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价值引领的价值、旨归与路径
2023-07-11李勤
李勤
[摘要] 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班主任价值引领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科学辨识文化多样化背后的价值多元,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的个人价值观;旨归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价值关系的对立,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与统一;路径是外部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结合,并通过教育对话推动二者耦合,引领学生形成价值理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 班主任;文化多元;价值引领;旨归;路径
班主任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当下,引领学生形成价值理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班主任肩负的重要责任。
一、价值:“多样”与“多元”的辨识与澄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加速交融,我国文化在得到多样化发展的同时,西方价值观也大量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主流社会文化。
文化的多样性不同于文化多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方面讲的,表征的是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魅力和价值,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来说,正是因为有了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面对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在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化交流互鉴,共同繁荣。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方面说的。由于各种文化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則也不同。当前,各种价值观并存,多意识形态交织,加速衍生出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的多元文化。文化多元化的实质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涉及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面对多元化的文化,需要人们提高文化辨识力,分清良莠,坚定正确的文化立场。
青少年学生对外部世界具有极强的感受力,但他们的人生阅历较浅,政治敏锐性不强,意识形态观念还比较淡薄,价值观还没定型,在文化认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的是非标准还模糊不清。面对多元文化,他们很容易被新鲜的文化形式所吸引,而对其背后暗含着的错误思想、非主流的价值观缺乏警惕性和判断力。特别是在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语境下,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很容易陷入情感主义和个人主观主义的旋涡之中,其从学校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很容易被各种消极价值观颠覆和消解,有的人甚至把西方价值观视为“现代价值观”并加以效仿和推崇,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偏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轨道,走上人生歧途。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面对多元文化的挑战,班主任作为学生重要的价值引领者,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环境中澄清是非,学会辨识文化多样性背后多元化的本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一致的个人价值观,立志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班主任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旨归:“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与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面对着如何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现实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分化、多样、歧异乃至激荡的态势,这种价值观念的分化、多样、歧异乃至激荡,集中体现为‘小我与‘大我价值关系上的不同倾向及其矛盾。”新时代,我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关系问题。习近平强调“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我将无我”的精神状态、“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在“小我”与“大我”关系上的价值追求。
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青年学生“在价值评价方面整体上呈现突出个人价值的倾向”“往往以集体主义的价值标准要求别人,尤其是在网络上对一些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而对自己却习惯于采取倾向个人的价值标准”“重视个人利益,试图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不仅在于其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更在于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坚守“小我”是人之本能,把小我融入大我,胸怀“国之大者”,则是情怀和担当。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青年人要把“小我”的个体价值实现融入“大我”的社会价值创造之中,为青年人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
班主任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理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不只是满足自身需要和利益的个体“小我”,同时也是国家、人民、集体“大我”中的一分子。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要跳出“小我”的圈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价值关系,将实现“大我”的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融合与统一。这是班主任价值引领的旨归。
三、路径:“引领”与“自建”的交互与协同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学生的德行成长是外部价值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交互作用的过程。
1.示范引领,多元主体的协同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无论是在班级还是在家校社协同中,都是自带光芒的角色,天然成为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不仅自身直接担负着对学生价值引领的职责,还承担着协同各方力量同向引领的任务。
向师性是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至关重要,其被尊崇的人格品质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班主任,有责任做道德的呈现者,生活习惯健康向上,心理态度从容大方,审美情趣高尚雅致;有责任做道德的诠释者,不卑不亢做人,不歪不斜立身,不偏不倚办事,以身示范核心美德。
同伴间的学习模仿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与青少年时期的同龄人交往的经历中逐步确立的。班级作为学生同伴交往最主要的载体,在其中,学生比较行为的自我认知,学习行为的观察模仿,从众心理的行为认同,都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在进行价值引导时,要善于“谋势”,巧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建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思想实际及接受心理的班级文化精神,引领班级整体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的价值取向,促成学生基于核心价值观在信仰、行动和价值取向上的一致。
价值观问题并不是单纯价值观教育的问题,而是整体教育的问题。学生生活环境除班级外,还有社会和家庭,在多元背景下,学校、家庭及社会的任何一方都无法独自担负起价值观教育的全部责任。班主任在主导价值观教育责任的前提下,还要整合班级科任老师、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力量,协同各方的价值立场,使其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并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以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同向引领。
2.自主建构,道德成长的根本
没有价值引领,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态度不会自发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但价值教育要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价值认识和价值行为,必须坚持外部引领基础上的学生自主价值建构。
学生自主价值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价值认识和价值经验,积极且有选择地接受外来价值观念,并形成自己自觉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过程。
自我认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起点。苏格拉底认为,“认识你自己”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班主任要通过价值引领,开启学生的自我认识,不仅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还只是一个成长中亟须不断完善的人,也要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需要扛起责任和担当的中国人,在积极开阔个人价值视野的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价值多元背后的主流价值观。
自我反思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载体。拉思斯认为:“假如教师能提供一种其间充斥了思维的机会和适于选择的经历的学校生活,大多数儿童则极有可能改造他们自己的行为以期处理这些经验。”在多元价值观的社会中,班主任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水平及思想状况,创设基于学生的价值困惑,又能通过价值辨识产生情感共鸣的情境,组织体验性、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价值冲突中以“当事者”的身份去思索价值原则在自己生活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检视自己的思想,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价值向优的评判。只有这样,学生形成的价值判断才能持久,做出的价值选择才能理性。
自我强化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动力。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说服、自我规劝、自我鼓励、自我总结,在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知能力的过程中,丰富个体人生的价值内涵,优化内部思想道德环境,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力的自觉。
自我实践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关键。道德具有实践性特征。“人所做出的道德决定都应当是在具体情景下种种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脱离价值领域来解决道德问题的尝试基本上是徒劳的。”个体道德经验的累积、道德认知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在道德实践中完成。教师要通过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实践的历练内化为自觉行动。
3.教育对话,“引领”与“自建”的耦合
价值教育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的过程,对话是教师外在引领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耦合有效方式。基于价值内容的对话,是师生带着诚恳、尊重、民主和信任,在彼此敞开和接纳的基础上,我发出我的“真实声音”,你说出你的“肺腑之言”,充分沟通和交流,相互获取和吸纳对方的人生经验、思想智慧、人格精神,达成视界融合、情感共通、知识共享,共同建构起意义价值并努力创造出一个更广泛道德认知空间的过程。
与日常教学意义上基于学科学习内容的语言问答和交流不同,师生基于价值内容的对话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对话,旨在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是一种价值澄清和引领的对话。班主任既要秉持学生立场,积极创设平等、信任的互动情境,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敢说话,说真心话,也要在深层次沟通和交流基础上积极引领,把学生的思想纳入教师的精神世界中来,把学生内生的巨大道德力量诱导出来,将学生本能的、向上的欲望激发出来,促动学生通过对话理性思考自身的价值观,检视、反观和修正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精神的唤醒、心灵的感召、价值的引领。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小我”与“大我”:价值引领的根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12).
[2]張珂.多元文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分析与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2.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19.
[4]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5]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6]克里夫·贝克.优化学校教育——一种价值的观点[M].戚万学,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