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赋能家长群体素质提升路径研究
——以无锡市青少年家庭为例
2023-07-13张启森朱冠华朱秋红
高 红,张启森,朱冠华,朱秋红,曹 澄
(1.无锡开放大学,江苏 无锡 214011;2.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无锡 214153;3.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江苏 无锡 214443;4.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1)
杨宝忠教授认为,“家长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即家长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二是家长的文化素养,即家长具有的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水平;三是家长的教育素养,即家长所具有的教育科学知识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1]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这是对家长群体素质提升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时从法律层面明确要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为深入掌握家长群体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理念与表现,厘清家长群体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价和需求,笔者对无锡市青少年家庭家长群体素质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以期对家庭教育质量提升提出有益建议。
一、无锡市青少年家庭家长素质现状透视
(一)研究背景
无锡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历来非常重视。近年来,无锡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推动家长群体素质不断提升。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近年来,无锡市不断深化“家庭实施、政府推进、学校指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无锡市妇联与市教育局、关工委等联手打造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并举办中小学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市妇联在45个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开展“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社区家庭教育支持行动,通过绘制分龄段家教地图,组建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发针对性学习课程,用好网上家长学校,创设环境课程,营造“推门可见、社区可感、人人参与”的家庭教育氛围。推进婚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以政府采购方式,招募相关社会组织和婚姻家庭指导师为城区所有社区(含30%城区村)提供婚姻家庭教育课程或指导活动;引进优质师资团队,开展婚姻家庭教育师资专业技能督导;支持半公益性课程研发和实施,为0-18岁儿童家庭提供系统性专业性的优质家庭教育课程;支持婚姻家庭教育类社会组织发展[2]。同时加强婚姻家庭指导服务中心建设,为有婚姻摩擦、亲子冲突、家庭危机人士免费提供专业指导服务3 次(每次50 分钟)[3]。教育局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设,经常组织教育系统的活动和培训,组建“锡慧网上家长学堂”,推出系列课程,受到家长好评。
二是学校重视家校合作机制。通过搭建家校交流平台,以及家委会、家长会、家长课堂、父母沙龙、家长开放日等各种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通过优秀家长的经验分享,评选“好家长”等来实现辐射和带动效应。不少学校注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育,优化家长课程资源,组织编写《家庭教育家长读本》等指导手册,还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组建家庭教育报告专家团,定期举办线上线下青春期家庭教育类、心理沟通类等专题课程,并在学校公众号上推出心理辅导专题知识。
三是家庭教育的社会资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无锡市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由社会机构承接各区家庭教育课程,直接与街道、社区对接选课,其中亲子教育、隔代教育、情绪调节等家庭教育类课程深受社区居民欢迎。无锡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每年评选表彰“学习之星”“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在新华书店以及各大图书馆,不仅教育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相关书籍琳琅满目,还设立家庭教育专柜,有利于家长迅速找到相关书籍。市图书馆除了提供家庭阅读指导,还举办东林文化讲坛,定期开展公益法律咨询服务,策划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展览、书画展等各类公益展览。富有特色的阅读空间、城市书房遍布街头。市少年宫面向家长开展亲子共读主题活动,长期开展“心·动力”周末公益大讲堂,给家长传递专业细致的心理知识、亲子沟通技巧等。润生书局曾集结了一大批专业家庭教育讲师,面向社会做了16场公益讲座。新吴区太一社区积极推动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开设“梅颂”“兰馨”“竹风”“菊韵”四大学堂,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课堂、乡土课堂、道德讲堂、国学课堂、健康美育课堂等20多种课程[4]。目前,《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终身教育》杂志、“无锡市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网络平台、“锡山学习在线”、“无锡教育”“无锡eTV”等公众号都开辟家庭教育、亲子专栏等,呈现出立体化、多样化的资源样态。
(二)研究设计
为有效实现研究目的,课题组在整理分析家庭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面向家长群体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聚焦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家长角色自我认知、学习型家庭建设、家长自我提升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问卷调查主要从2021 年11 月至2022年4月,历时半年。
调查对象:课题组邀请到江南中学、江阴高级中学、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无锡开放大学、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15所学校1092名青少年家长广泛参与填写问卷。接受调研的家长中,父亲占31.9%,母亲占68.1%。初中生家长占27.2%,高中生(含国际部学生)家长占38.6%,职校生家长占34.2%。
调查对象学历情况:家长们受教育程度不一,其中硕士及以上占5.3%,本科占27.4%,大专、高中44.5%,初中及以下占22.8%。
调查对象职业情况:职业背景也是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教师、医务工作者、公务员或其他事业单位占25.2%,企业工程师、管理人员占23.6%,工人占21.2%,农民占3.1%,社区工作人员占0.8%,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及其他从业人员占26.1%。
本次调研还采用访谈法,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探索式访谈,对部分中学和职业院校的青少年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无锡市部分中学以及职业院校的师生,江苏常熟理工学院、重庆邮电学院的部分在校大学生为本次调研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
1.家庭氛围主基调和谐,但亲子冲突明显增加。调查数据显示,43.9%的家长认为“亲子关系很和谐,父母和孩子生活很愉快”,51.4%的家长反映“大部分时间亲子关系是和谐的,但冲突明显增加”,4.7%的家长“感觉管不住孩子,经常发生冲突,特别令人苦恼”。随着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隐私意识的增强,青春期家庭亲子交流普遍减少(见图1),这对父母的沟通能力、情绪观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图1 青春期家庭亲子交流情况
2.家长角色自我认知基本全面,但对职业生涯规划较为忽视。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认为家长要扮演好多重角色,在孩子青春期尤其要扮演好“心理的及时疏导者”、“三观的健康培育者”、“学业的引导督促者”、“生活的悉心照顾者”,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已经引起家长重视,但程度还不够,家长对“职业生涯的引领者”认同度相对较低。(见图2)
图2 家长角色自我认知情况
整体而言,家长极为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锻炼孩子的个性意志”,注重“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但是在“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家风家训教育”以及“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3.普遍有较强的学习型家庭建设意识,但家庭个体差异较大。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对学习型家庭普遍共识是,学习型家庭强调每一位成员都要参与学习,透过共学、共读、共游等方式来强化亲子关系,创造温馨的家庭共学气氛,以不特定的学习方式,时时学、事事学、处处学,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使家庭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5]。著名学者厉以贤认为“学习型家庭是通过家庭全体成员持续的、终身的自我学习、互动学习和共享学习,实现个体和家庭动态协调发展的一种高级的家庭形态。”[6]家庭教育指导专家乐善耀提出学习型家庭的学习模式多样,如父母带头学习,成为学习型家庭的主导;父母向孩子学习,建立交互式学习模式;合力配置学习时间,家庭共享学习成果;增加家庭文化投入,提高家庭生活的知识含量[7]。九成以上家长认同“必须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家长应当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调研中,不少家长热衷阅读家庭教育的经典书目,如《苏霍姆林斯基给家长的建议》《正面管教》《中国式教养》《曾国藩家书》《自卑与超越》《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肯说》《第五项修炼》《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等等,同时,妈妈们还普遍关注相关教育类公众号及APP,如樊登读书、喜马拉雅、每日英语、李玫瑾、壹心理、武志红、天使爸、蓝橡树、得到、知乎、无锡教育、江苏教育网、学习强国、抖音“超级育儿师兰海”“是白大姐呀”等,丰富便捷的教育资源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和欢迎。
调研发现,从学习时间上看:不同家庭、不同家长在学习方面差异较大。“每天下班回到家后坚持学习充电”方面,只有12.9% 的家长能坚持“1 小时以上”,38.7%的家长能坚持“半小时-1小时”,近一半的家长都在“半小时以内”。从学习活动看:大多数家庭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如“共赏好剧好书”、“带孩子外出参观考察”等。从学习共同体看:学习陪伴总体较少,20.9%的家长和孩子经常在一起学习看书、有共同学习时间、家庭学习氛围浓厚,63.4%的家长偶尔陪伴孩子学习,15.7%左右的家长表示“和爱人都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一起”,家庭缺乏共同学习时间。从对学习型家庭看法看,家长们普遍认同学习型家庭应当是“家庭成员地位平等,氛围民主,双向沟通渠道畅通”“家长带头学习提升,做好榜样,主动给家庭成员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注重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互相激励,支持家庭成员实现人生价值”。问及是否属于“学习型家庭”,43.1%的受访者表示肯定,56.9%的受访者表示与学习型家庭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
4.家长注重自我提升,但提升渠道有待拓宽。家长们谈及持续学习提升的动机,主要是基于“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减少代沟”“更好地指导孩子成长”“更好地工作,提供经济保障”。大多数家长计划在“心理学知识”“孩子学业”“人际沟通技巧”以及“工作技能和岗位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有近一半受访者表示是出于“自己感兴趣,实现自我价值”,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业余爱好,如健身、烹饪、花艺等”,说明家长们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需求越来越强。八成家长表示最近5 年在自我提升方面有收获,但主要是依靠单位培训提升职业技能,部分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积极进修、获取新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到高一级职称的家长所占比重不大(见图3)。
图3 近5年家长自我提升情况
二、家长群体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亲子关系日益疏离
林崇德先生指出,“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任务,应该交给学校来完成,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积极的兴趣、稳定的动机、崇高的理想、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8]。但是,从问卷和访谈结果来看,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不科学:一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普遍焦虑严重,孩子的学业成绩仍是家长评价孩子的主要依据。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视子女为家长的附属而非独立个体;秉持功利、单一的家庭教育目标;过于偏重智育,而忽视美好情感、健全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长“言行不一”等[9],极易引发家庭悲剧。二是家长对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父母在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欠缺和盲目,导致孩子在自身学习、专业、职业方面的选择权和主动权遭到无情剥夺,以致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学习的动机和择业方向,容易降低社会适应性。三是部分家长不懂得青少年心理。青春期孩子面临三大心理矛盾:一是渴望独立与现实对家长依赖的心理矛盾,他们在心理上经常产生冲突、不安,为了消除这种矛盾冲突或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常常以孩子气的行为方式,比如唱反调、以不关心或无所谓的态度对抗父母或大人,以显示自己不再是儿童;二是心理闭锁与渴望获得理解的心理矛盾;三是性心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心理矛盾[10]。现代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型的亲子关系需要的是爱、理解、引导以及互相学习[11]。访谈中,青少年普遍渴望像个“大人”一样,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尊重,但家长自恃年长又经验丰富,常常用教导的口吻训责,自大又“蛮横不讲道理”“无缘无故就责备”的做法让孩子极度反感。
(二)终身学习行动滞后,“知”与“行”脱节
家长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要思考如何传承好的传统教育理念以及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还要应对传统中衍生出的新元素,比如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素养的培养;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适应,青少年家长还需要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等等。不少锡城家长通过书籍、手机、电脑,借助微信公众号、育儿博客等不断增长自己的育儿知识,但从陪伴的时间、质量来看,还有很多家长终身学习意识不强,对学习型家庭的构建不够重视,特别是存在认知和践行的误区,过于注重自身经验,重旁观式的赐予性单项投入,轻参与式的共性的双向投入;重物质投入,轻文化投入;重金钱投入,轻时间投入;有些摆脱不了过度的应酬而放弃精神上的自我充电[12],断绝了学习的念头,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不愿自我成长,导致他们与孩子的代沟增大,沟通受阻。
(三)有效家庭教育指导缺乏,家长素质提升遭遇瓶颈
调研中,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目前提供给家长的指导性资源不够”,主要表现在:1.组织架构不健全。有研究表明,我国不同区域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时,存在不同的管理运行模式,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妇联牵头以及关工委牵头等[13],多个部门并未形成职责分明、统筹合作的管理运行机制,政府主导作用不突出,牵头部门行政权力不足,不同部门各项工作相对独立、分散,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容易导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执行力度不够,保障无法满足需求,相关政策难以得到真正落实[14]。2.尽管学校方面普遍开设家长课堂,但课堂效果缺少家长的积极有效反馈,在家长课堂质量及父母课程供给侧方面难以得到进一步改进。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家长反馈“孩子的学校经常举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给予家长有力地指导”,更多家长反馈“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还不够,疫情之下,学校活动受限,希望更加丰富灵活”。部分家长家校合作意识淡薄,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过于依赖自身经验,一旦出现问题就寄希望于学校或者班主任,而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也是参差不齐。3.锡城家长期待更多针对家长的优质特色指导资源,但目前亲职教育资源比较分散,社区及高校作用发挥不充分,资源聚焦面过窄。成人教育的机构,主要针对技能培训和学历提升,对家庭教育这一领域涉及较少。一些青少儿机构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的课程及测试,但面向家长的课程未形成规模。社区教育在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特殊教育群体以及再就业培训等方面投入很大,但系统的家庭教育课程相对不足。
三、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赋能家长群体素质提升路径
(一)完善体制机制,厘清责任边界
1.健全组织架构。完善无锡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骨干的二级体系,各部门联动,便于快速响应家长教育需求。
2.健全立法工作。针对无锡的发展实际,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实施细则,同时推动无锡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落地,将家长的培训提升工作纳入终身教育范畴,从制度、教育经费、人力资源、空间场地等给予全面保障,将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出台家庭教育财政保障机制,尤其是要关照到一些特殊家庭群体。
3.完善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妇联、民政局目前开展的新婚服务包含沟通技巧、签署反家庭暴力协议书等,可以考虑在成年男女结婚领证时,就对他们开展“亲职教育”,将学习掌握相关家庭教育课程和知识的情况纳入终身学习学分银行,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家长奠定坚实的第一步。在后期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同样要进行培育和考核,不断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业指导。学分银行的积分可以实现兑换服务、文化体验、参观奖励等活动,从而进一步调动父母参与亲职教育的积极性。
(二)聚焦“小切口”,深化家校共育
1.定制“个性化”菜单,面对不同的家长群体和孩子集中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开发更多智慧父母课堂专业课程。很多受访者提出,现有的资源针对家庭教育共性问题较多,不能很好地贴近自身家庭问题实际,非常需要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2.注重师资培养,建立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团队。
3.面向家长开发生涯规划课程,给予更科学指导。
4.面向班主任群体的心理讲座,呈现更多一线咨询师眼中的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5.重视父亲群体的培训,家校合作中不能让父亲角色再次缺失。
(三)整合特色资源,实现多元合力
1.以社区为龙头,更好地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比如学校、博物馆、少年宫、图书馆、青少年实践基地、医院、文化团体以及家长资源开展家庭教育,带领志愿者和热心人开设专题教育网站、网上家长学校、开发公众号等,搭建起一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坚实防护网。
2.各个社区要提供家长学校的固定场所,为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活动阵地,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开展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
3.浓郁专题研究氛围。利用无锡市教育局主办的“社区教育论坛”的契机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在无锡市掀起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热潮,培育更多的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无锡市成人教育协会、终身教育研究会、心理协会联合提供更多专业化指导和帮助。
4.调研中,一部分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知识相对欠缺。有研究表明,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学习型家庭创建状况随之见好,并有显著性差异[15]。在锡高校应在专业设置上有所突破,配置优质师资资源,开发课程,提供成人教育的更多选择。
5.加大数字化资源建设力度,如微课资源、空中课堂等,通过时空的便捷和资源的优质来吸引更多的家长投入到素质提升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