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2023-07-13陈胜利
陈胜利,万 政
(西安财经大学 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14亿多中国人民将过上现代化生活,将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内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1)来源于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因此,在测度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基础上,从多维度系统评估其空间布局和分布动态演进趋势,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为各省份突破自身现代化水平提供理论和路径支持。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推进路径的相关研究已取得进展,为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及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
从理论方面出发,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2]。这是党的文献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构想。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3],他认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内涵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发展[5],从“四个全面”作为指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6],到结合历史定位和特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7],再到“两个布局”,都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并进一步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深刻的时代内涵[9]。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拥有自己国情的特色,既不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苏联东欧现代化模式的照抄照搬,更不是对东亚现代化道路的简单复制[10]。我国现代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并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创新[11]。其开创了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质的现代化制度[7],形成了系统与发展并存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体系[12],跳出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从“中国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让全人类在通往现代化未来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13]。
从逻辑角度出发,桑明旭[14]认为资本逻辑是现代化的主导逻辑,但在发挥资本正面作用的同时,应避免或减少资本的负面作用。在理论逻辑方面,鞠忠美[15]认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应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化理论相结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形成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实践逻辑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我国现代化实践进程中实现了三大转变,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再到初步完成现代化,直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16],既增进了人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又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基础。贯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逻辑[17],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18],同时,还需不断掌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共时性逻辑[19],注重逻辑的引导、信息技术的创新以及管理实践的革新至关重要[20]。
基于推进路径角度,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高波等[21]认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处于关键决胜阶段,要稳中求进。在百年奋斗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已经带领全国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取得重要成果[22],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想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还需继续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财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跃升[23]。张海防等[24]以江苏为例,认为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应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要想取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还需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节点上,自觉运用宝贵经验[2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26],要走好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型道路,必须统筹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合理地选择实现路径[27],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主体协同合作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路径[28],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辉煌[29]。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多数文献停留在理论分析和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定性分析层面,缺乏实证分析。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挖掘和科学测度方面仍有可突破之处: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各地区间和地区内的水平差距如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走向?通过研究以上问题可以促进我国各地区进一步提高现代化水平,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通过搜集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测度各省份现代化发展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各地区间和地区内的空间差异,运用Kernel核密度估计、Markov链刻画其分布动态演进。基于此,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地区现代化水平提供政策意见。
二、指标体系、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系统分析了高波等[21]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特征的论述,参考了蒋永穆等[30]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对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的细致梳理,以及任保平等[31]基于经济现代化、社会进程现代化、城乡区域现代化、生态文明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5个角度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5个特征,即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5个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一共选取了24个分项维度、45个基础指标,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五大特征。具体如表1所示。
(二)地区划分
借鉴刘忠宇等[32]的做法,将中国分为三大地区,东部地区包括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份,共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具体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三大地区划分
(三)研究方法
1.熵权法
作为诸多客观赋权法中的一种,熵权法能够有效避免权重赋予时可能存在的主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数学意义[32]。其计算过程为:(1)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2)计算各具体指标比重;(3)根据比重计算各分量的信息熵;(4)计算各指标的熵值;(5)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差异系数;(6)计算综合得分。
2.Dagum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用于测度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一种方法[33],Dagum[34]提出基尼系数的分解方法,总体基尼系数G可以按照空间来源分解为三大部分:地区内差异贡献Gw、地区间差异贡献Gnb和超变密度贡献Gt。传统方法无法描述子样本的分布状况和解决样本之间的交叉重叠问题,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可以有效弥补这一欠缺[35]。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3.Kernel核密度估计
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是利用连续的密度函数曲线对随机变量的分布形态进行描述的一种常见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如今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区域差异及其分布动态演进的相关研究中[36]。假定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
(11)
其中,K(·)为Kernel函数;N为观测值的个数;Xi为观测值;x为平均值。一些比较常用的核函数有均匀核函数、三角核函数、伽马核函数、高斯核函数。研究选择高斯核函数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分布动态进行估计,其表达式为:
(12)
4.动态演进的Markov链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转移概率仅与发展水平状态i和j有关,与n无关,因此借鉴谭燕芝等[37]的方法,构建齐次的Markov链为:
P={Xn+1=j|X0=i0,X1=i1, …,Xn-1=in-1,Xn=in}=P{Xn+1=j|Xn=i}
(13)
将各省份现代化水平分为N种,则可以得到一个N×N维的转移概率矩阵,具体见式(14),进而可以推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趋势。
(14)
(四)数据来源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由于香港、澳门、台湾不具有比较的一般性,因此排除。最终,收集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少数年份数据缺失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三、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差异
(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指标权重和测度得分
运用熵权法对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各指标进行水平测度,得到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指标权重(见表3),权重大小占比依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占比32.16%、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占比27.94%、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占比16.5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占比15.29%,以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占比8.06%。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经济现代化不仅要保证当代人的发展,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出空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我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同时缩小贫富差距、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维度。因此,我国现代化水平发展需要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基础上综合多个维度,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协调发展。在准则指标权重占比方面,处于前5名的是森林覆盖率、人均水资源量、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外商直接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这体现出进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如何通过资本市场降低高等教育生师比、提高人均GDP增速、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是推动我国现代化水平进程中需着重关注的新要素、新问题。
表3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指标权重
2.综合排名
通过熵权法测算出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的现代化水平(见表4),各省份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排名前10位的主要是8个东部地区的省份(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天津、福建、山东)和2个西部地区的省份(西藏、陕西);而排名后10位的省份,西部地区有5个、中部地区有4个、东部地区有1个。可见地区与地区之间、地区内省份之间的现代化水平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且呈现“东优西劣”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国现代化整体发展水平在2011—2020年的平均增速为4.87%,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三大地区中增速较快的主要为中西部地区,海南、四川、甘肃、贵州、河南5个省份分别以8.61%、8.13%、7.85%、7.83%、6.62%的增速位居前五,地区间的总体增速表现为中部>西部>东部,对应的增速分别为5.73%、5.06%、4.00%。由此可见,我国东部地区省份现代化水平较高,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省份增速较快,呈现“良性追赶”的发展态势,符合发展规律,这表明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推动区域现代化水平提升。
表4 2011—2020年各省域现代化水平评价值
(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1.区域内差异分析
根据2011—2020年各省域现代化评价值,运用Dagum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得到表5,将地区内基尼系数绘制为折线图。由图1可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均要高于中部地区;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均出现波动缩小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从2011年的0.209下降到2020年的0.162,西部地区从2011年的0.164下降到2020年的0.116,中部地区从2011年的0.037上升到2020年的0.052。从整体上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现代化水平存在发展不均衡性,中部地区现代化水平差异呈现略微扩大的趋势,但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现代化水平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
图1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区域内基尼系数及演变
表5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区域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贡献率
2.区域间差异分析
将表5中的地区间基尼系数的数据结果绘制为折线图,由图2可知,2011—2020年区域间现代化水平差距总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东部—西部和东部—中部水平差距均大于中部—西部。东部—西部和东部—中部的基尼系数不断趋于一致,中部—西部的基尼系数的整体水平较低且较为平稳。由此可见,东部—西部和东部—中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差距。
图2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区域间基尼系数及演变
3.区域差异贡献率分析
将表5中地区内、地区间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数据结果绘制为折线图(见图3),从表5中整体贡献率来看,2011—2020年地区间差距贡献率平均值(即59.103%)远高于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平均值(即27.518%);从图3展示的现代化水平演变过程来看,2011—2019年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以及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均呈现较平稳状态,但在2019年以后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趋势;从波动规律来看,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差距贡献率波动规律一致,地区间差距贡献率呈现略微相反的波动趋势(见图3)。超变密度贡献率与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呈极微弱的下降趋势,分别由2011年的12.810%下降到2020年的12.795%以及26.673%下降到26.653%;而地区间差距贡献率整体上处于略微上升趋势,由2011年贡献率60.518%小幅度上升到60.552%。由此可知,我国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
图3 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差距贡献率及变动趋势
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
(一)Kernel核密度估计
为了直观地描述我国各省份现代化水平的分布特征及动态演变过程,参考谭燕芝等[37]的方法,根据高斯核函数估计密度分布形态,选取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作为观测期,从时间维度分析动态演变。图4~7分别为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Kernel核密度估计二维图。
图4 全国的核密度曲线二维图
图5 东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二维图
图6 中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二维图
图7 西部地区的核密度曲线二维图
通过分析全国和三大地区的Kernel核密度估计二维图,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时间推移,全国及三大地区核密度曲线均不断向右移动,由此体现出我国现代化水平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趋势。(2)中部和西部地区峰值呈不断下降趋势,峰度由尖峰转变成宽峰,表明中部和西部地区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地区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峰值先降低再升高,峰度变化趋势比较微弱,全国峰值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存在明显的右拖尾现象,表明东部地区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地区差异较稳定,而全国则呈现差异逐步扩大的趋势。(3)根据东部、中部、西部Kernel核密度估计二维图中波峰数量分析,可以发现东部和西部地区均为单一波峰,没有出现多级分化现象,而中部地区由“单波峰”转为微弱的“双波峰”,在现代化水平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微弱的两极分化问题。
(二)Markov链分析
Dagum基尼系数可以分析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Kernel核密度估计能刻画历年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却不能对不同省份现代化发展水平向其他地区演进的概率及长期稳态进行精准预测[37]。为解决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Markov链转移概率分布矩阵,进一步考察我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现代化水平的分布动态演进及其稳步分态。四分位数是指在统计学中把所有数值由小到大排列并分成四等份,并关注处于3个分割点位置的数值。由于四分位数间距更加稳定,不受两端个别极值影响,所以选取四分位数法将我国现代化水平分为4种类型:“低”发展水平类型Ⅰ,组间值为(0,0.117 3];“中低”发展水平类型Ⅱ,组间值为(0.117 3,0.132 0];“中高”发展水平类型Ⅲ,组间值为(0.132 0,0.166 2];“高”发展水平类型Ⅳ,组间值为(0.1662,+∞]。具体结果可见表6。
表6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Markov链转移概率分布矩阵 %
由表6第2行可知,处在类型Ⅰ的省份维持自身水平状态的概率为80.77%,有19.23%的概率发展成类型Ⅱ;从第3行可知,类型Ⅱ的省份有53.85%的概率发展成类型Ⅲ,维持在自身水平状态的概率为46.15%;从第4行可知,处于类型Ⅲ的省份有13.33%的概率发展为类型Ⅳ,有80.00%的概率维持在自身水平状态,有6.67%的概率退后为类型Ⅱ;从第5行可知,类型Ⅳ维持在自身水平状态的概率为100%。通过Markov链转移概率分布矩阵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位于类型Ⅱ的省份现代化水平发展状态之间的流动性较强,而位于类型Ⅰ、类型Ⅲ和类型Ⅳ的省份现代化水平发展状态之间的流动性不强,不存在“跨越式发展”。从稳步分布来看,处于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概率皆为0,类型Ⅳ为100%,可以理解为:按照本期内现代化水平发展趋势,“低”水平的现代化省份将最终会“消亡”,我国现代化水平总体上会朝着更高的水平的方向前进。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基于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构建我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体系,本文运用熵权法对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进行现代化水平测度,利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刻画区域空间差异、分布动态演进以及收敛稳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省份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且呈现“东优西劣”的空间分布格局。(2)从Dagum分解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现代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地区差距,东部和西部地区差距均大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呈现波动缩小的趋势,中部地区则是呈现在波动中扩大的趋势;东部—西部和东部—中部的差距均大于中部—西部的差距,中部—西部的差距水平最低且较为平稳;地区间发展差异是我国现代化水平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3)由Kernel核密度估计得出,我国现代化水平在随时间不断发展提升,东部和西部地区均没有出现多极分化的现象,而中部地区出现微弱的两极分化问题。(4)从Markov链结果来看,我国31个省份现代化水平发展状态流动性不强,各地区突破自身发展阶段较为困难,且不存在跨越式发展。从稳步分态结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化水平为“低”发展水平类型的省份终将消失,我国现代化水平总体上逐渐向“高”水平的现代化方向发展。
(二)政策建议
依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政策建议。
首先,应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与要求,按照两步走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各具体指标权重大小表明,应从多维度多视角出发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落实相应的治理政策,例如:着重提高森林覆盖率,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提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营造更好的技术市场生态环境,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其次,应着重关注我国现代化水平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东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应找到自身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向“高”水平现代化阶段发展;同时,要重点关注东部地区差距,防止出现反弹现象;西部地区应建立符合当地特色的现代化发展布局,协调部门和优势地方加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推动西部大开发,构建发展新格局;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中部地区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找出问题根源,形成相对应的政策,消除两极分化,缩小区域内发展差距。
最后,应根据处于不同现代化水平发展阶段的地区,重点研究如何突破自身发展阶段。通过分析我国现代化水平Markov链转移概率分布矩阵及收敛稳态,可以明显发现,我国将全面实现“高”水平现代化,但各水平地区突破自身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应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以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助推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