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人物形象分析
2023-07-12狄洁
一、《雅典的泰门》故事梗概
生性豪爽、乐善好施的雅典贵族泰门,是一位富有的商人,他善良、慷慨、大方,经常在自己的宴会上宴请各界人士。他把自己的财富和声誉都投入到了朋友们身上,一段时间后,泰门因大手大脚的“广施恩惠”而散尽家财,甚至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倾家荡产。他身边那些曾经受过其恩惠的“朋友们”见泰门不再富有,便或是忘恩负义地与泰门断绝关系,或是道貌岸然地批评泰门的慷慨。在泰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所谓的朋友们伤害着他。泰门从自己理想的梦中醒来,怀着仇恨,他再次“设宴款待”他曾经的朋友们,这些人以为泰门是在装穷来考验他们的忠诚度,便又纷纷赴宴,却被泰门玩弄辱骂。
经历了这些后,泰门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城市,来到洞穴,并以树根为食。在这里,他意外地发现了黄金,从前的朋友们再次闻讯而来,但此时的泰门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慷慨布施者。故事的最后,一无所有的泰门在绝望中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故事围绕朋友们以泰门财产的多少对其态度的变化展开,以泰门性格前后的极端变化为线索,深刻分析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现实的复杂性。这部作品表达了莎士比亚无法探寻到命运逻辑以及复杂人性的悲伤,同时,也演绎出了人们在生活中巨大矛盾与冲突得不到解决时的悲痛与性格变化。
二、泰门人物形象分析
《雅典的泰门》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分析,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观察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从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
(一)剧中人物眼中的多变泰门
除了主人公泰门,剧本还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各有各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经历,为整个故事增加了维度和深度。他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对主要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剧本中,可以看到,泰门一直处于被其他人的评价围绕并影响的生活中,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因此,剧中人物眼中的泰门也是分析泰门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
阿谀奉承者对于泰门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贯穿了整部剧作。这些人眼中的泰门善变,从家财万贯时众人眼中“贤德的贵人”,到破产后的“疯子”,再到发现黄金后的“高贵的旧主人”;这些人眼中的泰门没变,不变的是以金钱的多少衡量一个人贵重与否的标准。这些人中,有知识分子——诗人、画家,有富人、商人,有掌权者——雅典的元老,也有贵族、将军、仆人等。
在泰门的经济危机还未被察觉时,除了哲学家艾帕曼特斯之外的所有人都阿谀奉承着泰门。商人说:“他生活的目的,好像就是不停地行善,永不厌倦”;诗人道:“他巨大的财产,再加上他的善良和蔼的天性,征服了各种不同的人,使他们乐于向他输诚致敬”;[1]贵族们纷纷说道:“他的慷慨仁慈是世间少有,他有一颗比任何人更高贵的心”。而征服各种不同的人的真的是泰门的善良和和蔼吗?他们赞扬的语句都离不开行善、慷慨、财产,可见,征服了人们的,并不纯粹是泰门美好而高尚的品格,更多是出于泰门不求回报的、无差别的慷慨,能让奉承泰门的众人可以不断获得巨大财富。泰门大方地招待人们吃饭,给舞女们准备宴席,无缘由地送给贵族宝石,借出去的钱也拒绝归还,甚至,泰门的仆人弗莱米涅斯来到贵族们的家中借钱,还没开口时,贵族们便说道:“一定是送什么礼物来的”“他又叫你送什么东西来了吗”,可见,泰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这些人送去贵重的礼物。而得知泰门即将破产的管家的内心活动是,希望他早一点被辞退,免遭被迫解职。
当泰门身负债务、无力偿还,他的仆人向“朋友们”开口告借之时,他们又是另一副面孔。当贵族们得知泰门的仆人是来向他们借钱,而不是“送什么礼物”的时候,其中一个便道貌岸然地指责泰门太爱摆阔了,还给了泰门仆人三毛钱来羞辱他,另一个则虚情假意地诉说自己因贫穷而不能应命。在泰门最后一次“大摆宴席”招待他们时,他们发现自己被耍之后,纷纷不顾从前泰门对他们的帮助,大骂泰门是疯子。那些曾经无比尊敬泰门的人在得知泰门破产之后,竟然没有一个愿意帮助泰门,对其施以援手。唯有他的管家弗莱维斯在他破产失踪后,担心他是否有资粮、是否有可供更换的衣服,并且试着寻找他。在听闻泰门有许多黄金时,人们对泰门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甚至到荒凉的洞穴去寻找泰门。诗人口中的“可尊敬的泰门”、画师口中的“高贵的旧主人”、元老口中的“尊贵的泰门”,人们对泰门态度的反复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这些人的谄媚和贪婪。
(二)极具理想主义的儿童形象
泰门的性格体现着一种儿童所具有的单纯和人性中最自然、最原始的朴实。他出身雅典的贵族,从小便继承了大量财产和土地,他不用像普通人一样接触社会,因此,他的身上保留了那种原始而质朴的东西。泰门喜欢广交朋友,受骑士精神“慷慨”的影响,他对朋友总是慷慨相助。他并不贪图富贵享乐,而是乐善好施,哪怕别人为了获得钱财而故意欺骗他,他也从不拒绝需要他帮助的人。[2]他认为自己一直对别人慷慨大方,别人也一定会在他需要之时对他施以援手。在当时,泰门的思想和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就像一个几岁的孩童。或许读者在读这部剧时,会觉得泰门的想法和交际行为简直不可理喻,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把泰门看成一个孩童,那么这个人物的所有行为和言语就变得合情合理一些了,因此,泰门的性格实际上是具有孩童色彩的。
当得知自己即将破产时,泰门并不认为这是一场危机,甚至想当然地认为他的朋友们会帮助他度过这场危机。他种种迟钝的反应,表现出了他孩童一般的天真。他天真地相信着他的“朋友们”,認为“凭着我对人家这点交情,要是我开口向人告借,谁都会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财产给我自由支配的”。他觉得即使自己落魄了,也并不可怕,因为自己有很多的朋友。然而他们却对他避之不及、落井下石、恩将仇报,甚至有的人直接讨债逼债。
在剧本中,管家弗莱维斯曾说道:
“当您收下了人家一点点轻微的礼品,叫我用许多贵重的东西酬答他们的时候,我总是摇头流泪,甚至于不顾自己卑贱的身份,再三劝告您不要太慷慨了。不止一次我因为向您指出您的财产已经大不如前,您的欠债已经愈积愈多,而您却对我严辞申斥。”
从管家的这段话中,可见泰门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不理家事的生活,更没有遭遇过挫折。这虽然使他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的性格,成为一个善良、真诚的人,但是这也是使他遭遇挫折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主要原因。在泰门受到沉重打击且意识到了人性的复杂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还债、如何东山再起,而是对背叛者进行报复。并且他报复的方式也十分幼稚,他通过举办一场假的宴会来对朋友进行羞辱,这样缺乏理性的行为也表现出了泰门的幼稚。在当时,泰门身上发生的悲剧似乎成了必然。
(三)泰门形象的复杂性和双面性
泰门的慷慨不纯粹是因为他善良和和蔼的性格,他的动机绝非“慷慨”二字便能准确表达。泰门乐善好施的一大原因是对自己荣誉的看重和渴望,文中有多处描写体现了这一点。而究其根源,“泰门”这个名字源于希腊语“timē”一词,其本意便是 “荣誉”。“荣誉”在剧中也频繁出现,这更能证实泰门和“爱荣誉之心”存在联系。按照第一场中“诗人”的描绘,泰门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在那山麓下面,有无数智愚贤不肖的人在那儿劳心劳力,追求世间的名利,他们的眼睛都一致注视着这位主宰一切的女神; 我把其中一个人代表泰门,命运女神用她象牙一样洁白的手招引他到她的身边; 他是她眼前的恩宠,他的敌人也一齐变成了他的奴仆。”
在诗人的描绘中,可以见得泰门施惠的对象在这段赞许中都变成了他的“奴仆”,这便暗示了泰门的慷慨并不纯粹,善良的背后还有其他的渴望——也渴望得到某种地位,甚至在他心中,对自己尊崇地位的爱并不少于对人们的善良慷慨。[3]同场中的另一段话更明确地展现了泰门的施惠冲动与他获得尊荣地位的愿望之间的联系:
“他的巨大的财产,再加上他的善良和蔼的天性,征服和占有了各种不同的人……一个个在他的面前屈膝,只要泰门点点头,就可以使他们满载而归。”
这里虽然赞扬了泰门“善良和蔼的天性”,但也用到了“征服和占有”这样的词,这表明泰门在受其恩惠者的心中,并非真的善良慷慨,他的慷慨中含有很多高人一等的因素。这种动因在泰门无缘由、无节制的恩惠中占据着重要原因。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泰门和他“朋友们”有一种看似平等,实则等级分明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泰门处于上位,而其他的朋友们都处于下位;维系这种关系的并不是泰门的大方和朋友们的感恩,而是“巨大的财产”和“善良和蔼的天性”。也就是说,这种关系的维持,是依靠赐予和接受的经济关系。[4]
泰门这种深层次的爱荣誉之心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受到前人影响的。其中,古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塞涅卡就把施惠看作一种事关荣誉的竞赛,他曾说,“被人胜出就颜面尽失了,努力吧,勇敢的年轻人! 光荣的竞赛已经展开……让我们看看谁给予的更多”。虽然无从了解泰门是否受到了这种教育的影响,但从文中细节可以推断出,泰门慷慨形象的底层却藏着渴求地位、渴求征服别人的欲望。[5]
第三章的一处更能直观说明隐藏在泰门善良之下的渴望。凯菲斯和艾西铎家仆人在泰门家中当着众宾客的面向泰门索要债务时,泰门叫过弗莱维斯的反应也足以表明这一点。
“请问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些人都拿着过期的债票向我纠缠不清,让人家看着把我的脸也丢尽了?”
泰门最在意的并不是这些债务的具体情况,而是这些人上门讨债让他在宾客面前丢了脸。由此可以看出,泰门很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这件事影响到人们心中他那尊贵的形象。
三、泰门人物形象的形成背景
泰门人物形象的形成是在特定背景之下形成的,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两个方面。从内部因素上看,泰门作为中世纪贵族,所具有的思想与其所处阶层对其人物形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从外部因素上看,英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阶层的变化也对人物形象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内部因素
泰门作为中世纪的贵族,深受正直、慷慨、怜悯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作为土地的拥有者,雇佣农民来种植、管理他们的土地,而贵族经常通过慷慨赠予或是慈善的手段以巩固自身的地位。从这个从层面上看,就不难理解泰门的“慷慨”。对于泰门而言,“慷慨”是一种来自传统风俗的观念,是一种观念。在他的朋友文提迪斯面对牢狱之灾时,泰门的言语中便体现出来这种慷慨和怜悯的理念。“他出狱以后,请他到我这儿来。单单把软弱无力的人扶了起来是不够的,必须有人随时搀扶他,照顾他。”泰门的这种习惯既是英国骑士精神的遗留,是一种条件反射下的行为,也是泰门获得尊崇地位的方式之一。
(二)外部因素
根據这部剧的背景可知,《雅典的泰门》创作于十七世纪初期。这个时期的英国,社会阶层、经济制度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在逐渐没落的环境下,泰门仍保留着传统的骑士精神,忽略了环境发生的变化,这也是其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同样的,在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主人公堂吉诃德同样内化了这种精神,但他所置身的社会却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人们为堂吉诃德的这种骑士精神感到好笑时,也同样为泰门的精神感到悲伤。总而言之,泰门人物性格形成的背景,一是泰门的思想还如骑士精神那般,二是社会却因客观因素发生巨大改变,二者难以相容。因此,如果泰门生活在盛行骑士传统的中世纪,他的言语行为便会显得正常,悲剧可能也就不会发生。
四、结语
《雅典的泰门》这部戏剧作品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和反思,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启示。它揭示出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出莎士比亚对于当时环境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除此之外,作为文学作品,《雅典的泰门》也有着深刻的文学内涵和艺术价值。莎士比亚的语言和笔触都极富表现力,能够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为作品带来强烈的情感和戏剧性。
参考文献:
[1][3][英]威廉·莎士比亚,著.雅典的泰门[M].朱生豪,译.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2][4]吕博.《雅典的泰门》和《李尔王》主人公人物形象异同对比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8(06):78-80.
[5]石松,李梦娜.“金子?黄黄的、闪闪的、宝贵的金子?”——《雅典的泰门》中的价值观变迁[J].名作欣赏,2019(12):25-28.
(作者简介:狄洁,女,本科在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