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2023-07-13林春波
林春波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学业导师制是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运用文献法和调查法,总结和分析现行的学业导师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如导师职责定位不清、导师配备欠缺、制度不完善等,并探究其原因。然后,从导师团队建设、师生导入、导学互动、考核评价体系、多元化激励、遴选制度、协同管理系统、导师培训制度等方面构建和完善学业导师制的运行过程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以推动学业导师制顺利、有效地运行。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业导师制;导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35-04
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了当前各所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学业导师制的提出顺应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2004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服务。”[1]据此,学者们开展有关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学业导师制是以学习规划为主要手段,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以交往与对话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一些高校纷纷开始进行学业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但是由于价值理念偏差、导师职责定位不清、师资配备欠缺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学业导师制的顺利运行,实施的效果不尽人意。在已有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学业导师的工作经验,试图通过构建和完善导师制的运行过程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促进学业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优化育人管理模式,实现个性化培养,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学业导师制的耦合
(一)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二者耦合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亟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见培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学业导师制实施的初衷也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学业导师制的运行,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状况和需求,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进行有效地指導和教育,从而使专业教育更有针对性,每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示。
(二)师资队伍建设是二者耦合的迫切需求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学业导师制的基础是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业导师制的运行都迫切地需要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师资队伍,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业导师制的顺利运行。
(三)学业导师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直以来,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创新,其中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创新,其中学业导师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举措之一。在借鉴欧美国家导师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推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业导师制,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业导师制运行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定位不清,师生互动不够
在学业导师制运行的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对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认识不到位,教师认为大学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自由,大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怎么学,教师不必要过问太多。所以导师很少主动地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而有些年轻导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指导什么、如何指导不够明晰。另外,部分学生也不愿意与导师交流沟通,担心打扰导师,也担心导师过多干涉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专业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学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对个人发展有什么意义,甚至一旦遭遇挫折或者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就会放弃学习,这些情况在大学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会存在。尤其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刚脱离高中的学习和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角色定位不明,不知道以何种方式与老师沟通交流。我们知道,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进师生关系,通过导师的人格魅力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这种“默会知识”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教化。[3]
(二)导师配备不足,效果不明显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教师的编制和人数没有快速增加,很多高校难于达到生师比18:1的标准,导致学业导师数量不足,一名学业导师要指导30~40名学生,导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更谈不上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和计划。其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繁重,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部分导师一个学期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仅一、二次,甚至从不沟通交流,这违背了学业导师制运行的初衷,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制度不完善,难以持续运行
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标准和制度是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推广的重要保障。[4]一些高校在实行学业导师制的初期,信心满满,进行大量的媒体宣传和推广,但是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困难重重,配套的管理制度缺乏或者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业导师制的运行。例如学业导师的遴选、聘任、激励、考核、监督、培训等制度尚不完善,导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打击,指导效果的好坏未能在工资、福利、晋升等方面得到体现,导师逐渐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学业导师制的运行出现停滞不前,或者最后学业导师制不了了之。
三、学业导师制运行机制的构建
(一)运行过程机制(工作机制)
1.组建导师团队
由于生师比过大,导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影响了导师运行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导师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一名优秀的导师为核心组建导师团队,导师团队的成员包括辅导员、青年教师和高年级的学生助理,团队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对本科生进行指导和教育。
(1)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配合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协助导师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成为导师与学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同时在生活上给予引导和教育。导师根据学校相关规定,自主地安排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时间和次数,确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疑难问题,保证指导和教育的质量。
(3)青年教师。由导师在院内挑选一名年轻教师,协助导师工作,一方面可以为导师分担在学业指导中的一些烦琐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年轻教师积累一定的指导经验,成为合格导师的后备力量。
(4)高年级的学生助理。导师在高年级的学生当中选择一名优秀的学生协助导师开展指导工作,由于高年级学生有相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了解导师制的运行和导师的工作,能拉近与师弟师妹们的心理距离,便于及时地向导师反映相关情况。他们需要协助导师组织指导和教育活动,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予以建议和指导。
2.注重师生导入
师生导入是导师和学生进行角色和职责定位的关键,是导师制运行初始阶段的重要一环。导师制的导入机制就是让本科生明确大学的意义,明确课程结构的意义,做好自我的发展规划。[5]
(1)树立主体意识。导师和学生是学业导师制实施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导师的指导和教育是教学上的补充,管理上的延伸,生活化的教育和个性化的培养,导师的职责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和职业指导等。[6]导师要以严谨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指导学生成长,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学生是独立自主的学习者,为获得自身更好的发展,要主动地与导师进行沟通,共同制定学习和发展计划,履行自身的职责和义务。
(2)抓住师生导入关键期。从学生入学到第一学期结束是导入的关键期,学生结束高中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他们会面临许多的不适应,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而且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会受到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而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期。因此,在大学第一学期,导师就要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向学生介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初步地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
(3)开展专业课程教育。学业导师是以指导学生的学业为主,除了在入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专业引导外,在日常指导中还应该适时地、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课程意义的引导,告知学生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设置的理由,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加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全方位互动
导师与学生之间、导师之间、导师与任课教师之间、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是保证导师制运行的有效手段。
(1)导学互动。在导师和学生互动中,学生受到教育、激励和熏陶,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促进导师自我教育和激励。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和指导内容,例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共性问题较多,可采用集体正式的交流方式;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和规章制度比较熟悉,由于专业课程的增加,他们比较关注专业课程的学习及与学习相关的活动,可采用集体正式交流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大学三、四年级的學生与导师比较熟悉,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等面临不同的问题,可以采用针对性强的日常沟通方式,并辅以集体正式交流方式。[7]日常沟通可利用 QQ、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集体和个别的指导,及时掌握和解答学生困惑。集体的正式交流方式包括专题研讨、阅读报告、经验交流等,导师提前一周布置讨论的主题,列出学习资料的目录,学生自主拟定学习计划,开展学习活动。一周后,导师和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导师根据讨论的结果,分析、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等情况,以及设置的主题是否恰当、指导方式是否合理,指导效果如何。
(2)导师间互动。导师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和借鉴,尤其是青年导师。每位导师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导师工作经验不一样,通过导师之间相互交流,借助他人的经验来启发自己工作思路、消除工作中的困惑。
(3)导师与任课教师间互动。学业导师是对学生课堂教学外的指导,导师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情况不一定都了解,因为学业导师可能只给学生讲授1-2门的专业课,其他专业课由其他教师讲授,所以,导师需要通过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师沟通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互配合,协同教育。
(4)团队成员间互动。导师团队的成员共同肩负起指导学生的任务,成员的分工不同,职责范围不同,掌握学生不同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导师反馈各自负责的工作内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每一项指导工作环环相扣,资源共享,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二)运行考核激励机制
1.考核评价体系
(1)考核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学业导师制是导与学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导师的导,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指导的结果,也要评价指导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导师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也要评价导师的道德、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发展;不仅评价指导内容,还要评价指导方法、工作态度、履职情况。
(2)考核评价的依据。考核评价导师的主要依据是导师指导工作计划、指导过程记录、指导工作总结,也包括学生专业学习、考研、就业、参加课外活动等情况。考核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定任务的情况;参加讨论、交流、汇报的次数和表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比赛获奖、学生综合测评等情况。
(3)考核评价方式。按照评价的主体划分:考核评价导师的方式包括导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组评议、学院考核小组的评价;考核评价学生的方式包括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导师团队成员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维结合的方式。按照评价的时间划分为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按照评价的形式划分为评分表打分法、学生问卷法、管理访谈等。
2.多元化激励
导师考核评价结果与导师聘任、职称晋升、奖励、工作绩效挂钩。导师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和不称职,当评价结果为优秀时,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在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当评价结果为不称职时,取消奖励性绩效,极度不称职的还应取消导师资格,两年内不得参与评奖评优。
学生考核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于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推优入党、奖学金评选、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面给予加分,并授予优秀称号。[8]对于评价结果为不及格的学生,即不完成导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参与集体交流会议的学生,学院将对其点名批评,或者将其淘汰。
(三)运行保障机制
1.实行遴选制度
遴选制度的内容包括导师遴选制度、导师与学生双向遴选制度。首先,导师遴选制度。在制度中规定导师遴选的时间、条件、程序、工作内容和要求等,导师遴选的条件是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包括品德、年龄、职称、教学和科研等条件,遴选的条件要与导师考核评价的指标相一致。其次,导学双选制度。该制度是为了保障导师和学生的权利,有利于导师与学生日后的良性互动,提高指导的效果。在双向遴选前,学院在网上公开导师的学历、职称、专业方向、科研领域及优势等信息,使学生对导师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导师。[9]另外,导师也可通过辅导员和学生工作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最后在征得双方意见后,学院与教学管理部门的共同协商确定导师和学生的人选和分组。
2.构建协同管理系统
导师的指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学业导师制的运行需要依靠学校不同部门协同管理、协同育人。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 :“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10]“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学校的全体教师、教学单位、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都应该在不同环节、不同的阶段参与到学业导师制的运行当中,由学校管理系统组织协调,推动学业导师制的运行。另外学校可成立校级管理机构和院级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为学校导师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的实施办法,统筹和协调导师制的运行;院级管理机构为学院导师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导师的具体实施,如导师的遴选、监督、考核、奖励,推动导师工作的开展,建立长效工作机制。[11]
3.健全导师培训制度
从导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一位导师都是从一名新手导师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优秀的导师,在这一过程中导师不仅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学习总结,更需要学校(学院)相关部门给予培训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提高,对导师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学院)应健全、完善导师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对象、时间、内容、方式以及培训效果评价等,实现导师培训常态化、规范化、人性化,例如岗前培训、业务培训、短期培训、校外优秀导师交流学习等,并且将参加培训的态度和成果作为考核评价导师的指标内容。通过导师常态化的培养,使导师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适应时代的变化,时常保持工作的热情和创新意识。
四、結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的指导,让每位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业导师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耦合将快速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突破学业导师制运行的瓶颈,通过健全和完善学业导师制的运行过程机制、考核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建立学业导师制运行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实现学业导师制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364/moe_1588/moe_1615/tnull_25595.html.
[2]冯润楠.地方大学学业导师制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8:8.
[3]刘加玲.中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37.
[4]房咏梅.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优化路径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142.
[5]庞靖.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的研究[D].南京市: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9:21.
[6]张爽,李晨.应用性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有效运行机制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18):32.
[7]平琦,庞建勇,荣传新等.新时代“三全育人”理念下本科生导师制建设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4):80.
[8]向文华,苏海茵,孙芳,等.高校实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运行机制探索[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3):109.
[9]王家寿.本科生导师制的合理定位与运行机制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57.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11]郭玉娟,郭君.高职院校德育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及途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4):47.
(责任编辑:张宏玉)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Lin Chunbo
(Zha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such as vague responsibility positioning of tutors, lack of tutors, imperfect system and so on,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Then, we should construct and improve the operating process mechanism, assess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tutorial system from aspects such as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troduc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action of guidanc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diversified incentives, selection system,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utor training system, so as to facilitate smooth and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Key words: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Academic tutorial system; Learning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