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2023-07-12朱荣

当代家庭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问题及策略家校共育初中班主任

朱荣

摘 要: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家长与学校的共同作用,虽然家长与学校在教育实施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共育成了重要的育人举措。只有家长与学校有着共同的追求,有着清晰的责任,能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才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和谐发展。本文从初中学生管理出发,探讨了初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随后论述了家校共育的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校共育;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2-0030-03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负有养育品德与修养的责任,学校作为第二个教育阵地,负有育人智慧、能力以及健康发展的重任。从根本意义上来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构成了学生系统性的成长环境,两者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因此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家校共育已经成为教师与家长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如何有效地实施家校共育呢?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1.初中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家校共育,是指家长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培育学生。这是促進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方式。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独特的阶段,此时学生的心智趋于成熟,渴望独立自主,由此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上就会存在诸多矛盾或冲突之处,这也构成了家校共育的主要问题,可以从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来理解。

(1)观念层面

第一,家校合作观念落后。受传统“重智轻德”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家长与学校仍然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唯分数论”一直以来主导着家长和学校教育者的思想。在传统思想的束缚与推动下,家校合作被忽视,家长及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学生的成绩好,就是教育得当,不需要过多干预或引导。由此家校合作没有良好的观念支撑,家校共育逐渐落后。

第二,家校教育观念冲突。家长与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主体,要想实现家校共育,就必须使两个主体的目标、方式以及观念相互协同,达成一致。但在现实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冲突,学校注重基础与循序渐进,而家长则急于求成,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这样也进一步阻碍了家校共育的步伐。

第三,教育主导地位不明。家校共育是一种复杂的多边活动,需要有主导、有保障才能得以实施。但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教育变得更加困难,此时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学校只有在学生犯错或出现大问题时才会与家长联系,这样一来,共育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家庭学校不能共同承担责任,无法共同协作教育,降低了家校共育的效果。

(2)实践层面

第一,家校之间沟通缺失。沟通是家校共育的关键前提,只有家长和学校教师进行有效且充分地沟通,才能实现两者的协同与互助。但目前家校之间明显缺乏沟通,沟通渠道或方式不足,家长与学校教师难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从而无法达成共育目标。

第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初中阶段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尤其有主人翁思想,他们想要一定的自由与自主空间,而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求,只从家长和学校的角度考虑合作方式,由此也就影响了家校共育所能达到的效果。

第三,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差。由于很多家校合作的活动由学校组织开展,不少家长就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从而被动参与,很少主动与学校进行沟通。并且由于自身的工作、生活需求,也很少抽空参与学校的核心管理,久而久之,家长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差,使家校共育流于形式。

2.初中家校共育的有效对策

初中阶段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健康的身心和敏感的情绪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去维护与引导。因此,鉴于上述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推动家校共育的合理化、有效化,让学生在家庭与学校的共同呵护下健康成长。

(1)开展专业培训,深化共育理念

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组织,显然应当成为家校共育的主导角色,家长需要在学校的牵头与带领下有效地融入共育系统,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共育过程中,学校以教师为教育力量,教师的专业度以及家长的配合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共育的实施。部分学校教师在研究学生心理、教育方法等领域上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家长也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和指导,相较于教师来说,家长更加“不专业”。因此学校要以构建共同理念为目标,积极开展家校专业培训,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学习与提升的机会,让他们掌握最先进、最科学的教育理念,由此就能不断深化共育目标,推动共育实施。例如,学校可以牵头组织开展家长课堂,邀请专业的教育人员来为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方法,同时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与家长分享自己的共育心得,让家长从思想上乐于共育,在实践上敢于共育。同时,学校还要从教师的专业角度出发,组织教师参与不同的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比拼等,让教师更精通于青少年心理特点、成长需求以及发展变化等,使教师精准地抓住教育的关键所在。此外,学校还要结合不同的教育需求,组织不同的专家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为教师、家长授课,与教师、家长互动,帮助他们解决教育的困惑,让家长和教师都能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正确地认识家长与学校的责任。由此,家长和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与分享中就能更好地构建共育理念,形成科学的教育认知。

(2)健全沟通机制,促进家校协同

沟通是家校共育的核心桥梁。学生的成长状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不能每时每刻了解学生,即使是家庭教育环节,家长也无法完全地掌握学生的成长变化。学生在家庭中的个体行为、心理表现往往与在学校的群体生活中有着鲜明的不同,这就导致家庭与学校教育可能存在脱节或不契合的问题。由此,家庭与学校就应当保持顺畅、及时且充分的沟通,学校需要积极健全沟通机制,从日常的交流方式出发,探索更多的实现信息交互的方式,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学校的教育理念能及时传达到家庭,家长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意见也能及时送达校方,双方共同协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理解他们的成长烦恼与困惑,并给予解答与疏导。例如,学校可以鼓励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双向互通的方式与家庭建立沟通渠道。如利用互联网、即时通信工具:微信、QQ、信箱等,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品德情况以及各科素养,同时还可以及时收集家长反馈的家庭教育问题,让家校之间构建起完整的沟通体系。同时,学校还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每月、每季或重要节假日前后要与家长就学生的家庭或学校学习情况、身心发展状况进行专题式的沟通,让家长从专业的角度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也能从中更好地发现学生学习或发展中的问题。此外,沟通不能仅限于班主任,还应当拓展至各科任课教师,以保证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让教师与家长都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家校沟通的方式不仅限于上述方式,还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协同,构筑良好的共育环境。

(3)组织多元活动,家校相互渗透

家校共育的实现不仅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还需要家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促使二者真正成为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发挥家校的共同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校不能将家长排斥在外,家长也不能退避三舍,而应当组织更多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活动,让家校共育不是只停留在沟通上,而能从多元角度、多种渠道进行渗透,让学生、学校、家长三方充分地融入其中,相互磨合与协同,有效地发挥家校共育的力量。例如,学校要重视家庭氛围的辅助建构,可以积极地组织家校游学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度亲子时光,在学习的同时增进家庭情感和氛围,使初中学生更愿意与家长亲近,听取家长的教诲。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关联建构,组织家长进学校、家长进课堂等主题活动,让家长真正从学校的“客人”变成“主人”,从主体角色的角度看待学校教育,并提出合理的意见,给予合理的支持。此外,学校还应当重视教师对家庭的理解,积极地鼓励教师走进家庭,通过家访、参与家庭互动等方式融入不同的学生家庭,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寻求教育的方式与方法。这样将家庭、学校以及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学生都努力向着同样的目标迈进,由此家庭与学校之间就会相互渗透、紧密配合,最终使家校共育更加顺畅、有效,使学生的成长如沐春风。

(4)利用家长资源,丰富校本课程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资源具有丰富性与可再生性,能为家校共育提供重要的助力与保障。在家校共育中,学校不能忽视家长的优势资源,而是要积极合理地利用家长资源,开拓丰富的校本课程,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与管理上来,这样就能自然而然地使家校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学生成长的关键系统。家长资源在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家长与学生更为亲近,是学生所熟悉的,而家长资源的融入又能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家长”,促使学生萌生学习的好奇心与动力,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热情。因此学校可以结合这一点,主动利用家长资源,开设多样的课程,以促进家校共育的效果。例如,学校结合家长资源的不同特性,与家长共同研发教育微课程,诸如与银行工作的家长共同开发利息、贷款、税费等拓展知识课程,与民俗领域的家长共同开发传统文化微课程、非遗技艺手工课程等,还可以与参与自然工作的家长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课程。此外,学校还可以调动家长的优势资源,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类、民俗类、科技类的活动等。通过家长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家长就不再是学校教育的旁观者,而可以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执行者或指导者,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联度,与此同时,也增进了家长与学校的关系,使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更加协同、一致。

(5)家校共同反思,促成共育目标

家校共育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其有效实施更多地依赖家长和学校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无法用强制的方式予以推进。也就是说,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的共育主动性和迫切感是主导家校共育的关键。只有让家长和教师都形成良好的责任感,愿意且主动去推动共育,开展家校联合,这样才能让共育的目标得以实现,才能让学校和家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学校要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同时积极地通过不同的沟通渠道引导家长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让家庭和学校都能在反思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更好地应对教育的问题与困惑,从而促成共育目标。例如,在学校层面,对于学校的“学优生”,教师要反思其学优的原因,了解其学习状态的变化,并反思这样的学生还有哪些可以培养或提优的地方,对于学校的“学困生”,教师尤其要重视反思活动,要从多个角度反思学生“学困”的根本原因,从道德、行为、习惯、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反思其变化和影响,然后积极分析学困生的闪光点,从其优势出发,想办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能力,以达到学校教育的目标。在家长层面,家长要反思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收获,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在哪些方面给了孩子好的影响,哪些方面给了孩子不好的影响等。同时还要积极反思与学校教育的错位点,找到家庭教育需要学校辅助的需求,以更好地与学校协同。通过家校共同的反思与总结,家庭与学校就能更好地融合,最终有效地达成共育效果。

3.结语

教育合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互助,才能真正搭建优质的教育体系,實现良好的人才教育目标。初中学生是最需要关爱与引导的群体,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初中阶段实施家校共育时,教师与家长必然要意识到当前共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积极地通过理念的改变、沟通的建立、活动的渗透以及资源的共享,合理构建家校共育体系,并结合有效的反思与磨合,在实践中不断促成共育目标,更好地优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逵.共识共振 共创家校共育新生态[J].中小学管理,2021(10).

[2]吴红霞.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才智,2020(02).

[3]徐耀光.中小学家校共育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02).

猜你喜欢

问题及策略家校共育初中班主任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方法分析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高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及策略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创新方式
初中班主任利用自媒体进行学生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关于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情感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