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教育发展的趋势与教育的未来

2023-07-13陈轩宇王萍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经合组织

陈轩宇 王萍

摘   要: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趋势塑造教育2022》报告分析了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全球经济、工作与生活、知识与能力、身份认同与归属感、自然环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持续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教育数字化浪潮将对师生数字素养提出更高要求;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启发对个性化学习的思考;文化、价值观与身份认同的多元化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日趋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要求加强绿色技能的培养。基于此,本研究展望我国未来教育并提出建议:推动全民数字教育,完善数字能力评估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绿色技能人才;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扩大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在线教育生态。

关键词:经合组织;教育发展;趋势;全球教育;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4.05

一、引言

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趋势塑造教育2022》(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2)报告主要研究影响教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技术趋势,旨在从当前趋势中反思教育面临的挑战,并对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该报告聚焦疫情影响下的教育发展,从五个方面(全球经济、工作与生活、知识与能力、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以及自然环境),提出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全球教育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

二、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趋势塑造教育2022》指出,认识与了解五大趋势有助于明确全球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全球经济

全球经济日益增长,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贫富差距加大,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自然资源短缺和能源消耗增加的问题急需解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人们需要思考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推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贫富差距

1820年以来,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人口从76%下降至10%[1],然而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距,2019年OECD成员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9,307 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11,057美元的三倍多,许多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现象也在加剧。收入分配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教育机会,降低了社会流动性,进而阻碍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个体具备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各國对教育的战略投资有助于缩小社会差距,发展高质量的、公平的教育体系对全球未来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无形资产投资

过去40年,市场投资从机械设备等传统有形资产转向基于知识的无形资产,如数据、软件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可扩展性和协同性推动高科技公司迅速发展:2005—2020年,亚马逊收入增长4000%以上,而埃克森美孚收入下降约50%[2]。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中,加剧了社会不平等。随着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高,教育在培养个人软技能,进而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3.人口老龄化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剧,在OECD成员国中,2020—2060年,老年人口占比将由5%增加至10%[3][4]。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公共财政压力,教育和终身学习是让老年人参与劳动的关键,使国家能够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保持生产力水平,减轻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二)工作与生活

与20世纪相比,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更短,工作方式也更加灵活,如兼职和远程办公。这些变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和挑战。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生活。

1.非正式学习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劳动法规的推行,娱乐方式的增多,个人年均工作时间在不断减少,1870 年,OECD成员国年人均工作时间超过 3000 小时,而在2019年下降至1743小时[5],这为非正式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当非正式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改善非正式学习环境,帮助人们更好地获得非正式学习机会。

2.非标准工作形式

随着新的商业模式、劳动法规和政策的推行,劳动力市场也在发生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以兼职、临时工作和远程办公为代表的非标准工作形式,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工作安排,也让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OECD成员国中,非标准工作占全部劳动力的1/3以上,从事临时工作和线上工作的劳动者在2016—2021年每年增长11%。[6]在这种情况下,终身学习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应当为人们在其一生中从事多种工作做好准备,重新培养并提升人们的技能,以使其适应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

3.数字化生活

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的发展将生活数据存储在智能设备中,日常生活也在逐渐数字化, “移动健康”类应用程序推动着人们“自我监控”和“自我量化”的浪潮[7][8],数字技术使人们涉足未知领域,建立新的自我认知。人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在交友平台上相识,人际关系也可以转化为算法的产物[9]。在数字工具和平台的帮助下,教育领域的许多方面也在逐渐数字化,人们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会比以往更加追求完美,如何消除由过高的期望带来的压力值得思考。同时,教师也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能帮助师生培养数据素养,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4.性别平等

在OECD成员国中,社会价值观转变,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经济社会环境竞争激烈,这些因素推动着家庭结构和婚姻状况不断变化。结婚率与生育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平均结婚年龄推迟。家庭内部事务分工的转变较为缓慢,许多女性仍主要承担着育儿工作,她们需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教育可以帮助建立认同圈,消除人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同时,政府需要保障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尤其是面向贫困人口的幼儿教育。

5.全民教育

人们在平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面临不平等现象,住房条件的提高带动房价上涨,越来越多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被用于住房,1980—2020年间,OECD成员国的房租平均增长350%以上[10]。在收入分配最低的20%的家庭中,近30%的家庭平均将4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支付房租或抵押贷款,这阻碍了其消费和储蓄能力,且使其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的影响。因此,教育和其他社會服务必须支持并保障所有学生的安全和健康发展,伴随数字化学习的兴起,摆脱住房环境的限制,消除学校和教室的束缚,包容来自不同家庭和社区的学生群体,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服务。

(三)知识与能力

科学研究和科技进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随着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新市场和工作岗位快速涌现,记忆知识不再是核心能力之一,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如何管理知识和信息是从数字化经济中获益的关键。如何使人们不仅知道检索信息,而且懂得如何使用信息,优化信息使用,提高信息质量,提升公众信任,这些都是需要教育领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知识社会要求数字素养

2005年,OECD成员国每天只有1/3的人上网,而2020 年达到近80%。[11]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知识生产和流通的方式,如今的社交媒体和网站依靠大众来生成内容[12],庞大的数字信息对选择、评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培养数字素养,如何保障公平共享。高质量的教育也因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即让学习者具备搜索、评估和使用信息和知识的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平台积极创造知识和交流信息。

2.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教学

21 世纪,人们生成和收集数据的能力呈指数级增长,每个在线操作都会生成可以收集和分析的数据轨迹,人们在社交媒体、智能设备和传感器上留下的数字足迹,将依托人工智能实现决策自动化和大数据推送,可以服务农业、医疗、市场营销、司法等领域的决策,各国学者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呈现爆炸式增长[13]。这一方面带来了道德、公平和隐私问题,如果算法所依赖的数据有偏差或带有偏见,那么由此产生的信息和决策也将如此;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让教育日益数字化,教师也可以开展个性化教学,当人工智能被用于教育领域相关的决策时,加之有效合理的人为干预,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师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教育和个人发展。

(四)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世界中,传统文化的约束力正在减弱,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更高,一些以前被边缘化的群体在寻找支持他们的声音,多边合作的扩大将人们和国家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和事业团结在一起,虚拟现实技术以全新的方式促进了个体和群体身份的探索与表达。教育在满足不同学习者需求的同时,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培养学习者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各项能力。

1.个人自由与普适价值观

近几十年来,许多主要社会机构的约束力减弱,工会密度(trade union density)在 1978—2019 年间从 39% 下降到 16%[14]。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挑战,学习者建立的身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社会关系、幸福和未来愿景,教育应当在鼓励学习者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和普适价值观的同时,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

2.文化与社会差异

从地方到国家再到国际社会,政治与文化走向多元化,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与文化的多样性,国际多边组织合作日益密切。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与支持,将持续成为教育体系的一大难题。自 1990 年以来,OECD成员国的国际移民存量已从占总人口的 9% 增加到近 14%。[15]跨国网络也在扩大, 1944 年以来,多边组织的数量从 9个增加到182个以上,这些趋势都反映了更加密切的国际合作,跨越多元文化与他人交流变得更加重要。教育能够促进社会对不同文化和世界观的理解、包容和欣赏,培养学习者适应全球化的能力,进而跨越文化和社会差异,为解决全球问题作出贡献。

(五)自然环境

人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可以提醒人们关注自身与自然的联系,帮助人们与周围环境建立可持续的关系。

1.培养绿色技能

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为现代人和子孙后代带来了巨大的“生态债务”(ecological debt)。自1970年以来,人类的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2021年则超出地球承载力的70%[16][17];2020 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年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开始时高出约50%[18][19]。自 1975 年以来,城市人口从 1.5亿增加到超过 35 亿,到 2050 年将增加到 50 亿。[20]随着自然空间缩小与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规划纳入了屋顶花园和城市农业,让城市居民能够与自然建立联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加强户外学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进而为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付诸行动。

2.生物技术

从癌症治疗到基因测序,医学领域的重大突破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1990—2019 年世界人口死亡率下降15%[21]。抗衰老相关科学技术投资与市场不断扩大,相关生物技术公司数量从 1999 年的2家增加到 2020 年的 161 家[22],强大的生物技术致力于延缓衰老,同时带来了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科技能够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习者提供帮助,然而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依靠先进的医疗或生物技术取得竞争优势。教育制度和体系需要与生物技术开发与供应商达成协议,保障所有学习者公平地享受生物技术为人类带来的福祉,进而保障教育公平。

三、启示与建议

《趋势塑造教育2022》报告中指出的影响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对展望我国未来教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基于对上述趋势的解读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推动全民数字教育,完善数字能力评估体系。推动全民数字教育、提高公民的现代化技能和数字信息素养,不仅能够帮助个体参与数字社会生活,还有助于在老龄化社会下解决老年人口的数字鸿沟问题。未来我国将继续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图景[23]。其关键在于建立并完善数字能力评估体系,制定评估标准,确定评估方法,开发评估工具,从而科学指导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相关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实践,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二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绿色技能人才。非标准化工作形式、灵活多样的工作安排对个体非正式学习与社会适应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掌握新兴技术技能是个体在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中的重要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绿色技能是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应当对职业教育开发绿色技能提出系统性要求,积极鼓励职业学校注重对通用型、专业性绿色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符合绿色经济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要求。

三是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建设以智慧校园为支撑的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升级,是推动教育改革、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生态的核心任务。智慧校園建设的核心是数字化转型,将数字技术整合到教育领域各个层面,融入课堂教学、校园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成长评价的全过程。但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制与推进路径,建立数字化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数字化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治理能力,培养数字化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通过坚持创新迭代,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是扩大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在线教育生态。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教育协作,推动校企合作,打造在线教育学习生态系统[24]。我国高可进一步推进跨国、跨区域的校际合作,利用在线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在线课程的学业成果认证、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从而加强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推动开放合作与创新。同时,应当处理好本土教育实践与域外经验之间的关系,警惕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外来风险与挑战,强化学习者自我身份认同以及国家和民族价值观认同。

参考文献:

[1]MOATSOS M. Global extreme poverty: past and present, how was life? Volume II: new perspectives on well-being and global inequality since 1820[M/OL].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21[2022-03-01].https://doi.org/10.1787/e20f2f1a-en.

[2]OECD. An introduction to online platforms and their role i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M/OL].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9[2022-03-01].https://doi.org/10.1787/53e5f593-en.

[3]OECD. Demographic references,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EB/OL]. (2021-06-25)[2022-03-01]. https://stats.oecd.org/.

[4]OECD. Population statistics, population projections[EB/OL]. (2021-06-25)[2022-03-01]. https://stats.oecd.org/.

[5]OECD. OECD labour force statistics[EB/OL]. (2021-10-26) [2022-03-01]. https://stats.oecd.org/.

[6]K?SSI O C, HADLEY, LEHDONVIRTA V. Online labour index: measuring the online gig economy for policy and research, figshare dataset[EB/OL]. (2021-04-19)[2022-03-01]. https://doi.org/10.6084/m9.figshare.3761562.v1842.

[7]OECD. OECD calculations from Fitbit full year results (2014-2020)[EB/OL].(2021)[2022-03-01]. https://investor.fitbit.com/.

[8]Apple Inc. Apple annual reports on form 10-K(2015-2020)[EB/OL]. (2020-09-26)[2022-03-01]. https://investor.apple.com/.

[9]OECD. OECD calculations from Match Group investor presentation (2015-2019) & 2020-2021 quarters result[EB/OL]. (2021-02-25) [2023-03-01]. https://ir.mtch.com/overview/.

[10]OECD. Housing prices (indicator)[EB/OL]. (2021-05-20)[2022-03-01]. https://doi.org/10.1787/54a3bf57-en.

[11]OECD. ICT access and usage by households and individuals[EB/OL]. (2021-07-15)[2022-03-01]. https://stats.oecd.org/.

[12]Wikimedia. Pages to date, all Wikis[EB/OL]. (2021-12-06)[2022-03-01]. https://stats.wikimedia.org/.

[13]OECD. AI publication time series by country(indicator)[EB/OL].(2021-12-06)[2023-03-01].https://oecd.ai/.

[14]OECD. Trade unions: trade union density[EB/OL].(2021-08-25)[2023-03-01]. https://doi.org/10.1787/data-00371-en.

[15]UNDESA. International migrant stock 2020[EB/OL].(2021-09-20)[2022-03-01].https://www.un.org/development/desa/pd.

[16]Global Footprint Network. National footprint and biocapacity accounts[EB/OL].(2021)[2022-03-01]. https://data.footprintnetwork.org.

[17]LIN D, WAMBERSIE L, WACKERNAGEL M. Estimating the date of Earth Overshoot Day 2021[R/OL].(2021-05)[2022-03-01].https://www.overshootday.org/content/uploads/2021/06/Earth-Overshoot-Day-2021-Nowcast-Report.pdf.

[18]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0[EB/OL].(2020-04) [2022-03-01].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0.

[19]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1[EB/OL]. (2021-04) [2022-03-01].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1.

[20]OECD, European Commission. Cities in the world: a new perspective on urbanisation[M/OL].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20[2022-03-01]. https://doi.org/10.1787/d0efcbda-en.

[21]IHM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EB/OL].(2021-07-12) [2022-03-01].http://ghdx.healthdata.org/gbd-results-tool.

[22]AgingBiotech. Aging companies dataset[EB/OL].(2021-09-06)[2022-03-01]. https://agingbiotech.info/companies/.

[23]習近平.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05-24(002).

[24]毛雁冰,李心羽,赵露.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在线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428(9):38-42.

Interpretations of Trends in Glob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ECD:

Analysing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2

CHEN Xuanyu1,2   WANG Ping1,3

(1. Key Laboratory of Multilingual Education with A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3. School of Educ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22 report released by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analyzes five significant trends impacting global education: global economy, living and working, knowledge and power, identity and belonging,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report highlights that the aging population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ll. Furthermore, the digitization of education will raise the bar for digital proficiency among educators and learners. The advancement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will stimulate considerations for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whil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cultures, values, and identitie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fostering future talents. Lastly, given the growing urgency of ecological challenges,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to bolster the cultivation of green skill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uts forth recommendations. Specifically, the study suggests the following: advancing digital education initiatives for all and enhancing the assessment system for digital competencies; 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fostering exceptional talents with a focus on green skills; expedi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campuses and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education; and broadening the sharing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refining the online education ecosystem.

Keywords: OEC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s; Global education; Education policy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作者简介:陈轩宇,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成员(上海 201620)、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王萍(通讯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多语种智慧教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上海 201620)、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620)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经合组织
经合组织:社交和情感、实践和身体技能必不可少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础教育均衡化的实施对于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透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谈中英中学教育差异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1980—203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和供应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