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评融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3-07-10王文娉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摘 要:初中化学复习实践中,以金属和金属矿物为例,以发展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通过课前评价、课中评价、课后评价,引领课程的设计、实施、反馈,构建“教—学—评融合”式课堂.课程实施过程中,以SOLO分类理论为工具,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和完善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达成.实践并总结评价先行的课程设计、评价引导的课程推进、评价完善的课程延伸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融合;SOLO分类理论;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7-0122-03

收稿日期:2023-03-15

作者简介:王文娉(1973.1-),女,江苏省六合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初中化学

‘教-学-评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20/02/158)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以下简称“课标”)中积极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为了达成评价促学促教及育人功能,可构建“教—学—评融合”式课堂,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有效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SOLO分类理论可用于评价课程设计、课后习题、学生表现,是使用非常方便的二维质性评价工具.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以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单元复习为例,运用SOLO分类理论,构建“教—学—评融合”式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提升.

1 教—学—评融合

“教—学—评融合”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普教立项课题“初中化学‘教—学—评融合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核心概念.经过对文献的梳理,课题组认为“教—学—评融合”与“课标”中积极倡导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内涵并无区别.“教—学—评”一体化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式,而“教—学—评融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方法.“教—学—评融合”式课堂的具体流程是:依据成长需求及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目标;以问题任务及问题解决为课程主线;通过评价引导推进,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最终达成预设目标或是达成课程实施过程中修订后的目标,实现学生学业发展及核心素养提升.

2 SOLO分类理论

运用SOLO分类理论可对对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成长需求进行诊断.SOLO分类理论是由澳大利亚的约翰·B.彼格斯提出,通过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成不同层次的思维水平,来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为五个层次,具体表现为:前结构,学生表现出似乎没有学过相关知识;单点结构,学生能应用单一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多点结构,学生能应用多个没有关联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关联结构,学生能应用多个要点并整合成一个整体来解决问题;抽象扩展结构,学生能应用多个要点,解决未经历情景中的问题[1].不能仅仅把知识点理解为某个事实性知识,学生应具备的关键学科事实、学科观念、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都可以被认定为一个个知识点.

3 实践过程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内容为“金属的冶炼与利用”,这是“金属和金属矿物”单元的主干内容.

该单元是综合复习时的重要内容,知识点多且有多维联系,属于复杂的关联结构,但可以被分解为多个略为简单的关联结构.“课标”“教材”对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也有较为明确的指向性,但从学生的起点至达成目标,需几个阶段,预设的目标是否如计划达成等问题,在“教—学—评融合”式课堂中,都可以运用SOLO分类理论,实施有效诊断,最终促进学生按需发展.

3.1 评价先行,规划课程设计

评价先行策略是基于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通常分為三个步骤,依次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每个阶段都需要运用评价手段,都与评价融合.通过评价学生已有的水平来确定预期结果;通过自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收集证据,评价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设计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过程是否达成预设结果,需要评价教与学是否有利于预设结果的实现,设计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方式.

“金属与金属矿物”是“课标”中课程内容的学习主题“物质的性质与应用”的主要内容.对照“课标”分析学业要求的SOLO层次.确定本单元目标有:学生能通过实验说明常见金属的性质,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能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学生能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初步预测常见金属的主要性质,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进行证据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学生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依据金属的性质,初步分析和解决相关综合问题,从辩证的角度,评价和分析金属的实际应用,对金属材料使用与金属资源开发展开讨论,参与相关综合实践活动[2].

课程可被分解为三个版块:金属的获得、金属的应用、金属的保护,难度逐渐提升.课程实施方式为“情境引导式”,以化学史为情景,以问题驱动.化学史实能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发展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设计的化学史主线情境为人类利用金属的历史,支线情境有:金属冶炼的历史、新型金属材料发展.通过对主线和支线问题的解决,促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并发展科学思维,建立物质性能与应用的更深入地联系.同时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前人的探索过程和科学精神,实现将

抽象的化学观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

3.2 实时评价,引导目标达成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评价学生的实时表现,分析问题与学生能力之间的SOLO层级的匹配情况,以确定预设目标是否能达成.对难以达成的目标要通过构建问题支架,降低SOLO层级,便于学生能分步完成.对顺利达成预设目标的则可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以金属最早冶炼时间表、古代金属制品图片为情境素材,提出问题:金属被人类冶炼的时间先后有什么规律?如何解释?学生能否从时间表提炼出完整信息,并将冶炼时间先后与金属活动性建立联系,需要教师评价引导.实时评价可以采用表达肯定的陈述句,或是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还可以是建议.如:规律总结得很清楚;金属冶炼时间先后和什么规律很接近?金属冶炼时间先后体现了什么规律?金属冶炼的难易与金属活动性有重合的部分吗?找出最特别的金属.

资料显示,除铜比金、银的冶炼略早,铁、铜、铝等常见金属都是金属活动性弱,冶炼的时间越早[3].通常,金属越活泼越难冶炼.教师再提出生成性问题:能否理解金、银的冶炼晚于铜?困惑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表达出困惑.自然界中有单质形式的金、银,且化学性质稳定,照理冶炼的难度会比较小,但事实与观念出现了“冲突”.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表达、大胆质疑,这也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金属的冶炼技术发展不仅受到金属的活动性影响,还受到金属元素的在地壳中的含量、原料是否易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化学史情境素材,学生可意识到技术发展不仅仅和物质的性质有关.

学生能清晰完整地表达想法,且顺利完成任务,說明学生的SOLO层级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水平.如在回答时存在困难,则需要教师搭建问题支架,即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多个依次递增的问题,帮助学生练习并提升.例如,在对比现代炼铁及古法炼铁时提出问题:产品的特点是什么?如果学生尝试回答时有困难,则可以分解成:产品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古法炼铁炉里拿出的产品,为什么敲掉外壳?高炉炼铁是否需要这样做,为什么?问题分解与实时评价推进课程,达成分段目标,提高学生的SOLO层级.

3.3 课后评价,谋划学习延伸

课后评价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同时,本单元的教学效果如何,也需要课后的跟踪评价.课后评价可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不但可以知晓本节课的学习结果,还有利于教师谋划后续教学,也是学生课后的学习延伸.

高质量作业应体现核心素养立意、情境真实、难度阶梯式呈现、题量适中等.可以选择中考题进行修改及重组,题目的立意及科学性比原创题更有保证,对一线教师而言是较为稳妥的做法.SOLO分类理论可简便评价作业难度.首先对题目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拆解,确认涉及的学习内容,再分析几个内容之间是否有关联,问题情境是否为学生未经历过的新情境.单选题最多涉及四个知识点,且知识点之间没有关联,因此选择题为单点结构或多点结构难度,在课后训练中不能作为主流题型.难度适中的课后评价题应以多点结构、关联结构为主体,少量抽象扩展结构.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而作业完成评价应包含批改、反馈.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有效反馈行为,能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诊断作用、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和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

4 反思与提升

4.1 SOLO分类理论是应用简便的评价工具

学生的思维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类型的题目,对不同的知识点的评价,都会呈现不同的结果,也不一定是线性的,而且可以通过训练后提升.课堂教学中,需要依据学生的表现快速地确定学生的SOLO层次,这样才能快速地实现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SOLO分类理论在应用时非常便捷,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提升应用技能.

4.2 评价是全过程的教学诊断与教学推进的工具

课前评价是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提升的方向.课中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推进工具,课程结束后还需要再次确认,既定方案是否合理.不仅仅在在课程设计时、上课前需要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暂时告一段落的时候,也都需要实施评价.评价不仅是一个全过程的教学诊断过程,还是一个不断地诊断并推进教学、不断地完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的过程.

4.3 教师评价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实践的保障

评价素养是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评价素养的提升是课程实践的保障.教师评价素养包含了评价知识与技能、观念和实践,这些成分相互影响,均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教—学—评融合”实践中,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的融合、目标的达成与教师的教学行为融合、将过程性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内容融合.特有教学模式的构建、评价工具的熟练运用都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爱民.国内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中学化学应用研究的综述[J].化学教学,2013(1):6.

[2] 何堂坤.中国古代金属冶炼和加工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6,177.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SOLO分类理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问题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SOLO分类理论探讨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与教学衔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