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解构的音乐创作方式表现元曲的当代性

2023-07-12陈艺峤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当代性元曲音乐创作

【摘 要】本文通过对女声合唱《元曲三首》——《小桥流水人家》《夜雨》《风送梅花过小桥》的词曲创作手法剖析,阐述了如何立足于传统经典的元曲曲牌,用解构的方式,萃取元曲中的因素,融合当代风格,探索当代音乐与元曲的结合方式,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流传度高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元曲;音乐创作;解构;当代性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107—04

宋朝之后,元曲以它独特的魅力称霸文坛。它不仅是文人咏志抒怀得心应手的工具,而且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它适应了文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标志着案头文学向街头文学的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唐诗宋词相比较,元曲在民间广泛传播,更为俚语化、世俗化。引领当时的文化潮流。[1]“它既是戏曲文化生活高度发达的标志,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世俗心理的一个变化,即对于现实享乐的沉日益掩盖了寻求冥世的造福,人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于生活中的戏曲文化娱乐。”我们可以把元曲理解为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2]“宋代杂剧演出,由教坊乐部伴奏,而教坊乐部配器齐全”,“发展到元杂剧,更加重视的是旦、末的唱腔,配器的音量反而需要压低,否则乐声嘈杂,唱腔便听不清楚了。故而,伴奏乐器仅剩下了二鼓、一笛、一板,组成了最为简单的而又功能完整的乐队。”几件乐器的小编制乐队伴奏,灵活便利,这样的方式更易于元曲在民间演出,传播,这也反映了元曲的世俗性。

女声合唱《元曲三首》是由陈艺峤作曲,千夫长作词的合唱作品。歌词源自三首著名的元曲:《小桥流水人家》《夜雨》《风送梅花过小桥》。词作家千夫长是蒙古族人,血脉情感和元曲相連。几百年过去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了,因此千夫长在歌词的创作上体现了丰富的当代性。

以下是歌词的原作与改编的对照表(表1)。

《小桥流水人家》[3]“描写一个飘零异乡的游子在秋日的黄昏思念家乡的情怀。开头三句用“枯藤、老树、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没有动词的并列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有机地连缀在一起,构成一幅萧瑟苍凉的秋景,并从中带出波在他乡的游子,在景物中又透露出游子的身世。”词作家千夫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改编:歌词中描述到“时光飞逝,不再去想,枯藤老树昏鸦。”而今春暖花开喜鹊上枝头,不再是悲观凄凉的景象。“人心不变”,想念“小桥流水人家”,表达了人们对诗意与美好的向往从未改变。“古道荒芜 西风已不再刮”现代城镇高楼林立,不复往昔的荒芜,如今没有了凛冽的西风,刮的是现代的风,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吹遍大江南北,祖国繁荣昌盛。“是谁还在骑着那匹瘦马”,反映了现代人居安思危,对未来既有憧憬也有彷徨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当今网络社会带来的孤独感。“水上有桥 桥上没马 到处都是人家”眼前展现的已是现代的车水马龙,千家万户的繁华新景象。“故乡还在 物似人非 ”人与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离乡背井的思乡情怀,人类的情感从来没有改变过。“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人还在天涯”,元代的断肠人不是现代的断肠人,所处的境况、情绪等因素都不同。但人只要活着,就有情感情绪,就仍然会断肠。歌词描绘出一幅深有诗情的画面和感动人心的意境,继承了元曲的诗意与美感,将奔突的情绪融入现代的情感生活。歌词的创作从文学的角度上进行了解构,表现了元曲的当代性。

《夜雨》描述了游子思乡的情绪。[4]“他孤独一人在旅中,回首往事,思念双亲,这时秋风落,树叶沙沙作响,好像向人们报道秋深的消息又加上秋雨一声声打在芭蕉叶上,滴滴点点,更增加了这悲秋和思乡之情。”经过再度创作,用“想伊感情太深厚 旅途不敢再多留,明朝路远山高水长流,早点早点回广州。”的词句形象地刻画了人在旅途的异乡人,归家心切,期盼能早日回到广州的心情。这样的文字描述,与我们现代人产生了共情。《风送梅花过小桥》呈现的是一种道不清理还乱的思念,这样的情感穿越了七百年回到了今天。

元曲是抒发心意自由的表达方式,迎合了文学创作的品性。这些不得志的文人雅士为地方民间戏曲、小调谱词,抒发内心的苦闷困惑,排解压抑,同时也为民间音乐带来了高雅的诗意之美。元曲的繁荣是风雅文人参与的结果,是高雅的诗意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可以尝试用当代的语言去表达与展现新元曲,延续元曲的普及性、世俗性特征,创作出能体现当代性的国风国潮。同时,这种观念也同样植入到音乐创作当中,以下对这首作品片段的音乐进行分析,体现了作曲家的创作手法。

一、和声技法特征

《元曲三首》民谣式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歌曲旋律,与复杂多变,色彩丰富的流行爵士和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响效果。

《小桥流水人家》的前奏是bE大调,和声运用了附加音和弦如加二和弦I6+2——bEsus2、加二加六和弦I+2+6——bEsus2/6。高位延伸音和弦如九和弦II9—Fm9、十一和弦V11——bB11,这些和弦具有流行和声的风格特点。尤其是附加音和弦形成的四五度和声结构,其产生的色彩,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见图1)。该曲的A段是叙述性的旋律,带有民谣风格的叙述性旋律,平缓地娓娓道来。伴奏分解织体,和声T——S变格进行,和弦延续了附加音和弦与高位延伸音和弦的特点。如I+2——bEsus2IV7+2—bAmaj7+2

该曲高潮点是歌词“物似人非”,和声进行是向六级的属离调,并阻碍进行到下属,引入了a小调的属和弦,使到和声色彩忽然变化而增加紧张度,与歌词奔突激动的情绪相吻合。(见图2)

图3是《夜雨》的谱例,该曲简单清晰易记的歌曲旋律线条与色彩丰富、结构复杂的爵士和声形成反差。作品中大量采用具有爵士风格特点的延伸音和弦如II9、V13、I9、V9/II。全曲由三个调组成,分别是D大调、F大调、高潮部分的bA大调。和声进行模式在以上三个调当中作II———V———I———V/II(VI)的循环。这类模式在流行音乐和爵士乐里经常出现,是典型的爵士和声进行。它可以出现在许多不同的结构部位,包括调内循环和转调循环。功能性的和声进行作为主体和声手段体现在爵士和声中其中,包括连续七和弦、属连环、II—V—I的进行。它们是爵士乐典型的最常用的根音关系进行模式,在各种根音进行中,它属于最强的进行。

《风送梅花过小桥》运用了具有爵士和声特点的平行七和弦、终止主和弦七和弦。A大调属和弦进行到副属离调和弦,V7——b5VII56/IV——IV7,(E7———bE7———D7)停顿一小节再回到副歌,和声色彩的突然漂移下滑的感觉,表现了歌词“今日明朝不见他来到”既激动而失落的情绪。尾声bVII7—I7(G7———Amaj7)进行,具有流行爵士终止7和弦化的特色。(见图4)

二、節奏因素

《小桥流水人家》B部分过渡段。歌词“那匹瘦马”安排在附点、切分、休止后弱拍位置,衬托出苟延残喘,奄奄一息的瘦马的形象。之后进入到C段,是本曲的副歌高潮段,调性转到了C大调。从“水上有桥”的弱起八度大跳的旋律带动了深情激昂的情绪。伴奏织体低音连续16分音符律动的音型、和弦以三和弦为主突出力量感,这些手法都具有典型的摇滚音乐风格特点。再现的C段合唱部分增加了一个层次。急促的16分音符副旋律与主旋律相互呼应,层层递进,把情绪推向全曲高潮。在例三中,《夜雨》伴奏织体具有拉丁爵士波萨诺瓦风格。连续的切分、休止、大三连音等一系列节奏元素,形成重拍错位、节奏不规则的现象。音乐律动感鲜明。

三、衬词的表现功能

(一)运用衬词表达诗意

《小桥流水人家》过渡段中的歌词“芜”“刮”用颤音,加上哼鸣地演唱“呜”,来表现“荒芜”“西风”的情景。D部分也是连接段,把C小调过渡回bE调。旋律延续了B部分的素材并进行摸进。歌词哼鸣的“呜”,空无而苍凉,模仿一种类似于羌笛的音色。(见图5)

(二)阿卡贝拉合唱风格的衬词演唱特色

《夜雨》间奏的合唱部分运用了衬词“ba ba lu ba” 类似于爵士即兴演唱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拉丁爵士波萨诺瓦风格。(见图6)

《风送梅花过小桥》主题再现部分,同样具有阿卡贝拉风格。低声部和中声部模仿流行打击乐节奏和音色,用衬词“咚”“嘟”演唱,形成人声伴奏织体。引子、中段发展部呈现对位式的多声部旋律。用衬词“咦、哦、嗒、嘟”表达。同样是阿卡贝拉风格的演唱形式。(见图7)

通过以上音乐片段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元曲三首》延续元曲的诗意之美的同时,运用了流行、摇滚、爵士等现代风格元素,用解构的方式来呈现新元曲。我们关注到,近年来各大电视网络媒体推出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一些大型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运用了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重温经典诗词,将中国古诗词作为其创作素材,为上百首古诗词谱曲入歌。这些现象为我们艺术工作者带来了启示,我们需要共同探讨元曲接下来的发展方向。现代人如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态传承,延续元曲文化;如何用新的方式呈现诗意之美,通过对元曲的解构与重建,用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听众面前;如何将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都需要艺术工作者们进行不断地探索,为之付出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2]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3][4](清)不题撰人,原著.元曲三百首[M].吴兆基,编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星海音乐学院“创新强校”特色创新类科研项目 《元曲结合当代声乐风格的创作探索》(项目编号:E1—2402—20—071)。

作者简介:陈艺峤,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猜你喜欢

当代性元曲音乐创作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工业备忘录》创作谈
新工笔绘画中色彩的当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