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研究

2023-07-12韩丹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8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韩丹丹

【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通过深度剖析获得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其人民与阶级属性十分显著。本文在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望给予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094—03

我国拥有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渊博浩渺的文化底蕴凝聚为中华民族智慧,在璀璨耀眼的历史长河中散发万丈光芒。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吸纳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创新,也以全新科学形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在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快速稳定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实质在深度剖析文化发展普遍规律,通过掌握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不仅是集中研讨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成果,更是大幅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途径。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且广泛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继提出众多经典理论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本内涵即立足与改造现实,强调在维持实践性基础上呈现阶级与人民属性,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具有以下特征。

(一)立足与改造现实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哲学奠基石为历史与辩证唯物主义,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基于人类社会层面剖析一般规律,强调物质丰富程度是影响所有事件发生根本原因。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核心要素为物质,意识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事实上,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社会架构与系统会对其思想与意识形成产生影响,反过来此社会意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建立于实际实践基础与客观物质层面,所以此文化观富有与生自来的改造性与批判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阐释资本主义文化局限性,因为资本家强调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本质在于巩固自身统治地位,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的改造现实将文化视为社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组成。

(二)满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思想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占据统治地位。由于社会经济具有显著阶级属性,从而建立于经济基础上思想体系自身所具有的阶级属性也极为鲜明。馬克思主义文化观产生于无产阶级运动快速发展期,该观念并非服务于单一政治集团,其政治诉求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强调无产阶级思想文化切实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本质愿望与利益。此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依附与服务对象为人民,因为人民才是精神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高度重视人民与服务人民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实现无产阶级自身解放。人民群众具有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无产阶级在文化建设中要依附于人民以及激发人民潜在热情,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策略

(一)注重文化教学

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截止2022年4月,已有149个国家与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同国家与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有利于提升不同文化圈语言学习者文化交际水平。因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文化差异,也对人们跨文化交际成效产生影响。事实上,语言属于文化现象。所以,开展文化教学使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中国思维表达与生活方式,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如果在英语教育中缺少文化教学必然会加大学习者学习和交流难度,影响应用语言知识成效。所以,英语文化教学是学生在日常交际中顺利交际客观需求,有利于减少交际障碍,提升学习者交际能力。

民心相通是顺利开展一带一路倡议关键所在,其中语言文化交流互通是民心相通的基础。相关调查研究指出,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首要目的即该语言实用性,处于对文化了解等非实用性动机则占据少数。无论何种动机,多数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了解单单停留于交流工具层面,鲜少了解该文化深层次内涵。也有相关调查显示,中国历史典故、传统建筑、民族风情、地理文化等文化要素对语言学习者有着较大吸引力,纷纷表示想要深入学习和感悟中国文化。受语言知识难度影响,且学习英语需花费较多精力与时间,无形中忽略文化知识。英语文化教学能让学习者在感悟中华文化中与其语境相融,不仅心灵得到中华文化精神浸染,更满足学习目标需求。只有充分了解语言规则并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理解和使用英语才能获取情感认同,深层次领略语言及语言间相融合文化魅力。

一带一路包括上百个国家与地区文化,开展文化教学有利于提升国家与地区语言学习者学习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间冲突,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与地区人们运用语言开展的交际活动,在不同文化价值、情感价值及思维方式层面有所体现。若跨文化间的人际交往单纯停留至语言层面,那么横亘在交往者之间的障碍必然会有语言内隐文化,进而对跨文化交际效果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在英语教育教学中缺乏与包括文化内容、因素在内的文化教学,不仅无法帮助学习者达到交际目的,还会对语言知识运用成效产生影响,所以,英语文化教学目标之一即提升学习者交际能力。

文化功能与价值在英语教学中会随着研究与实践深入而被学术界所重视,事实上,传播是文化本质,若缺少传播,就不存在文化变迁、冲突与控制。语言教学需全面重视文化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显性与内隐文化信息,推动语言教育发展。英语教育虽以语言教学为重心,但语言铺路,文化先行依旧为国家间交往与发展前提,所以需要将推广和传播文化作为主要英语教育文化教学目标之一,然而文化传播为长期任务,需在文化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以及现代发展新文化。尤其在推广和传播文化中需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给予尊重,达到求同存异效果。传播和发扬文化目的即尊重多样化世界文化,达到和谐统一和百花齐放世界文化局势。

(二)完善文化建设

校园生活是学生时代必经且重要历程,占据个体从幼儿园至大学毕业大部分时间。然而并非所有校园生活都会发挥积极影响和作用,温馨和谐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让学生产生温暖感。文化工作者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使与学生年龄特征相符且富有道德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构建温馨和谐校园重要因素。校园文化环境由精神与物质环境两部分组成,需结合校园实际情况打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校园环境。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发挥校园物质环境作用;校园绿化、班级布置、教学空间、校园建筑空间等均为物质环境组成,也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重要载体。如果在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利用上述载体则能推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教育工作者需借助这一载体设计与学生年龄相符的校园环境,例如在教室墙壁墙贴名言警句或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与人格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达到润物无声的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效果。或将部分中华民族文化或国粹制作为展板并摆放至教学楼走廊,形成一条具有传播效果的文化走廊。其次营造校园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在学生品德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班风和校风都是精神文化重要组成,也彰显学校软实力。对此,学校需强化学风、班风与校风建设,教师发挥榜样作用,引领学生明礼诚信,塑造良好班级和校园氛围。

还可发挥多元协助作用;发挥家庭补充作用;家庭是学生除学校之外的接受教育主阵地,父母更是儿童第一任教师,其成长值观念与生活观念会深受父母影响。所以,家庭应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重任,塑造良好家风,引导孩子践行友善、和睦、慈爱、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谦恭待人、践行孝道、尊敬长辈,促使孩子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道德品行熏陶,为正确正确价值观奠定基础。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已从传统层面过渡至新型校园。新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愿景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单单要健全完善校园德育文化、科学建构教材及充实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储备等,更要学校兼具的社会功能。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因为分数高低已不能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重要衡量指标,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等才是衡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重要参考指标。在实际工作中与家長紧密合作,运用QQ群、微信群分享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塑造道德作用。在定期家长会中相互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所发挥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发挥学校在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发挥社会引导作用;部门在引导正确价值观和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健全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发扬价值、合理规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大众社会生活中融入仁义、诚信、爱国等正确价值观,支持社会教育组织等多方力量举办如国画、书法、国学讲堂、传统礼仪、古典乐器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使社会形成良好传播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风气。

(三)巧用科技手段

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机遇。具有近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无法估量的人文精神,更是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化遗产因年数已久,受到历史人为与自然界侵蚀等众多因素影响已达到濒危境地,所以,国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现和修复部分已破损的文物。与此同时,媒介融合时代,思维创新追求的是打破常规思维定势,以谋求思维的新突破。在知识共享、新技术支撑、创新引领等环境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意传播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在传播中应趋向基于媒介融合、应用互联和全面有效的感知,实现以思维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传播渠道创新等为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意传播的创新。由此,激发创新意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意传播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刷屏的《唐宫夜宴》,出圈的河南春晚,《唐宫夜宴》被新华社称是河南的一次“王炸”,14位丰腴的“唐朝少女”在 VR 搭建出的盛唐景象中怀抱乐器,翩翩起舞,彷佛一场“博物馆奇妙夜”。节目出圈后,当天河南春晚登上热搜,得益于新生代网民自发的转发和推荐,成为微博综艺晚会栏目类第一,相关话题阅读量共计25亿。《唐宫夜宴》从节目设计来看,数字化创意思维是河南春晚火爆出圈的关键要素。节目用5G+AR 的方式“唤醒”优秀传统历史文化,将博物馆搬到现场,给舞台表演增添奇幻意境,展现盛世唐朝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将数字化媒介和艺术性相结合,找到了文化数字化创意传播的基本点和受众喜好的最大共通点。

三、结语

总之,处于大变革时期的世界,越来越凸显文化在综合国力中作用与地位,传播、弘扬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日益艰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面临现代化转型,需在妥善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基础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共享与转型,进一步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家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以习近平文化观为视角[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5).

[2]张瑜.习近平外交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1.

[3]李佳辉.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重要论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1.

[4]朱小颖.习近平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1.

[5]陈波,佘佳鑫.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论纲[J].理论与评论,2021(3).

[6]高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

[7]杨小丽,高圣寒.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互路径[J].文化学刊,2021(5).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析小学阶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