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丽淡雅 妙趣天成

2023-07-14赵玉敬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摘要:陈道复是明代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师承文徵明、沈周,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开创了简淡、率意的明代写意花鸟画新风貌;书法以行草著称,与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合称“吴门四家”。《墨笔花卉册》绘四时杂花十种,兴之所至,约略点染,一花一叶,抒写文人真性情,是其晚年艺术巅峰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

关键词:陈道复;淡墨轻毫;笔情墨趣

陈道复(1483—1544年),明代画家、书法家。初名淳,字道复,后以字行,又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长洲(今苏州)大姚村人。陈淳曾自言:“我有先人田数亩。”“记得大姚山,是我读书处。”生平事迹明代张寰《白阳山人墓志铭》①和朱爱娣《陈淳年谱》②有详细记载。他出生于家境优渥的文人士大夫之家,家中颇多书画收藏。祖父陈璚(?~1506),字玉汝,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官至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精通诗词文赋,与同乡吴中书画名流沈周、吴宽、王鳌、祝允明等时人相过往,唱和频频。父亲陈钥(1464—1516年),字以可,号韦斋,精通阴阳正术,与文徵明有通家之谊,曾在自己居所陈湖设“假息庵”,专供文徵明来此小憩。二人一同游览名山胜景、吟诗作赋,关系亲密。陈淳“既为父祖所钟爱,时太史衡山文公有重望,遣从之游,涵桡磨琢,器业日进,凡经学、古文词章、书法、画、诗咸臻其妙,称入室弟子”。

陈淳的书画创作以其33岁时父亲去世为分水岭,分为早、晚两个阶段。33岁之前从父命,出入于文徵明门下,主修“举子業”,兼修诗、书、画,生活富足安逸而平静。艺术理念深受“吴门画派”的熏陶,诗、书、画等方面均体现了文徵明含蓄温润的风格特点。正德十一年(1516年)父亲陈钥因病去世后,陈淳精神受到极大创伤,开始厌世,崇尚玄学,终日以书画诗酒为伴,家道中落,又因性格原因与老师文徵明渐行渐远。援例北游太学四年后,绝意仕进,逃离城市,移居至偏僻、清旷、宁静的乡村别墅“五湖田舍”,过着“耳边惟有鸟,门外绝无人。饮咏任吾性,行游凭此身”的诗画书酒生活。40岁左右画风转向沈周、南宋法常的粗简率意风格。陈淳晚期创作着力点聚焦于花卉领域,对日常所见的各种花卉作富有生机、饶有兴趣的描绘和书写,以自己细致的观察、体味,寄托文人怜物惜生、文雅高洁的情怀。在1544年所作《花卉图卷》卷尾自题:“写生能与造化侔,始为有得。此意惟石田先生见之,惜余后生,不得亲侍笔砚,每兴企慕,恨不得仿佛万一。”③陈淳对其“观物会意”心摹手追,获益良多。其晚期花卉融入草书笔法,以“墨戏”“漫兴”的方式进行创作,花朵、枝叶的布置归于平正简单,枝疏叶简,较多侧峰用笔,绘画线条灵活多变,真正由以形写神而转变为寄情笔墨、托物言志,形成笔墨豪放纵逸、意态简括生动的自家风貌,被学界认为直接开启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貌。此后诸多写意花鸟画家无不从中汲取营养。

石家庄市博物馆所藏的陈道复《墨笔杂花册》,原华北人民政府移交。墨笔纸本,纵20.7厘米,横13.8厘米,十开,分别画杏花、天竺葵、水仙、秋菊、牡丹、墨竹、梅花、秋葵、荷花、枇杷十种四时花卉。一花一题,花左诗右。花卉采用勾花点叶的技法,淡墨淡色,枝叶稀疏,墨色浓淡、干湿、虚实交融;对应题画诗为陈道复自作五言绝句。款属“道复”,印章有三枚,穿插使用:“白阳山人”(朱文方形)、“陈氏道复”(白文方形)和“大姚”(朱文圆形)。1963年,经国家文物局书画鉴定小组刘九庵、谢稚柳、杨仁凯等专家鉴定,定为一级。

陈淳的花卉画题材广泛,目力所及,皆可入画。通观全册,四时杂花采用折枝形式,虽惜墨如金,“约略点染”,观之则“意态自足”,在布局形式、书法用笔和题材取舍等方面都别出新意,可圈可点。

一、约略取形,贵在写神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写意画的最高境界在于超出笔墨之外,“书写胸中逸气”。明代王穉登在《吴郡丹青志》中赞道:“(陈道复)尤妙写生,一花半叶,淡墨欹豪而疏斜历乱,偏其反而咄咄逼真,倾动群类。”④十种四时杂花选取最具风姿的一枝,大量运用简笔,枝干以淡墨轻毫一笔画就,叶片先以淡墨点染再用稍浓些的墨勾画筋脉,没骨法与钩花点叶交错使用,浅色淡墨如入化境,舍去了一切不重要的细枝末节,主体突出。如墨牡丹,先以淡墨写枝、随后仍以淡墨晕染花叶,再用浓墨细笔勾画稀疏的筋脉,重重花瓣以淡墨渴笔勾出,浓墨点蕊,逸笔草草,富贵之气跃然纸上;绣球花更是以淡墨渴笔勾成无数小圈而成;菊花则以墨笔双钩画出花瓣,很多复层的花瓣索性以一根单线代表,没有任何晕染,层层叠叠之下,菊花的丰厚立体感愈发显眼;莲花仅画荷叶一柄、盛花一朵,旁边随意点缀的几珠水草随风摇曳,一花一叶,虽简洁至极,但莲花清雅高贵之气摄人心魄,于看似不经意中见性灵。“一花半叶,淡墨欹毫”,生气自现。

二、以书入画,画中有书

陈淳绘画的笔墨技法植根于其娴熟老辣的草书功底,将书法丰富的运笔手法应用到有限的绘画空间中,为画面平添了无尽的生趣。如写梅用笔苍劲有力,枯湿相宜。枝干运用草书笔法将斜枝一笔带出,果敢迅捷,顿挫有致,骨力遒劲,分叉小枝中锋用笔,细而不弱,有起有收,圆转丰厚,具有明显的篆籀笔意。花瓣以双勾笔法写出,运笔自如,笔断意连,耐人寻味;如菊花,花瓣用笔快速挥洒,兔起鹘落,草书笔法展露无遗;天竺葵枝干则以侧笔扫出,偶见飞白,叶片先晕染后勾筋,有筋无脉,花瓣、花蕊细笔小心勾画;莲花则一片叶、一朵花,数珠水草穿插其间,勾写结合,莲叶亭亭,莲花盛开,似有微风吹来,暑意顿消,惬意温馨;水仙叶子淡墨双勾,叶片阴阳向背以时断时连的转折用笔表现,抽穗一茎,结花五朵,其中一朵绽放宛若金盏,似迎风起舞,画面无水似有凌万顷之波,极具文人画“文而逸”的特点。

三、一画一诗相得益彰

陈道复对花卉画着力颇多,在表现形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尝试。他的诗、书、画三者合璧的绘画形式,为后人推崇并效仿。陈道复把居家庭院、村边山脚日常所见的花花草草当作抒发情怀、思想和意趣的一种媒介,采用诗画对题的方式,托物言志,传达内心的某种情感。比如牡丹,世人一向认为它是富贵花,通常多以钩染烘托的手法突出其光彩夺目的美丽外表,而陈道复却伤其“凋落易”,题诗:“洛下花开日,妆成富贵春。独怜凋落易,为尔贮丰神。”“洛下”即洛阳。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几乎家家种牡丹,赏花之风盛极一时。牡丹虽说“花开时节动京城”,但花期短暂,仅10天左右,故借助神来之笔,留住人间“富贵春”。“菊花”通常被誉为“花中君子”,文人借描绘菊花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和隐士的情怀。题诗“清霜下篱落,佳色发花枝。再咏南山篇,幽怀不自持”,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托自身情操,与作者绝意仕途、平和恬淡的隐居生活契合,诗与画互为注脚,意蕴绵长。以菊喻人,表达了他与世无争、名利于其如浮云的幽深趋向。水仙自宋代开始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陈淳常常用它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试看题画诗“羞容匀薄粉,翠袖卷轻罗,且莫凌波去,江头冰雪多”,写出了水仙临水生长的特点及娇姿绰约。梅花凌霜傲雪,代表了文人坚韧不拔、清雅孤高的品质,众多文人雅士对梅花的偏爱与赞美使其成为诗词、画作中的主角。本册墨笔写就的梅花,枝干苍劲挺拔,花朵隐隐约约,或盛放或含苞,疏影横斜,清气袭人。行草题诗“天风吹琪树,幻出冰雪姿。虚斋落空影,夜半月明时”。“琪树”即仙境中的玉树,比喻亭亭玉立的美人。梅花绽放于一年中最寒冷之时,故有“东风吹琪树,幻出冰雪姿”,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于“虚庭落清影,夜半月明时”,独自赏梅才能得其个中三昧。

陈道复的行草题字,结字疏朗,用笔厚重圆润、舒展自然,高低大小错落有致,从容洒落、自由随意,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笔意连贯,行气贯通,通篇一气呵成,别具古雅气质,与其逸笔草草的花卉相映生辉。同样的字在不同花卉的题诗中,写法不同。比如“风”字在十首题画诗中共出现了四次,次次面目不同。这种任意挥洒、纵情抒写的书法结体布局与整幅绘画作品浑然一体,是陈淳晚年天真烂漫、超逸豪放的个性特征的完美体现。

从著录和传世作品看,50岁以后是陈淳花鸟画创作的高峰期,数量多、质量高、多水墨、少设色。对日常所见的各种花卉采用洗练笔法,率意挥洒,作富有生趣的描绘和书写,推许并践行了沈周“当求我于丹青之外”的理念,关注写生背后寄寓的逸趣情味,将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新高度。其晚年作品《漫兴折枝花卉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本人题跋可以佐证。自云:“古人写生自马远、徐熙而下,皆用精致设色,红、白青绿必求肖似物之形,无纤毫遗者,盖真得其法矣。余少年欲有心于此,既而想造化生物万有不同,而同類者又秉赋不齐,而形体亦异。若徒以老懒精力从古人之意,以貌似之,鲜不自遗类物之诮矣。故数年来所作,皆游戏水墨,不复以设色为事,间有作者,从人强,非余意也。”陈淳40岁以后退隐山林,恬淡自适,感受万物之美,以画笔歌咏生机勃勃的花鸟世界,所作水墨花卉是自己兴之所至,自出机杼随意点染而成,舒逸致,遣野兴。

我馆所藏《墨笔花卉册》,菊花、水仙、牡丹、竹子等,皆习见之物,陈道复利用水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以及宣纸的渗晕特性,使墨色互融互破、五色呈现。所画一枝花、数片叶、一抹痕,简劲至极。一花一叶,分明画得清晰具体,久看之下又让人看花非花、遐思万千,体现了白阳所追求的幻影游动的妙处。题画诗书法“揖让有度”“欹侧取妍”,率意洒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三臻并美,属于陈道复晚期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

作者简介

赵玉敬,女,河北辛集人,副研究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注释

①(明)张寰:《白阳先生墓志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46册,齐鲁书社出版社,1997年出版。

②朱爱娣:《陈淳年谱》,上海书画出版,2018年12月出版。

③陈淳:1544年作《花卉图卷》跋文,上海博物馆藏,载于《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④(明)王穉登:《国朝吴郡丹青志》,《中国书画全书(三)》,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