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方位及推进策略研究

2023-07-12王喜忠宫美凤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高校

王喜忠 宫美凤

摘 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与体育类院校体育课程在定位、体系上存在差异,要结合公共体育课特点以及大学生特征,围绕终身体育开展课程思政。依照人才培养的整体定位,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须协调推进、扬长避短。要紧密围绕身心健康及公共体育课课程特性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结合学生实际做好课程设置的同时,依照项目特征差异化做好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定位策略

推进非体育类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以下简称公体课)课程思政,是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的重要职责,是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手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这是课程思政内容的基本遵循。“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这是公体课课程思政的直接指引。《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为公体课课程思政提供了方向。高校课程思政在各高校全面开展,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的示范、立项推进了课程思政量与质的提升。

高校体育思政教育的基本方位

1.体育课程思政在学校类型上的差异

体育课程思政的研究基本分为两类:一是体育专业类院校的课程,其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建设与其他学科相似,体系化较容易。有研究侧重于体育类院校对体育课程思政定义、内涵外延、特点、机制、思政元素融入原则等进行了阐述,建立了思政指标体系,展示了教学设计[1]。二是普通高校的公体课,是人才培养的配套教学板块,定位于体育技能掌握、体质健康提升、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要围绕定位开展,与基础课程、专业学习相配合,形成体育课程思政自身的特点。有研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确立了体育健康教育思想,优化公体课教学体系,强调体育的健身、健心和益智功能,体育品德重点是体育精神、规范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2]。这两类课程学生在上课时心态不同,公体课对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以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修读体育学分、了解体育锻炼项目为目的,若赋予公体课更多责任,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教师教学定位有差异,公体课教学不是培养未来从事体育专业的人才,更多的是普及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公体课课程思政要立足自身特征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公体课教学侧重体育实践和运动锻炼,以身体运动来感知和体悟知识。要通过融入公体课程思政元素,提升学生对体育和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公体课以外的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和体育鉴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体育思政的过程。

2.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在学段上的差异

面向中小学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把体育核心素养定义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其中,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三个维度,与高校课程思政相通。大学生倾向选择感兴趣或轻体能的课程,而没有按身体所需选课。公体课要从体育技能传授向运动与健康教育并重转变,在体育技能以外更重视运动健康、体育思政教育,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体育思政要起到催化的作用。

3.围绕终身体育养成开展公体课课程思政

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长期目标,涉及体育技能、体育知识、健康意识等。高校体育衔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个人体育锻炼强制性转向自觉性的阶段,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高校公体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基本意识、具备终身体育基础能力。体育教师按照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群众体育活动是主战场的定位,在教、练、赛中有机融入体育思政元素,有效促进学生个人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健康理念形成、体育素养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只有在运动实踐中体现出来才有价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体育及体育课程思政的目的,是终身体育的另一种表达。当前的体育课程多“体”少“育”,深入挖掘体育蕴含的育人元素,区分与其他课程的思政内容,实现体育思政的独特作用。

公体课课程思政开展基本遵循

1. 公体课课程思政与其他课程协调推进

高校课程思政要做到全覆盖,“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课程间要配合,不能有重复或缺失。公体课课程思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等方面与理论类课程相比,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略显单薄。公体课的课程思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等方面挖掘力度和融入方式亦比其他理论教学要弱。公体课要在自己独特的领域内发挥作用、体现价值。以体育品德为主的道德修养、围绕体育运动的身心健康观念具有独特性、实践性。开展体育美育及体育劳动教育融合、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学生接受度会更好。我国高校要开展有倾向性、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育,如农业、林业、海洋地质、矿业、航空航天等行业院校,相关公体课应找到与专业课相通的课程思政融入点。

2.发挥公体课优势,推进课程思政开展

公体课课程思政与理论课程的差异在于其实践性,公体课的授课过程即思政过程,在运动实践中有思政教育的体验与验证。一是课程周期长且对理论课程学习有促进作用,全体本科生须修体育课程4学期~6学期,基础学时为32学时/学期。体育作为唯一“出汗”的课程,每天运动1小时“7+1>8”已经形成广泛共识,既有运动对个体机能的激活,也有个体坚韧、团队协作等体育思政对于学业的促进。二是高校一般开设不少于15门的体育项目且“教、学、练、赛”的课内外一体化形式,为开展多样化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条件。三是公体课基本班容为30人,人数规模利于开展公体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现场具有典型的集体特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行为的及时反馈,可对思政教育效果进行检验、调整,使隐性课程思政显化。

3.规避公体课短板,优化课程思政建设

一是有效时间短。公体课基本为实践教学,进行理论授课的学时或者课堂上独立时间段很少,理论讲授的系统性较弱,在讲授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存在困难。二是方式复杂。体育项目门类繁多,学生背景来源差别大、需求多样,教师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学情,不断调整授课方式。三是重视程度有限。公体课定位和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低于其他基础和专业课程;公体课学习考核基本为技能和体能导向,教师习惯于技能传授,讲授方面比较弱,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公体课课程思政推进的基本路径

1.围绕身心健康,完善公体课课程思政理念

体育课程思政是新的教学理念,从以身体运动为主到体和育并重,是新的课程观念,具有实践性、政治性和思想性,不仅解决学生“身”的健康,而且还解决学生“心”的健康。体育本质是身体教育、锻炼教育、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最大区别是“动”与“静”的差异,体育教育要回归体育本身属性,体育思政应围绕终身体育、健康意识开展。通过教学过程提升和部分再造,能对教师能力起到提升、对学生起到点化、对教学效果起到催化,在实践教学中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激发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动力。

2.围绕公体课特性开展课程思政

一是集体性。公体课教学让学生集体运动起来,学生个性培养在团队活动中得以体现。体育是有组织的集体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思政共性基础上关注体育特质,学生要相互参照比对、团结竞争。教师在指导体育技能时,引导学生在集体运动中润物细无声地感悟、践行课程思政。二是实践性。公体课课程思政依托于身体运动,寓于体育体能和技能之中,要紧扣体育运动实践、促进体育锻炼。公体课课程思政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要把隐性思政元素显性地通过体育运动体现出来,在身体习练的同时,感知、吸收、消化思政内容。体育思政要让学生以体育运动为荣,破除“宅”的习惯,走向运动场。三是社会性。体育具备很强的社会属性,学生每天处于体育赛事和体育氛围之中,受家庭影响和义务阶段教育,部分学生有一定基础,包括运动技能以及蕴含的思政元素,体育教师要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尝试让学生谈思政、用思政。

优化课程项目设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依照学情做好公体课课程设置

公体课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独立板块,项目类别、难度等级、教学班数等由体育教学承载单位确定,具有较大的自主权。设计课程项目时要综合考量体育和思政属性,优化公体课课程板块。比较枯燥的、育人价值难以体现的项目,如铅球、铁饼等项目可不开设;场地条件要求高、社会消费属性比较强的项目,如滑雪、划船、自行车等,根据承载情况开设;运动对抗风险高、多项目组合的项目,要做好学情评估再开设。

2.依照项目特征差异化做好课程思政

类别划分是梳理思政特点的条件,以项目具有功能和价值分为健身类、竞技类、娱乐类、审美类、保健类五类;以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平衡和反应能力等不同功能划分为有氧运动、力量练习、球类运动、中国传统运动、牵拉练习五类[3]。思政元素的来源主要有各自项目的礼仪和文化、项目形成或引入中国的过程、个体练习过程的感悟、展示或比赛的体验、终身体育养成等方面。部分体育项目从国外传入,除去项目本身的课程思政元素,重点讲其在中国的发展成长及对大众的积极影响;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射箭等,重点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体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思政元素往往是学生熟悉的,授课要避免纯粹的说教,教师创设体育游戏要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守创结合、有实有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度自然融入,不可强制插入;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练、赛全程融入。

体育教师要关注到公体课教学和体育类院校体育教学的差异,要依照公体课在整个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自身实践性的特点,与其他课程各司其职、协调推进,发挥公体课优势、规避劣势,实现体与思融合、技与道共进。

本文受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学改革項目(课程思政)“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健美课”(项目编号:ZG211J2277)资助

参考文献:

[1]武冬.体育课程思政原理、设计、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12-24.

[2]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 2020,27(4):7-1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南》[EB/OL].(2017-08-11)[2023-02-11].https://www. sport.gov.cn/n315/n20067006/c20324479/content.html.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高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