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理数和无理数定义的教学思考
2023-07-12李寒月
李寒月
摘 要:初中教学教材中,关于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定义存在范畴不统一,无法体现其对立性的问题,这致使一线教师在教学时产生困惑。基于无理数的定义,从“外延”的角度,提出有理數的“新定义”,从而实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对立与统一。在此基础上,给出这一内容的部分教学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理数;无理数;对立统一
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把有理数和无理数的概念编排在一课时(《2.2有理数与无理数》),许多教师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都感觉到别扭。何以如此?因为教材中关于有理数的定义是“能够写成分数形式mn(m、n是整数,n≠0)的数叫作有理数”,而关于无理数的定义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叫作无理数”。我们都知道,“有理数”和“无理数”就像“正数”与“负数”一样,是一个范畴(实数)内两个相对立的概念。“比0大的数叫正数”“比0小的数叫负数”。“比0大”“比0小”这些字眼,能让我们清晰地能感受到,“正”与“负”是在与同一个对象0相比较后,形成的相对立的两个概念。而反观上述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就很难感受到这种“对立性”,甚至感到两个定义表达的概念不在一个范畴内。这不免令人困惑。而要弄清这个问题,得从无理数的发现说起。
一、 无理数的发现与证明
据相关文献记载,无理数最早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皆数”,即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用整数或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通俗地说就是,世界上的数都是有理数。但是,学派中有一个名叫希帕索斯的人却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与边长的比就无法用两个整数的比来表示。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一发现对该学派的哲学信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希帕索斯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事实上,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是客观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用反证法证明了2是无理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按正负性把所给的数分好类后,启发学生进行二级分类,通过统一它们的“样子”,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数都化成小数,从而使所给数在形式上达到统一,为接下来按小数来分类做好充分的准备。]
任务三: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概括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叫作有理数,把无限不循环小数叫作无理数。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通过前面的观察、计算、分类、归纳,抽象概括出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定义,从而实现“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小数范畴内的对立统一。]
参考文献:
[1]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M].兰纪正,朱恩宽,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24363.
[2] 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