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分析
2023-07-12常宝生党璐武政
常宝生 党璐 武政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骨科;(2.麻醉科;(3.关节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
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老年人群人体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小梁间隙扩大,骨基质下降、骨强度降低的多种骨骼生理性改变,是老年人群最为常见的骨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仍然以骨密度测量为基础,由于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骨强度直接测定方法,骨密度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及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的定量指标。但由于骨密度的变化过程较慢,难以及时反应骨强度的变化。寻找更为敏感的指标作为骨质疏松患者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方案分析了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在不同状态下水平变化情况,以期为临床筛选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诊治标志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的非骨质疏松症健康老年受试者8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31例,女49例;年龄(70.34±4.27)岁;身体质量指数(24.19±3.52)kg/m2。对照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70.25±4.18)岁,身体质量指数(24.21±3.49)kg/m2。均为初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1]中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对照组骨密度检测结果正常水平;年龄≥65岁;认知功能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过敏体质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肢体残疾、晚期畸形者;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采集两组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血清钙(Ca2+)、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对两组受试者分别行腰椎和股骨颈密度(BMD)检测,观察组患者予以骨质疏松症常规治疗。1年后采集其空腹静脉血检测入组时所检测的血清骨代谢指标并检测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健康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骨代谢及骨密度指标。骨代谢指标检测:所有受检者采样前一天晚六点后禁食禁饮,晨起8:00~10:00采集空腹肘静脉外周血3 mL,离心取上层清液,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BALP。采用尿钙法检测血清Ca2+、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P,采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检测血清ALP,采用电化学法检测血清BGP、TPINP。骨密度检测:采用双能x线密度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腰椎、股骨颈BMD。
2 结 果
2.1两组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血清Ca2+、P、ALP、BGP、BALP均低于对照组,TPIN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者血清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2.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成1年治疗后,血清Ca2+、P、ALP、BGP、C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PIN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水平比较
2.3两组骨密度水平比较 对照组腰椎骨密度(0.92±0.27)g/cm2、股骨颈骨密度(0.91±0.25)g/cm2,观察组治疗前腰椎骨密度(0.66±0.17)g/cm2、股骨颈骨密度(0.65±0.18)g/cm2,观察组治疗后腰椎骨密度(0.73±0.19)g/cm2、股骨颈骨密度(0.71±0.20)g/cm2。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t=5.134、5.437,P<0.05),观察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t=2.031、2.674,P<0.05)。
3 讨 论
老年人群体易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生理变化为骨代谢失衡,骨重建能力下降,导致骨质疏松[2]。骨质疏松症早期发现可及早进行相关干预措施,如补充激素、调节内分泌、补钙、合理运动等方式改善骨质疏松或减缓骨质疏松的发展趋势[3]。骨代谢指标作为衡量骨重建功能最为重要的指标成为近年来人们观察机体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物。骨代谢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如钙、磷,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如碱性磷酸酶、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骨钙素等[4]。其中血清钙是维持软组织弹性和韧性,对肌肉神经的正常兴奋进行维持,是骨代谢调节最为重要的标志物;血清磷可促进骨骼形成[5]。而BALP则为成骨细胞成熟及其是否具有活性的标志物。骨钙素属骨组织内主要的非胶原蛋白成分,是骨基质矿化的必须物质,可敏感体现成骨细胞的功能状态[6]。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失足陈骨基质最主要的成分,约占到整个骨基质的90%,是新骨形成情况的敏感标志物。ALP属同源二聚体蛋白,其可对应底物去磷酸化酶,这类底物包括生物碱、蛋白、核酸等[7]。
本方案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前后、老年健康受试者进行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a2+、P、ALP、BGP、BALP均低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TPINP水平高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患者完成1年治疗后,血清Ca2+、P、ALP、BGP、BALP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PIN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受试者,且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因此,对于老年健康人群,可定期监测血清骨代谢指标,结合骨密度情况及是否出现骨骼退行性病变相关临床症状等,对其进行骨骼健康的综合评估,为其日常骨骼保健、预防骨质疏松提供参考信息。对于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定期检测作为评估临床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