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化方法探究小学数学单元教学
2023-07-10华艳红
华艳红
近年来,数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结构化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学教学方法,因其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易于理解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中,采用结构化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
一、单元结构化教学的意义
由于现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及学生不同年段的认知水平差异,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分课时进行学习,一个知识版块内容的学习也得分几年进行学习,使得学生接受到的知识孤立、零碎,存在极大的离散性,缺乏完整的结构。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首先体现为知识的整体性,基于单元整体的结构化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单课时教学带来的知识碎片化现象,以整体、系统、关联和结构的视角统整单元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结构的整体变化。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既有单独性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有相似的结构,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连接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如,小学阶段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从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认识,到一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认识,再到之后一个个图形的具体的特征学习,教师不能把它割裂开来教学。在第一次授课中就结合单元整合教学法,讲解立体图形里包含着平面图形,二者的特征联系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样结构化的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对知识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能帮助其将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从而有效推动学生展开思维碰撞,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单元结构化教学的优势
单元结构化教学就是将相同结构方法的知识组织起来,以便学习者掌握,而将知识组织起来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建立知识结构,即学科的基本结构,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简化信息、提高教学效率、节省课时和增强知识迁移性、可操作性。
如,在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从例1到例4都在讲解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解题思路,教学方法一致,就是破十法、平十法和想加算减法。正常情况下,这部分内容需要4课时的教学时长。但如果通过结构化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在第一课时就让学生们知道这个单元知识的结构和目标,就是为了解决退位减法的计算。用第一课时就通过结构化教学方式把三种解题思路给探讨出来,不需要按教科书的内容把例1“十几减9”,例2“十几减8”,例3“十几减7、6”,例4“十几减5、4、3、2”,一个例题一个课时地严格区分开来。再利用后面一个课时做巩固练习,这样做也完全能达到教学的目标。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计算单元教学比比皆是,我认为都可以采用或借鉴这样结构化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们对单元知识的结构和系统化的认识学习,也节省了课时时间,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三、单元结构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教学结构目标的明确
在進行单元结构化教学时,应该首先明确教学结构目标。教学目标应该是能够被学生理解和达到的,教师应该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达成这些目标。同时,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确定适合的目标。
如,教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二)”两个单元时,我以“除法意义的理解”作为这两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教材编排的单元内容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书写、读作、除法各部分名称,用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平均分后求每份数、份数,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等。看似内容众多并相互割裂,其实不然,每一课时的教学都隐含着对“除法意义”理解的强化和提升。结构化学习追求目标的聚焦,无论是一节课还是单元整体教学,都应该围绕核心目标,具有延续性和统领性。
(二)教学结构知识的梳理
结构化学习致力于寻找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将碎片化的知识连成线、结成网、筑成块、构成体,让学生整体感悟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结构思维,建构学生的思维体系和认知结构。
如,小数的教学,我把人教版教材所有相关小数的知识进行了梳理。从三年级下册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到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最后到五年级上册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结束小学阶段小数的学习。从编排来看小数的学习集中在三、四、五年级,虽然一、二年级没有接触小数,但是一年级的加减法和二年级的乘除法是小数加减乘除法学习前延知识,为后期小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教材对于小数的意义编排具有层次性,体现螺旋上升的认知结构策略。三年级上册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把小数和分数有机结合起来。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一个统整,也为后续系统学习小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教师要能够主动将单元离散的、断裂的、散点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整合梳理,让知识呈现整体结构和体系。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网络的建构。
(三)教学结构方法的迁移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建立在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以整体建构为抓手,在知识自主建构过程中形成方法结构。方法结构的形成遵循了学科整体性建构的本质特征,遵循了数学知识内在逻辑,通过结构化、模块式的意义重构和递进式教学推进,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以及获得知识的结构方法的迁移。
如,在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时,通过单位面积数小方块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结构化教学的方法顺势就可以迁移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比如: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依次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不同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虽然有区别,但是也有共通之处。平行四边形是通过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三角形和梯形都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公式推导。他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把未知图形转化成已知图形,进而得出面积计算公式。
按照这样结构化教学后,学生有了这样的结构方法,再研究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和圆的面积时,都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得以解决。并且学生的方法结构一旦形成,就会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他们未来探究未知的世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综上所述,本文从结构化方法的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单元结构化教学进行了探究。结构化方法为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和运用结构化方法,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