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3-07-11倪宪辉邹小光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体大数据

倪宪辉 邹小光

摘要:“互联网+”时代为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日益广泛普及并深入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分析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基本内容和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大数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设教师研修共同体的目标、思路和路径,有利于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数据;教师研修;共同体

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学科信息化教学为重点,整校推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如何落实《意见》精神?建设教师研修共同体是一项有效举措。

一、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内涵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延伸的一种模式,即教师在共同研修的条件下,按照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为了完成研修的目标所结成的研修组织团体。教师研修可以是校校之间进行联合互动,也可以是学校内部或根据上级要求以及教师研修需求自行联合。每名教师作为组织成员,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协同合作、校际交流、任务驱动等形式,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取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对于组织者来说,可以通过研修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建立良好的研修运行体制机制,达成研修共同体的构建目标。

(二)教師研修共同体的特征

1.共同性

教师研修共同体作为一个研修组织,成员包括校领导、教育领域的专家、不同区域的教师等。虽然参加研修的人员身份不同、学识背景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同一空间、带着同样的学习目标和愿景参加学习,这种共同性是一种共生共享的状态,追求的是同质化的目标。在研修过程中,教师通过交流碰撞,会呈现异质化表现,这种碰撞会促进教师之间取长补短,促进知识在共同体内的转化和深化,彰显研修共同体的真正价值。

2.开放性

在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研修共同体已经成为一条可行之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虚拟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具有跨地域、跨时空的交流优势,能够拓展学习的资源和形式,为教师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首先,这种开放性打破了传统研修模式和学习实践的局限性;其次,利用网络平台使参训教师能够更加自由、平等、直观地交流与互动,取得传统研修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二、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必要性分析

(一)大数据背景下提高教师研修效果的必经之路

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推行的教育政策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和考核标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师培训与研修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既是一种培训手段的创新,也是提高教师研修效果的必经之路。

(二)教师培训新方式的重要体现

信息化手段是教师开展群体化学习的有效方式和手段,不仅能拓展教师交往的广度,也能拓展教师交往的深度。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教师群体更大范围地组织在一起,是教师培训的主要范式之一。为了拓展教师群体参与学习的广度与研讨学习的深度,国家鼓励教师进行组织化、团队化学习。教师之间通过交流对话以及进行有效的专业合作,不仅可以促进彼此共同成长,还可以使不同的教师在专业教学科研领域碰撞出更多火花。因此,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与新平台。

(三)落实国家关于教育振兴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等十大行动,力求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意见》,提出开展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等九大措施。在新形势下,各地要利用好大数据的优势和背景构建教师研修共同体,这也是落实国家提出的教育振兴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

三、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需求调查分析

基于国家对各地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要求,我们提出了“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思路。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需求进行了网络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6217份,并对问卷进行了分析。

(一)建设教师研修共同体问卷调查内容

1.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的主要调研对象为辽宁省市各地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中小学、职业学校、幼儿园的管理者与教师等。其中,问卷中任职于中小学的人员占比为63.03%、教师进修学校的人员占比为24.39%、职业学校的人员占比为7.67%、幼儿园的人员占比为4.91%。

2.教研部分

我们对教研活动情况的反馈进行分析,有利于改进教育教学的教研活动排名先后顺序如下:教育教学观摩(68.51%)、听专家或名师讲座(64.83%)、到优质学校进行跟岗研修(50.72%)、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45.02%)、参与课题研究(33.08%)、其他(1.04%)。

对参加教研活动的场所和方式选择进行分析,希望线上线下都可以参加的人数比重较多,占61.66%;其次为希望线下开展集中教研,占57.97%;希望参加线上网络教研的人数占比最少,为37.38%。

3.培训部分

从参与培训的形式来看,希望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的人数占比最多,为53.93%;希望参与线下集中培训的人数占32.56%;仅有13.51%的人数希望参与网络培训(见图3)。

从培训班规模来看,近一半参训人员觉得班额为20~50人较为合适,38.37%的人认为班额为20人以下比较合适,赞同班额为50人规模的人数占12.42%。

(二)建设教师研修共同体调研数据需求分析

1.教研、培训内容设置方面

(1)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研、培训工作

大多数教师非常关注培训内容能否解决一线教学产生的问题,是否具有可实践性。很多教师提出应在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收集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研训工作。

(2)以实践内容、案例讲解为主

很多教师希望研训内容以实践类、案例类为主,这样易理解、接地气,也容易将学习成果快速应用到教学工作中。而纯理论类的内容不易理解,容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内容设置须有实效性和时效性

对于内容的设置,强调要有时效性,学习结果也要有实效性。特别是一些县级地区以及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教学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更新不及时,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较少,亟须更新相关职业技能,提升业务能力。

(4)内容设置应有针对性和区分度

由于教师职业能力不同、不同地区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科之间教学方法存在差异等,很多教师希望针对上述问题提供有区分度、有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在经验、观念上存在差别,农村和城市在教育资源、教育资讯获取方面存在差异,这些被教师反复提到的内容在教研、培训设计时应加以关注。

2.教研、培训的时间选择方面

在开展教研、培训的时间选择上,教师普遍反映日常工作壓力大,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批改试卷外,管理班级学生及完成学校事务性工作等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建议安排工作日时间开展教研、培训活动。

3.建立教研、培训资源库方面

教师普遍反映需要通过平台获得可指导日常工作、提升自身能力的教学资源。例如,备课阶段需要的课件、课程参考资源,教学阶段需要的教学方法、参考资料等,自我提升期间需要的专家为其他教师进行的教研、培训内容,以及需要了解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与实战案例。

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思路

(一)教师研修共同体的建设思路

1.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在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教师研修共同体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即设计教师成长坐标,建立发展参照,实现教师个人规划与学校规划的同频共振。通过打造“研训一体、以研代训”模式,改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集中学习为随机随时学习”两种方式,形成一种“教研训共同体——从外力驱动走向专业自觉”,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咨询报告”的依据。通过建设信息化网络平台,汇集省内中小学教师的基本信息、教研培训项目、优质培训资源以及教研成果。

2.做好教师研修共同体数据平台的数据采集及应用工作

教师研修共同体可以采集全省教师、校长及教研员的基本信息,将其形成个人画像,通过分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记录其学员学习轨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汇总、挖掘各类资源及学习轨迹信息,统计、分析数据,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校长、教研员的专业发展,精准服务教育行政决策,推动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教师可实现定制化学习,以自我发展为导向,在“线上交流广场”进行问题交流与反馈,教研员为不同的教师定制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研训在线实时互动,按需培养。同时,支持教师差异化、个性化学习,建立“学分银行”,在明确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前提下,明确学习计划,教研员可提供在线资源,组织在线教学活动,布置在线作业,实现在线考核、评价在线学习情况等基本功能。

(二)建设教师研修共同体信息化数据平台

结合辽宁省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情况以及辽宁教育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情况,我们提出了教师研修共同体信息化数据平台建设和完善的路径。

1.对线下数据进行完整存储和回放

问卷显示,在研修场地方面,线下开展依然是教师需求的首位,其次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将根据这一情况,优先将线下开展活动产生的过程数据、结果数据保存到平台中,力求数据资源的完整性,以供研修教师后期反复学习。无论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还是后续为无法参加教研、培训的教师提供线上回放,都可以保证现场还原度,确保学习效果。

2.增加资源库功能

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要设有教育资源库功能,将备课资源、教学方法资源、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纳入其中,为教师提供分学科、分年级、分热度等多维度的功能整理,确保教师可以快速、方便地获取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3.建立专家库

鉴于广大教师对于有教学专家参与的教研、培训内容有较高的关注度,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要设立并不断完善专家库功能。对于在平台内开展过活动的专家,要记录其完整的信息,如个人信息、专业领域、开展活动等记录,并做好平台内资源与专家资源的关联,保证教师学习时能以专家为维度获取优质资源。

4.提高产品易用性

鉴于大多数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信息化技能水平差异较大,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在建成后应通过简化操作步骤、突出重点内容、分类内容模块、降低客户端硬件门槛等方式提高产品易用性。同时,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合作公司要为管理部门和研修教师进行线上培训,使其能熟练应用,并在软件、硬件层面确保平台在教师群体中的覆盖度,提高利用率。

5.展示优化内容

根据教师课余时间少、学习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在后续教研、培训的内容设计上进行优化处理。如将传统的“数小时”教学内容拆解为短视频、微课的形式,并上传至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实现功能、时间、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教师研修信息化数据平台还要具有配合相关需求进行整体设计的功能,保证产品与内容的适配,确保一切功能为内容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与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3).

[2]汤丰林.教师培训:理性与实践的核心关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常立娜.促进教学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9.

[4]魏非.面向混合式研修的教师培训机构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共同体大数据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