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例谈
2023-07-11董秀清
董秀清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探寻教学策略,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体验;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和心灵感悟;要以情感为生命,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真情传递真情,让心灵感动心灵。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创设出趣味化与多样化兼备的活动,提炼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从而指导学生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色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生活活动真情
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道德与法治内涵,教者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个性化的教学方略,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教育价值。
教师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提炼出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让学生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从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一、回归生活,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成长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之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内容和策略选择上要体现出社会性和生活化的特点,可以构建开放型的课堂,推动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让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场景,在课堂中还原生活情境,在师生讲述、倾听、讨论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修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首先,课前播放视频短片《美丽天长》,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家乡天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里有美丽的红草湖湿地公园、环高邮湖旅游风光带、江淮分水岭风景道;有美味的龙岗芡实、秦栏卤鹅、铜城狮子头等各种美食;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引导学生从家乡的地理位置以及风景名胜等方面进行介绍。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课堂导入以观看家乡视频为主,穿插一些关于乡土乡情的介绍,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专注度,激发学生对家乡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在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时,我还引导学生自主描绘家乡的版图轮廓,然后猜测其像什么,以此来带动学生思考。此外在组织实践活动时,我带领学生去红色龙岗、绿色汊河等地零距离感受家乡的美好,以现实生活为教育载体,引导学生体会家乡的唯美,感受家乡的亲切,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
又如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我以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发生冲突的真实案例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班级里的小明和小芳(化名)因为抄作业的事发生肢体冲突。小明说:“我看到小芳在抄作业,所以我就戳了她一下,来提醒她这种行為是错误的。但是她以为我在捣乱,然后就用力地打了我一下。于是我很生气,继续还手,然后我们 就……” 小芳说:“我不知道他在提醒我不能抄作业,以为他是故意的,所以才伸手打他的。”我让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件事情开展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小明的做法是正确的,也有学生认为小芳的做法是正确的,学生各持己见,由此产生了观点分歧。这种情况下,就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见解。我先引导学生讨论小明的出发点是好还是坏。学生都能够判断小明的初心是好的,但因为表达方式不当,缺少共同交流,所以才产生了误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评判小芳的行为。有些学生认为她是在保护自己,还有的学生认为小芳应该先询问小明戳她的原因再做出反应。大家讨论之后,最终达成共识:当自己与别人发生冲突时,要静下心来交流,互相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误解,防止矛盾的发生。最后,我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与其他人产生过类似的矛盾?出现了矛盾,当时是如何解决的?当学习完这课时,自己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矛盾是正常的,但要坚持换位思考,沟通交流,相互理解,这样才能够构建和谐校园。因此,我们可以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去体验、感悟多彩的生活,通过一个个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加深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帮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开展活动,在活动化的课堂中探究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人的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积极探索议题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教学中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社会。通过参观访问、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方式让学生走向社会,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学生与生命的对话。
在教学《生命最宝贵》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来之不易”,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我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教师出示短视频,学生观看。教师讲解:大家观看的这个短片讲述的是母亲怀胎十月的过程。在这十个月当中,我们能感受到母亲的辛苦和劳累。今天就请大家体验一下“五分钟妈妈”,一起走进《生命最宝贵》这一课。
(一)创设情境,真实体验
教师给学生准备了大小和重量不同的书包,分别代表怀胎两个月、四个月、六个月和八个月及最后的十个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把书包挂在胸前,模拟怀孕时妈妈体重和身体形态的变化。
教师补充讲解:妈妈怀孕后,肚子里的宝宝在长大。为了保证孩子有充足的营养,妈妈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体重会迅速增加,身体的各项负担也随之 加重 。
(二)切实行动,感悟困难
组织学生分组选择最重的书包分别模拟坐、卧、走、洗衣服的场景,真切体验怀孕带来的行动不便。
教师补充讲解:此时的妈妈血压升高,每做一个动作都会感觉呼吸沉重、异常吃力。
(三)积极交流,分享观点
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体验的感受,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体验,感悟生命的来之不易。
通过设计这样的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实践、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许多的学生只是粗浅地了解生命宝贵的字面含义,并没有切身去体会生命的诞生是如此的漫长,是如此的辛苦。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度挖掘教材内容,用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化的教学,构建多层次、高质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课堂“动”起来,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在活动中激发情感。
三、融入情感,在情感化的课堂中发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導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合理地运用课件、图片等,加以生动地描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思想情绪受到感染,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思想交融、真情流露的过程。
如在教学《推翻帝制,民族觉醒》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有关孙中山的电影以及教学课件,在帝制下与推翻帝制后社会生活的鲜明对比中开展教学。强烈的情感对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政治认同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片段一:屈辱历史
1.以视频的方式回顾《辛丑条约》的签订现场、条约内容和签订后出现的各种民族危机及社会矛盾冲突,了解我国逐步丧失主权、逐步被外国列强所侵略的过程,以及清政府让国家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所作所为,共同见证祖国的屈辱历史。
2.针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清朝官员的各种行为和当时社会状态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中国才有出路。一个影响深远的救国口号应运而生,那就是——振兴中华。
本段教学中,通过观看视频、文字信息,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国家在清政府腐败统治以及外国侵略者的野蛮侵略下必然分崩离析,更能感受到旧社会和旧制度使老百姓生活悲惨;后面呈现孙中山推翻帝制、人们生活得以改善、国家充满希望,使学生看到鲜明的对比,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道德观。
片段二:崭新历程
1.播放视频《中华民国成立》,了解一组数字: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1904年,出现十多个革命团体;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并取得了胜利;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引导学生了解爱国志士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斗争。
2.读懂一个名词,交流一组资料。指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中华民国是亚洲建立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的“民主”。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法令,提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从头到脚的革命”,即男人的剪辫和女人的放足。引导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事情发展的顺序,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孙中山给人民、社会带来的巨大希望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革命志士的伟大贡献形成的鲜明对比,给学生带来思想冲击,加深其思想认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提高相关内容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冲击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协调发展,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很多,教学中应有所选择,针对不同学段在选择方法上有所侧重;针对不同内容的教材,也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实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心灵感悟;一定要以情感为生命,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让真情传递真情,让心灵感动心灵。唯有这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花开别样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龚雪峰.隐性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2,12(12):97-99.
[3]汪超楠.基于对话教学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改革[J].读与写,2022(6):12-14.
[4]沈徐苗.小学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内涵认识与培养[J].读与写,2022(2):197-199.
[5]孙兰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2(6):23-24,27.
[6]程伟.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2(2):12-18.
[7]邱莉渤.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的几点策略[J].读与写,2022(4):44-46.
[8]游珊容.本土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2(3):69-70.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