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不能是一种“惩罚”

2023-07-10张晓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周先生惩罚劳动

张晓华

看到一则与劳动有关的旧闻。山东济宁的一个孩子上五年级,不好好学习,家长请了家教一对一辅导,效果仍不理想。总是学习一会儿就要走神、开小差,写作业也是磨蹭、拖拉,写一点就要出去玩上好一会儿。孩子父亲周先生实在没办法了,将孩子带到车间里铲沙体验生活,在气温高达40多度的车间里,这个10岁左右的男孩手握大铲,满头大汗,一脸不快地不断铲除大型运沙车车轮下的沙子。孩子第一天就累哭了几次,回去后主动写了一小时作业,但还是忍不住,继续跑出去玩,周先生觉得效果不理想,接着几天都让孩子去挖沙,“让他自己去领悟”。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留言:“你的方法是对的。”“这是哪里的洗沙场,把我儿子也送过来!”看来大家对周先生的做法多持认可的态度。但笔者却认为,劳动是很重要生活内容之一,劳动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什么时候,劳动成为一种“惩罚”的形式?明明是与学习一样重要,但似乎渐渐成为学习的对立面——你不好好学习,就去劳动吧,这是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看一看我们的身边,也不缺乏这样的例子。一个学生作业没有完成,罚他擦一个星期的黑板,老师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学生也心平气和地认罚;另一个学生课间恶作剧,把一名女生吓哭了,老师让他写一份检查书,再加上一个星期打扫教室的卫生,这样的处罚也并不少见。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正常安排的教室值日,老师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竟然会和学生的犯错联系在一起,劳动成为对学生的一种“惩罚”,这会让学生怎么来看待劳动,又会以怎样的心情来参与劳动呢?

其实,劳动教育完全可以发挥出它对学生成长更大的积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劳动就不可能生活,从劳动开始认识世界——只有在这个条件下,人才能理解和盼望劳动的欢乐。”在他所在的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一跨进校门,就进入了一种各式各样创造性劳动的氛围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毫无例外地在志愿选择的课外小组里劳动,例如像养花小组、选种小组、园艺小组、养蜂小组、电工小组、自动化和遥控学小组等,少年钳工设计小组的成员,不仅能在活动模型中复制出真正的机器和机件,而且能发明动力机和工作机的新的接合法及各部件的新的接合法。少年育种小组的成员在培育含蛋白质更高的小麦及含脂肪质更高的向日葵。在这里,劳动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个教育过程。孩子们为自己的亲人种下苹果树和葡萄,把第一批果实送给自己的亲人,用自己种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做成面包,请亲人和老师品尝。当人们品尝着甘甜的果实和香味扑鼻的面包时,孩子们的心中涌出了巨大的幸福感。虽然为了这一刻,他们可能要付出几个月的劳动,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勞动的意义,明白了只有劳动,才能给人带来欢乐,带来幸福。

这样的劳动,才真正回归到应有的样子,激发起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而不是将劳动视为一种受罚和被批评、被教育的方式。想起笔者上学的时候,每年开学,一定是全校师生共同劳动,用一天的时间将校园一个暑假长出的杂草除净,就是手掌磨出水泡,大家也干得热火朝天。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当时很多劳动的细节都已经淡忘,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一次又一次劳动的过程中,让我掌握了很多劳动的技能,感受劳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要是把劳动当成一种“惩罚”的话,还能体会到这些感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劳动的主动参与,会让学生的成长缺少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教育孩子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从自我服务做起,从尊重和善待身边的普通劳动者做起。我们要把劳动作为学生成长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支点,发掘劳动中蕴含的巨大的教育力量,而不应将劳动当作对学生的一种“惩罚”——这远远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也忽略了劳动对于一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

“犹如犁铧因天天耕地会脱锈而光洁如镜,人的心灵也会由于劳动,克服困难,勇敢地对待失败,不为成绩所迷惑而闪闪发光。”但愿苏霍姆林斯基的谆谆教诲,能够带给每一位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共鸣,以及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周先生惩罚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热爱劳动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细腻不等于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