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名著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2023-07-12胡爱莲

新教育·综合 2023年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胡爱莲

【摘要】名著阅读是“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通过读写联结,实现读写共振。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以七年级名著阅读教学为例,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探析名著阅读教学的读写共生策略。

【关键词】名著教学;读写共生;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名著阅读是其中的一体。虽然教材在名著导读中增设了“读书方法指导”和“专题探究”,但名著阅读教学仍呈现散放无序状,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大多停留在“技”的层面,即阅读方法的运用与作品内容主题把握,未能打通读写的联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名著阅读教学如能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上因读生写,读写共生,美美与共,那么我们的名著阅读教学将实现核心素养提升效益的更大化。因此探析名著阅读教学的读写共生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指向语言维度的读写共生策略

“读写共生”即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在具体的读写实践中形成读写体验与经验,掌握读写方法。“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中构建起来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语言和言语品质。”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长王宁如是说道。语言的建构以阅读为基础,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形成文字运用的直觉与积累。一旦写作的欲望被点燃,学生就会将阅读中输入的语言层信息加以重构,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反观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实现读写共生。因此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建构和运用语言。以《骆驼祥子》为例,以下读写共生策略可根据学情选用:

1.赏析精彩片段语言

如第十八章祥子“烈日下拉车”和“暴雨中拉车”片段,对其中描写天气和祥子外貌心理的句子进行赏析和摘抄。

2.片段仿写

老舍在写“烈日下拉车”时,不着一个“热”字,却让人感到热气逼人。试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话表现海南天气的热。

3.“品析京味儿”的专题阅读

让学生回读品析作品中描绘老北京的人情风俗、市井生活的片段,感受北京方言独特的语言习惯,并进行摘抄,同时推荐阅读孙绍棠的《蒲柳人家》,写一篇主题为“我评京味语言”的读书报告,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

4.小练笔

联系时代背景,以“论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为题写一篇文章。学生在阅读与摘抄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特点与张力,进行内化,丰富自己的语言实践经验,再进行仿写。仿写只是语言运用的浅表实践,还未上升到对语言的建构与灵活运用,因此在专题阅读时安排写读书报告,在整本书读完后让学生进行回读与查阅资料,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最后是综合练笔,学生在摘抄和写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就是读与写反复介入与共振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

二、指向思维维度的读写共生策略

思维既是阅读的核心,又是写作的内核。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路径,阅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品质的高低。“阅读乃是向文本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王荣生教授认为“阅读能力=生活经验+适当运用阅读规则和策略”。因此教师在“读”上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使其成为积极主动的阅读者,还要在读中设计“写”的多样活动。以《朝花夕拾》为例,导读时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年的鲁迅要写这本回忆童年往事的书?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和事?如何体会书中冷暖交织的情感?联系实际,说说鲁迅关于儿童教育的哪些观点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预设学生能提出前三个问题,后两个问题可由教师补充。再根据这些问题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如自主式阅读、专题式阅读、探究式阅读等,学生将阅读输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内化和重组,搭建写作支架,让学生自主建构写作知识,突破写作的逻辑难点。以读促写,以写哺读,读写共振。可实施这样的读写共生策略:

1.读《阿长与〈山海经〉》

2.分析文章的纵式框架

1-2段:轻点一笔(起);3-18段:铺几件事(承);19-29段:叙主体事(转);30-31段:点睛一笔(合)。

3.练笔

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和纵式结构(起承转合)写一个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600字。或:(1)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列本文的提纲。开头: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接着:我在百草园的生活。然后: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3)用横式结构写一处风景。

以上策略均是以思维为核心,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品的章法、建构写作知识。阅读为写作搭支架,使表达有章法、有技法。但以上的读写还处于“仿”,未上升到“思辨”高度。要发展学生思辨能力,还要进行思辨性阅读,引导学生与作品、作家、时代等对话,探究作品的义、情、理,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能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批驳对立的观点。如《骆驼祥子》是“祥子悲剧命运”的专题阅读,《朝花夕拾》是“鲁迅关于儿童教育的哪些观点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的探究式阅读,都是思辨性阅读,学生通过深度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写读书报告、举办读书交流会等,以读促写,以写反刍阅读,在共生中学生的思维由“仿”到“思辨”再到“创造”螺旋式上升发展。

三、指向审美维度的读写共生策略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创造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部编教材中的必读名著都是经典佳作,但许多学生對其阅读兴趣不高,主要是教师没有教给他们鉴赏的路径和方法,未能唤醒其对美的感受。王荣生教授认为“文学鉴赏的教学路径有三种:引学生欣赏,带学生欣赏,教学生欣赏”。结合这一观点,笔者在审美维度实施以下读写共生策略:

1.引起学生欣赏的读写共生策略

以《海底两万里》为例,笔者先让学生做个“小调查”,查阅资料列出现代潜水艇的类型、功能,然后阅读这一名著,将儒勒·凡尔纳笔下的“诺第留斯”号与现代潜水艇比较,体会“现代科学幻想之父”的非凡想象力,写一份调查报告或画一张“诺第留斯”号结构图。或布置学生做“小课题研究”,探究文中提到的海底生物和各种奇异现象,写一篇相关小论文。还有画出“诺第留斯”号的航海路线图等,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感受作品奇幻的想象、丰富的百科知识、离奇的故事情节等。

2.带领学生欣赏的读写共生策略

“带领学生欣赏”适用于学生虽然能读作品,却难读出它的好处来的情况。此种情况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和作品的桥梁,将自己感受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感受到,进而将个人体悟写下来。如《朝花夕拾》因时代久远,加之鲁迅作品语言惯常的隐晦,学生在阅读时大多只关注作品中的一些童年趣事,停留在作品的外围,没能进入内核。因此笔者在学生初读文章后,组织导读课“双线组元读《朝花夕拾》”,带领学生从两个视角品味作品中的两个世界,体悟两种情感。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孩子视角—体悟温情。

(1)回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说你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从书中哪个地方读出来的呢?(提示:动笔圈点批注语段+情感)

(2)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片段。概括片段主要内容,说说你体会到什么情感?

(3)小结:温情的往日世界,孩子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板书:方法:关注细节。

环节二:成人视角—感悟冷漠。

助读资料一:

1925年,鲁迅在北京因支持“女师大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鲁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遭到通缉,远走厦门避难教书。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助读资料二:

1926年的鲁迅,心情最苦闷,“只剩了回忆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好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他还说:“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因此,作者在回忆往事时,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于是书中便有了两个视角:孩子的角度,成人的角度。两个世界:温情的往日世界,冷漠的现实世界。

小结:作者身处这颠沛流离、黑暗冷酷的社会,46岁的他,提笔回顾这些往事、这些“朝花”,不再仅仅是温情的爱,此时的他,多了更多理性的思考与批判。

(1)回读:“匿名信事件”(24-28段);“看电影事件”(29-31段)说说你从中读到了哪些情感呢?

(2)小结:成人视角—冷漠的现实世界,《藤野先生》《范爱农》。

板书:知人论世。

环节三:课堂练习。

(1)有人说作者在“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对寿镜吾先生是批判的,也有人说文中没有批判,更多的是怀念先生的和蔼可亲。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的看法。

(2)如果你身处“看电影”事件中,你会对当时在场的清国留学生说什么?试着写下来。

3.教学生欣赏的读写共生策略

“教学生欣赏”,即“指导学生形成新的阅读方法”。如导读课“双线组元读《朝花夕拾》”的环节二,在助读资料的辅助下,通过具体篇章的阅读实践,对关注细节、知人论世阅读方法进行具体指导与实操。在《朝花夕拾》的阅读教学中,可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学生欣赏的读写共生策略:(1)查阅鲁迅弃医从文的相关资料,读《父亲的病》《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拓展阅读鲁迅《呐喊》自序。(2)结合这些文章的阅读,以“我看鲁迅弃医从文”为题写一篇小评论。在了解作者和文章背景的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既是对知人论世阅读方法的实操,又是对写作的铺垫,群文阅读后的写是深度阅读的反刍,在这一策略中读和写是反复介入的共生过程。

四、指向文化维度的读写共生策略

名著大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经典佳作,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文化维度意识,打通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消除学生对文化的隔离感,挖掘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设计适切的读写共生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西游记》是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集儒、释、道文化为一体。《西游记》是用古白话文写成的,七年级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欣赏水平不高,阅读兴趣点常落在故事情节上,忽视了作品的文化元素。七年级学生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缺乏辩证逻辑思维,对传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缺乏把握。因此笔者采用泛读导引、精读探究、交流展示的读写共生策略。

泛读导引的着力点是激趣。在初读浏览中开展“西游知多少”知识竞赛,探学生的阅读起点,激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精读做准备。

精读探究主要是挖掘作品的文化元素,在“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视域下设计读写共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儒家文化。如:活动1:孟子说:“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有人说唐僧虽外表懦弱,实为大丈夫。你是否赞同?请你从书中找三个故事加以印证。活动2: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为何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要对愚昧无能的唐僧如此忠心耿耿呢?写一篇小短文进行阐释。先围绕“唐僧是否为大丈夫”进行思辨式精读,在读中理解大丈夫的内涵,了解儒家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活动2进行读写结合的专题探究,在读写共生中进一步理解“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儒家道统。

交流展示指读写后的交流展示。设置主题采用多样的形式展示交流,如以“取经路线与神妖”为主题,可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手抄报,或制作PPT等进行交流展示,也可举办手抄报比赛等;以“孙悟空在神、人、魔三界的名字或称号的含义”为主题举办读书报告会;举办“《西游记》与团队建设”的主题演讲比赛。这些读写共生策略有助于打通文化与现实的关系,拉近学生与文化的距离。

以名著阅读为载体,立足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施有效的读写共生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名著阅读教学的正向价值取向,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张中法.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名著导读摭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8(4).

[2]徐雨芹.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新課程导学,2013(31).

[3]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19.

[4]王宁.语文教育与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红色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