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题教育展馆在文化育人实践中的路径研究
2023-07-13高婧
高婧
摘 要: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主题教育展馆是传播思想文化的主要阵地,高校主题教育展馆的建设更能发挥其文化研习与文化传承的作用。本文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揭示近年来高校主题教育展馆在文化育人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探索新时期文化育人的创新模式,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质量能效。
关键词:主题教育展馆;文化育人;实践
文化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高校利用自身优势,自建主题教育展馆,为学生提供了提升文化素养、涵养文化精神、开展文化研学实践的基地。立足三晋大地的山西工商学院,近年来在利用主题教育展馆进行文化育人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一、观照人文,创建教育展馆
主题教育展馆创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山西工商学院校内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完整地认识和了解。以此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形成融合协同,育人合力,建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让学生切实了解历史传承,加强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体悟革命精神和底蕴,补充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身临其境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主题教育展馆于2018年规划,经山西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思政部、学校办公室、基建处、后勤处、图书馆、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通力协作,撰稿设计布展,于2020年9月启用。为增强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观性,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展馆、展区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图片展示、声像演示、实物实景等布展,使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文化、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学生认真领悟植根于实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深入挖掘温润而隽永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要旨,是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山西工商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馆是学校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又一举措。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馆整体设计为中式庭院风格,采用砖雕工艺和传统木质古建彩绘工艺等手法建设而成。
传统文化馆分上下两层,共十五个区域模块,一层为文化历程、文学、艺术、哲学、宗法、经济、政治,二层为科技、中医、民俗、教育、体育、宗教、军事、法律及晋风晋韵、文化拾遗,让参观者能在方寸之间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高校的神圣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馆的建成,让广大师生及参观者明确了传统文化涉及的内容和领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乐思湖中国历史大事件概览
山西工商学院在建设北格校区时,在校区中部低洼之处取土堆丘,渗水成湖,取名乐思湖;湖中围岛,名乐信岛;连岛架桥,名乐进桥;岛中立亭,为乐知亭。这些名字寄托了山西工商学院对广大学子乐于思考、勇于进取、诚实守信、攀登知识高峰的殷切期盼。之后又用246块草白玉石碑围湖,每块石碑上面刻一个历史事件,整个石碑群几乎将中国历史大事件囊括在内,绕湖走一周就是一次对中国历史的集中学习。
在乐思湖畔镌刻中国历史大事件概览,目的是让广大师生和读者们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此更好地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如今,乐思湖水波粼粼,岛上郁郁葱葱,湖内新建音乐喷泉,湖边增设步行道与休息区,配以石碑上的历史大事件,游人恍若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的殿堂。
二、以文化人,强化管理体系
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完善岗位规范,健全规章制度,发挥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一)成立学生讲解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成后,学校随即组建了教师专职讲解团与学生讲解团,为广大师生与来访者提供专业优质的解说服务。
教师专职讲解員从全校教师中选拔,现共有专职教师讲解员6名。专职讲解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安排基地重要参观接待及组建学生讲解团工作,同时定期展开讲解培训,不断提升专职讲解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文化素养。
学生讲解团成员,从全校各个学院优秀学生中选拔,每学期初讲解团定时发出纳新公告,学生自愿报名,经展馆老师面试、培训合格后上岗。主题教育展馆建成启用后,先后有400多名学生参与基地讲解工作,进行5000多次解说。自学生讲解团成立后,展馆老师负责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训、礼仪形象培训、语言表达培训,定期召开学生培训会完成对学生的讲解培训及考核工作。
经过三年的学生讲解团实践,教育展馆基本实现了学生管理的层级管理模式。讲解团选出一名总负责人,负责联络各展馆学生管理员,对接教育展馆老师,接受参观任务,安排各展区学生干部讲解工作。每个展厅选拔出一到两名学生干部,管理本展厅的学生讲解员,负责收集课表,整理课表,轮流安排讲解任务。学生要不断练习、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讲解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完善规章制度
主题教育展馆建成后,逐步确立并完善了预约管理办法、讲解员岗位职责、学生讲解员学分认定制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等各种工作规范和标准,提升了教育展馆的管理水平,保障了展馆的顺利运行,更好地为广大师生与来访者提供服务。
主题教育展馆设有三部一室,分别是研学部、文创部、展陈部和办公室。
研学部负责主题教育展馆的实践教学工作,讲解员的招募、培训、课程、考勤、考核、日常管理;展馆内容的修改以及各类材料的起草、收集、整理;带领学生整理基地展馆相关资料,积累研究并形成实践教学成果。
文创部负责主题教育展馆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创意工作,包括推出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负责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推广与宣传;负责文创活动的策划与实施;负责文创社团的运行与管理工作。
展陈部负责主题教育展馆的展览布局、资产管理及展览策划工作;展陈物品的保管维护、申购的工作;展馆设备管理工作;规划展馆的升级改造工作。
办公室负责主题教育展馆的日常行政管理,协助馆长做好主题教育展馆的人事、资产、档案资料、后勤保障、消防安全、维修管理等工作。
三、以文育人,丰富实践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思想沃土。优秀传统文化中历经时间冶炼、实践锻造的思想道德资源,参与文化育人,可引导高校学生用整体的眼光、连贯的思维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走出专业壁垒、跨越学科界限,以更宽容的态度、全面的观点给自己通识性充电;可指引高校学生认识真、善、美的共通关系,树立更加科学、正确的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育人、培根铸魂的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塑造中国风格。
(一)开设实践课程,涵养文化底蕴
主题教育馆联合学校传统文化教研中心,整合学校各类传统文化实践课程资源,通过课程分类,实行项目模块化管理,丰富传统文化实践内容,创新实践育人形式,拓展实践教育平台,完善各部门文化育人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近两年,主题教育馆将陶艺、茶艺、木版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形式融入育人基地实践教学中,开展专题讲座,提升了学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效益。
主题教育馆先后开设了传统文化通识类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非遗的平民化和艺术化”“中国民间艺术漫谈”等,同时按照主题教育馆各展厅内容的分类,开设了相应的文化实践课,如中医文化与养生、“活色归真”年画色彩体验行、大学生文明礼仪形象养成、艺心艺意巧夺天工剪纸艺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走进山西大院探寻晋商文化、与“泥”相约陶艺制作、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中国节气文化之清明节、世界建筑艺术瑰宝——应县木塔、服饰中的民俗、山西历史名人、壶里品佳茗共传茶文化、山西民间剪纸的文化内涵、领略武术魅力传承中华之魂等。
以主题教育馆为文化传承基地,学校积极聘请文化研究类的专业人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广大师生进行专业讲座,如当代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历史使命、芳园筑向帝城西——《红楼梦》的园林艺术之美、古琴音乐与文化心理、中国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论坛——“匠人瓷话”、流域文化的传承与秩序——以黄河为例、艺术论坛——“匠人锦话”等。学者们分享多年的文化研究成果,非遗传承人分享传承经历,让师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与传播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文化类实践课程和专题讲座的开设,延伸了主题教育馆的展示内容,丰富了文化育人的实践形式,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
(二)开展文化活动,传承民族经典
主题教育馆立足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结合展示内容举行传统节日盛典、民俗文化展示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汇报演出节目,丰富了主题教育馆文化育人的教育形式。
1.读书月活动
每逢“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教育馆根据读书活动月的不同主题,举办相应主题的读书活动月节目展示活动,节目涉及传统文化礼仪、京剧、纪念抗战英雄、歌颂抗疫精神等内容。
除节目展示外,主题教育馆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阅读分享平台。主题教育馆组织学生举行“朗读者”读书分享会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阅读国学经典著作。该活动进一步活跃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了学生的阅读风采,传承经典,品味名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们在阅读和表达中增加沟通交流,增进学生间的感情。
2.博物馆日活动
为充分发挥我校博物馆的宣传阵地作用,彰显博物馆的精神力量,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学校文化育人工程建设,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在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教育馆都会开展博物馆日系列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力量。届时,主题教育馆将组织学生观看央视最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字”从遇见你》《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大型历史文化类节目。同时主题教育馆会组织学生们开展“觅宝”分享会和“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活动,让学生们自己介绍教育馆内的馆藏文物,以此来促进学生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和对历史文化的关注。
3.端午节活动
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庆典,主题教育馆每年都会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聘请民俗学专家,为学生们带来端午节民俗讲座,深入讲解端午的由来、发展演变以及相关活动庆典。同时设置“端午趣味知识竞答”,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使大家更有趣地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4.中秋节活动
每年中秋節,主题教育馆会开展“团圆迎中秋,巧手制月饼”活动。通过制作月饼活动,激发学生们对中秋节的了解,加深对传统工艺的理解,不断涵养家国情怀,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5.汉服秀活动
主题教育馆携手汉韵国学社,举行“礼乐中华,盛世霓裳”汉服秀活动,将热爱传统服饰的青年学子们联合起来,向大家展示华夏民族的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在解说员的详细解说下,国学社成员们依朝代先后次序展示各朝代的不同服饰。教育馆内古香古色的设计,配合着悠远婉转的箫声,身着汉服的学生们从回廊尽头缓步走来,恍若梦回汉唐。汉服走秀让大家更进一步了解了汉服,感受到汉服的独特魅力。
6.红色纪念活动
主题教育馆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
(三)举办系列比赛,强化育人成果
主题教育馆在系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探索以赛促教的育人形式,举办了一些竞赛类活动,以强化主题教育馆文化育人的成果。
每年6月,主题教育馆都会组织学生讲解团开展“学生讲解大赛”。讲解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示了各自的风采,激发了学生的讲解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讲解水平。同时,参赛、观赛人员也从激烈的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讲解的努力方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教育馆发出“学党史、守初心、勇担当”主题征文活动通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主题征文活动通知,将初选优秀作品汇集成册,形成《传统文化优秀征文汇编》和《党史学习优秀征文汇编》。
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的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营造知礼、懂礼、守礼的校园秩序和文明环境,推动校园文化内涵发展,促进学风校风建设上台阶。
四、以文铸魂,引领社会服务
主题教育馆的育人实践,融入了山西地方文化特色,将三晋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育人体系中,在主题教育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地方民俗展览,以此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2022年底,主题教育馆共接待本校师生及校外各单位参观学习人员近400批、3万人次。广大参观者给予主题教育馆高度评价,多家单位明确表示愿与主题教育馆合作,作为单位员工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培训基地。
依托地域优势,打造金牌育人基地,扩大宣传效应,增进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形成长期合作機制,开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山西省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的新职能,将山西工商学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做精做强,使之成为山西省内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学习、思政党史教育教研的实训实践模范基地。
(山西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应用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2021876)。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高水平大学背景下高校文化馆群育人功能调查研究:以福建省11所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6).
[2] 蒋朝莉,肖凯强.提升地方历史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效性[J].邓小平研究,2018(4).
[3] 王慧媛.高校文化育人功能和实现路径[J].现代交际,2019(2).
[4] 黄良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深入推进高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J].科幻画报,2021(10).
[6] 朱浩.博物馆在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实践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
[5] 曹欢荣.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研学实践教学方法论[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43(6).
[6] 金伟,陈德玺,杨智圆.地方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2022,42(2).
[7] 冯红,高雅.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3(2).
[8] 张贵礼,程华东.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