸制面花。合阳面花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图案、色彩等视觉符号与民间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创作者巧妙的构思、丰富的情感以及美好的心愿,并凝结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面花成为一种可以表达情感的主观意象,更是合阳民众原始观念下情感的外化、物化、符号化产物。
四、结语
民间艺术虽然有造型程式化、符号化的特点,但绝不意味着千篇一律的复制。面花形态各异,精神殊趣,在形象上充斥着特定时代的世俗生活气息,从形态特点就可看出个性的生命力源于生活。它能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其具有文化内涵,还因为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色彩文化所形成的审美价值。
合阳面花作品往往是由某一物象或相似谐音而产生的丰富想象后所创造出来的形象,并会以程式化的符号形式世代相传。“符号”特征使得诡秘、含蕴的内涵变得直白。合阳人正是用这些形象符号组合,向人们传达祈祥纳福、生命繁衍的愿望,使得没有生命的面材化成生命、安乐的象征。
作者简介
周奈言,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研究方向为图像与视觉造型语言。
参考文献
[1]彭璐.合阳面花的民俗学阐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22.
[2]周晓.简论合阳面花的艺术风格[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9):14-15.
[3]袁华祥,肖芬.中国传统文化在合阳面花中的形式美表达[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8):338-340.
[4]吴若峰,阿芳.合阳面花 来自乡村的视觉盛宴[J].旅游,2004(5):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