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探究

2023-07-10李晓静邓珍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信息技术

李晓静 邓珍

【摘要】本文以小学教育专业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探究高专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路径,梳理典型工作任务,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融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及运用办公软件熟练程度。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 专业课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2-0103-04

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培养学生普适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是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与专业课相互渗透和支撑,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以高专公共基础课信息技术为例,探究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上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以期抛砖引玉,为提升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的品质探索一条新思路。

一、高职高专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信息技术也成为目前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在各级各类基础教育教师技能和师范生技能比赛中,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已经成为比赛的评分标准之一,信息技术能力在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该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也面临同样尴尬处境,一方面,社会对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对公共基础课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一减再减,或者直接被取消,导致学生缺失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素养的培养,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有效开展和入职后发展。为了让研究有的放矢,研究团队经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认为目前高职高专信息技术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来自部分学校“重专轻基”的态度,使学生形成基础课不重要,专业课更重要的观念,导致在思想上不重视基础课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偏计算机操作,掌握这些操作需要重复练习,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趣味性较低。同时,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主动性等问题,易出现对学习不重视、不爱思考、畏难、缺乏反思能力、不会学以致用等问题,更加剧了使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难学、没有用处、不想学、不爱学的现状。

其次是课时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授课需求。依据2021年国家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均主要教授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虽然教学内容有所删减,但有限的课时很难高质量完成教学内容。

最后,部分专科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影响专业课学习效果。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教案的排版、教学课件的制作等能力均为必备技能,而这些能力与信息技术中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息息相关,学生掌握了操作但不会应用于专业学习,严重影响专业课学习效果和实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教育专业课的融合教学实践

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课时已经由原来64课时缩减至32课时,笔者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現状,遵循行动导向和问题导向,确定了信息技术课和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语文教法课、班主任管理等课程的融合路径,并选取生源、班级数和班级人数都较为稳定的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1班和2班学生作为对比研究对象。采取以下融合路径。

(一)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团队(以下简称“课程团队”)依据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基于行动导向和问题导向,通过对城市和乡镇、农村等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访谈,梳理得出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三种常用办公软件在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中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进而为融合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提供真实学习情景。

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师岗位较多兼任班主任工作,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中应用广泛。按照岗位工作内容,课程团队梳理出办公软件在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发现主要集中应用于教学、教育和家校联系三个方面。调研发现,Word软件在教学中主要用于书写教案和排版教案,在教育中主要用于班级制作宣传板报、活动方案,在家校联系中多用于班主任工作总结、教师成长手册的内容书写和排版,这些工作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体现为短文档和长文档的排版等方面的内容。Excel软件主要在教学中用于统计、分析成绩,在教学管理中主要用于统计春游、秋游等教育活动的费用,在家校联系工作中多用于管理学生信息。上述工作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体现为数据管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PowerPoint软件在教学中主要用于教学课件制作,在教育中多用于主题班会、春游、秋游活动总结等课件制作,在家校联系中多用于家长会的课件制作,这些工作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体现为软件在课件制作方面的工作。

可见,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在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中应用广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日常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学校根据上述调研结果,初步确定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在小学语文教师工作中的三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应用范围和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内容(教案排版、活动方案、费用统计等)。

(二)融合教学实践

课程团队将上述小学语文教师三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真实的学习情境,进而明确需要融合的专业课程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班主任管理与少先队工作两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团队与这两门的授课教师深入探讨,并开展教学融合。

1.教学内容融合

基于问题导向,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遵循教学任务系统化、连贯化和专业化的设计原则,针对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有限的32个课时,只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少先队工作等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课程团队分别选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专业课程中真实的教学案例作为Office系列软件在教学中、教育中、在家校联系中三个真实工作场景作为学习情景中的任务主题。如Office系列软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团队选择《桂林山水》一课的教案制作作为任务主题(如图1所示,见下页),按照小学语文教师“写教案—做课件—进行教学反思”真实工作过程设计任务内容。Office系列软件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团队选择班级管理与少先队工作课程中的春游活动作为任务主题,按照“活动策划—费用统计—活动总结”这样的真实工作过程设计任务内容。Office系列软件在家校联系中的应用,则选择班级管理与少先队工作中期末家长会作为任务主题,对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依据学生成绩的分析结果写期末工作总结,进而根据期末工作总结的内容制作家长会幻灯片。以这样真实的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内容的设计,每个任务主题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并基于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开展,融合后的具体授课内容和课时分配如图1(见下页图1)所示。

从上述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来看,学习情境和教学内容均能真实反映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内容,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班主任管理少先队工作两门课程的学习奠定技能基础。在具体的任务内容中,依据操作难易程度、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划分为初级任务、中级任务和高级任务三种级别,并分配适当的教学课时,同时,注重课程思政的融入,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融入点,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教学育人的课程目标。

2.课堂教学手段融合

课程团队要想基于问题导向,解决课时有限问题,让学生尽可能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况,感受信息技术在教师职业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和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班主任管理与少先队工作中,并将教学进度调整一致,使学生可以在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实现深度融合。例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上《桂林山水》教案书写的内容,信息技术课上用Word软件排版《桂林山水》教案。在教法课上学生按照教法课老师的要求撰写教案内容,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按照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对所写的《桂林山水》教案进行排版,两个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共同培养学生写教案的专业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进行《桂林山水》的试讲,试讲前在信息技术课上制作《桂林山水》课件,两个课堂教学相互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專业技能。

这种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完成一门课程学习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另一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在理论上,这种深度融合形式既延展了信息技术的课时,又丰富了专业课的内容,从而精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深度融合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信息技术和专业课的学习都有促进作用。

3.教学评价融合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并改进教师的教学。为了客观评价融合教学的效果,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全面、科学、可行的评价原则,信息技术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采用百分制共同评价,最后按照各自权重计算最终评价结果。比如在《桂林山水》教案排版任务中,教案内容由教法课老师评价(如打分80分),教案排版效果由信息技术老师评价(如打分75分),最后按教法课成绩的30%和信息技术成绩的70%的权重得出学生教案排版任务课程最后的成绩(76.5分)。同时,教法课老师可使用上述评价成绩,只需要改变评价比例即可得出学生教法课作业的成绩,例如在《桂林山水》教案书写任务中教法课老师打分比例占70%,信息技术老师打分比例占30%,最后这个学生在教法课中《桂林山水》这个任务的成绩就是78.5分。该评价方法同样应用于期末考核。

教学评价的深度融合,从过程性评价到终结性评价进行了全过程融合,而且能够落地实施,满足了科学、全面、可行的评价需求,是一种有效的、可实施的教学评价融合方式。同时,融合为信息技术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互动、沟通、交流的平台,对教师自我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深度融合的改革成效与教学反思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与专业课深度融合的研究从2019年开始,实施效果明显,直接受益学生人数约500人。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提高,课堂活跃度增加;学生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排版的教案、制作的教学课件得到其他授课教师和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显著提高,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后续课程如现代教学技术、课件制作等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教师的专业能力由于课程融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增多也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广西区师范生信息化比赛获奖情况显著向好。2021年团队指导2019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广西师范生信息化比赛,在教学应用类项目首次获得一等奖1项,课件制作类二等奖2项;2022年团队指导2020级学生参加广西师范生信息化比赛,在课件制作类项目获得一等奖1项。

实施效果虽然显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课堂教学融合中的教学进度很难一致,由于课程多,教室有限,教师所承担的课程多等因素,很难将教学进度调整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合效果。另一方面,教学评价融合中具体的评价标准和比重的制定是否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因此,在后续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通过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等力量协调教学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同时,引进校外一线教师共同评估教学评价融合效果,为教学评价的评价标准和比重制定提供修订依据。

综上所述,多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令信息技术课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信息技术课如何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仍然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以上,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融合做了探索,实施效果较为显著,是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的一种有益尝试,也为学科融合提供了一种深度融合思路。

参考文献

[1]叶小明.职业普适 专业融合 素质拓展: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8).

[2]乔淑云.计算机通识课与专业课衔接方法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2).

[3]潘朝晖.高职高专信息技术课程与专业课的融通研究[J].大学教育,2017(1).

[4]聂鑫.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合的实践研究:以高等数学为例[J].2019(24).

[5]赵明慧.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融通的路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8).

注:本文系2015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改革研究”(2015JGY003)、2021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信息技术建设项目(KCSZ-SFKC-0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晓静(1982— ),河南禹州人,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与计算机教学、应用数学;

邓珍(1985— ),通信作者,广西容县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课件制作。

猜你喜欢

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工学结合”理念下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
浅析高职公共基础课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作用
关于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中的德育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多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