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学习”促进数据意识提升
2023-07-11王鑫
王鑫
摘要:数据意识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数据素养形成的先决条件。让学生经历“真学习”,在“真情境”“真经历”“真表达”中,通过“真问题”“真任务”“真评价”,体会数据收集的价值,不断积累数据处理的经验,提升数据分析的素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
关键词:“真学习”;数据意识;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1-0081-03
当下的大数据时代,数据日益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意识”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其育人价值不言而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1]67
“真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立场,追求学习真正发生,促进学生真实成长,注重学生“学习经历”的一种自然状态的学习。“真学习”理念下的数据意识培养主要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提出驱动数据收集的问题,全员参与完成任务,从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和评价。下面将通过“真情境、真任务、真评价”三个方面来阐述小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真情境”,用“真问题”体会数据收集价值
培养数据意识的关键是学生在面对生活中有关数据的具体问题时,能够产生统计的需求和想法,并能在收集、分析数据时发现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有效解决问题。因此,教学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真情境”,设计学生深有感触的“真问题”,从而产生统计的想法与需求,在过程中充分感受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意义和价值。
(一)创设基于儿童生活和经验的“真情境”
教学中,要立足教学内容,营造具体、真实的数据情境,并赋予其生活化的、趣味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时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生活来设置情境,如学校体育测验时要对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项目设定达标标准,对某地区一个月的最高温度变化情况统计……这样的情境对学生来说是真实且熟悉的,预估性和亲切感更强,学生有着强烈的统计需求,更易于激发学生对数据统计的热情。
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创设学生深有感触的“真情境”,积极鼓励、引导学生产生数据收集与整理的需求,深切感受到深入探究数据中蕴藏的奥秘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定的问题,领悟统计的作用。“真情境”作为培养数据意识的基石,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是促进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数据的第一步。
(二)提出驱动数据收集的“真问题”
数据的收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收集数据不应是教师的要求,而应是学生的主动需要,是借助实际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收集数据的活动。例如,元旦佳节,布置教室要买200朵彩花,我们应该怎么买呢?学校要为学生定做校服,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可以选择,选哪种颜色比较合适?[2]
在这些“真情境”的背景下,以实际需求为问题驱动,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收集数据活动,很好地丰富了数据收集的体验,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展了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基于数据表达现实问题的意识,积累通过数据认识事物、探索事物本质规律等活动经验,通过问题情境从简单地寻找答案走向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分析数据[3]。
二、完成“真任务”,用“真经历”积累数据处理经验
为了更好地积累处理数据的经验,学生要经历切实可行的“真任务”,分析探索数据,提取数据中蕴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学生在统计过程中逐步积累了数据处理的经验,在经验的引领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实际问题且做到准确表达。
(一)设计切实可行的“真任务”
在进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时,由于完整的统计过程往往耗时较多,从而容易陷入“掐头去尾”式教学的误区,而数据意识需要在统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教学中需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布置可行的“真任务”,让数据统计变得真实有效。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扇形统计图”时,我们可以设计主题活动:调查我国陆地各种地形的分布情况。基于这项“真任务”,学生会利用课前的时间进行有关地形分布的调查研究,获得相关的信息,并用自己的方式将数据进行整理与汇总,分析得出结论。
這样的“真任务”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展开的,学生在“真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研究,合作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统筹规划整个过程。初步感受数据的分析需要结合数据的来源、背景和特点,这样会使得分析结果更科学、更合理、更有说服力。[1]68
(二)保证全员全程参与的“真经历”
数据意识的培养要让每一位学生切实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真经历”中明白数据背后的信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加以应用。基于应用的价值,“统计与概率”教学可以很好地和“综合与实践”教学融合,借助各种手段帮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积累统计经验,发展数据意识。
例如组织综合性统计活动“珍惜水资源”,全班学生共同参与,通过资料查找、实地走访等社会实践,用数据刻画人们各方面用水情况,从而对节约用水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意见。每一个学生积极投入统计的过程,感受“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性,体会数据的价值。像这样,全员全程参与的统计过程能够很好地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积累学生统计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数据意识,形成核心素养。
三、设计“真评价”,用“真表达”提升数据分析素养
数据意识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教师教学中的“真评价”,离不开学生的“真表达”。数据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对标教学要求对学生表现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能够主动结合生活问题通过数据进行分析与表达,发现数据蕴藏的信息,学会用数据解决问题。
(一)形成持续增值的“真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业质量观,明确要进行素养本位的學业质量评价,鼓励建立促进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评价的真实性,重视学生学习发展过程,凸显学生的进步。
“知道统计过程”需考查学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是否具有调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有没有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有没有统计的眼光。“知道按需选择”则要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统计量进行表达,并以此为依据做出推断并解决问题。“知道随机性”时是否能用合理的方式对随机数据进行表达,了解数据的随机性。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表现给予切实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变化,开展增值性评价,重视学生的进步情况。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知识的习得情况,将教与评一体化,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着重关注学生在统计学习中的过程性发展,形成持续增值的“真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用量化评价有效促进学生数据意识的提升。
(二)鼓励多维分析的“真表达”
数据分析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多维角度分析数据,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数据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与表达,分析数据有利于学生在可控的范围内做出决策,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多向性。
例如“折线统计图”中,出示某两位学生一至六年级身高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学生根据统计图说说:这两位同学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怎样变化?这两位同学将来身高的趋向会怎样?未来三年会长多高?情况确定吗?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展现的是学生能从多个维度对数据进行观察、分析与表达,并能根据数据对未来情况作出合理的预判,从而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和规律。
光看见数据还不够,还要去思考、去判断、去预测,其中包括:是否能回答简单问题?能否能深入解决其他问题?是否能进一步对未知进行预判?数据的合理性在哪儿?在这样多维的数据分析表达中,学生有效将数据和生活进行了融合,从多角度挖掘了数据的用处,真正做到了用统计的思维来观察世界并表达世界。
数据意识是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作为教师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学习”,创设贴合学生学习的“真问题、真任务、真评价”,激发学生在“真情境、真经历、真表达”中体会数据收集的价值,积累数据收集整理的经验和提升数据分析表达的素养,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真正做到让数据意识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陈士策.让数据意识真正落地生根——以有关统计图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22(12).
[2]张昆.从“数据分析观念”到“数据意识”——课标修订后的教学变化[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2(1):18.
[3]解莉.经历统计过程 发展数据意识——“折线统计图”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2(23):62.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