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电力企业综合业绩评价
2023-07-10陈家冰刘佳怿石欣
陈家冰 刘佳怿 石欣
摘 要:文章在传统的财务绩效评价基础上,结合碳中和背景,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融财务、环境、社会和创新四个维度14个指标为一体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并收集2020年47家电力企业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探索。结果表明:不同维度下的指标是有差异的,大量的指标可被降维压缩至四个维度,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该体系有助于对电力行业的综合绩效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评价,满足了不同需求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同时也为电力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电力企业;业绩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16-011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16.119
1 引言
自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双碳”发展战略,即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与此同时,有关企业环境保护、低碳转型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在碳中和背景下,作为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电力行业,在追逐财务绩效的同时,也要考虑环境保护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企业的评价会引领企业的发展方向,评价指标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重心。目前关于企业绩效评价过多强调财务指标,这会导致企业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忽视社会责任的履行、弱化创新潜力。此外,具体到电力行业的绩效评价,部分学者强调了要关注财务、环境、人文、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指标(李双辰等,2015;冯梅等,2017;那玲玲,2018)。
但这些研究一方面对企业碳排放指标关注不足,另一方面也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因此文章试图从财务指标、低碳指标、社会责任指标和技术创新指标四个维度,为我国电力企业构建新的综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因子分析法,运用近年电力上市公司的实际数据,对其进行单项排名和综合排名。构建适合电力行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不同维度的评价需求,还可以引导企业据此调整战略、积极进行创新研究、缓解产能与环境制约的压力、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
2 评价指标的选取
文章遵循“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有针对性、评价可行”的基本原则选择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应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同一维度下存在多个可选指标时,应将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纳入进来。指标选取时应结合行业特点和时代要求,相关指标必须能够合理量化、有效收集,且收集成本较低,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维度方面,通过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利润率和总资产利润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利润增长率来反映企业的成长能力(王爱国等,2019)。
社会责任维度方面包括的内容较多,对股东的责任方面已在财务维度反映,对环境的责任方面有单独的碳维度反映,其他方面则主要选取了企业对员工、社会和政府的责任。文章选择企业对员工的社保支出和与福利支出量化对员工的责任(郑刚和赵月,2021),选择对外捐赠量化企业的公益责任,选择纳税情况作为对政府的责任(徐泓和董雪雁,2022)。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低碳和环境保护应成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衡量企业绿色低碳化程度,选取碳排放强度指标,表示每发一度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王彦哲等,2021)。并且纳入单位经济增加值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指标,其结合了低碳责任方面和财务方面,可以作为低碳经济质量评价指标(范翠英和白玉坤,2010)。此外,“双碳”目标下,国务院不断推动电力行业产能结构转变,故文章进一步将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作为考核当前低碳环保层面绩效指标之一。
在碳中和背景下,企业低碳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邬彩霞,2021),因此,文章将技术创新维度纳入电力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分别选取研发資金和研发人员占比反映技术投入能力(王羲等,2022),并用绿色专利的对数衡量技术产出(陈琼娣和胡允银,2009)。
最终,文章构建了包括财务维度、社会责任维度、低碳维度和技术创新维度四个维度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维度的指标构成及具体量化标准如表1所示。
3 探索性因子分析
为了证实不同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且可分多维度考察企业综合业绩,本部分从实证角度对47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中最流行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根据不同指标之间的数据差异进行方差计算,从而将大量指标降维聚类成几个主成分。通过该方法生成的主成分说明了各个指标所属的维度以及对各自之间的差异程度。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文章根据证监会分类标准(2012年)从沪深两市中选取电力行业(D44)的上市公司共8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收集其在2020年的数据,剔除指标信息披露不完整以及不再主营电力相关业务的41家公司,最终获得47家公司数据。
其中财务维度、技术创新维度、社会责任维度数据直接从国泰安数据库查取;环境低碳维度中发电状况来源于公司年报对公司电力业务的详细披露,碳排放数据来源于可持续发展报告、ESG报告的披露,并且参考中碳协发布的碳排放总量榜,借鉴IPCC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收集数据后运用STATA软件进行预处理,对于单位经济增加值碳排量、碳排放强度逆向指标,进行F(x)i=a-bxi正向化处理,并且使得原位置不变即满足rj-rirmax-rmin=xi-xjβ-α(范坤和冯长焕,2013)。
3.2 模型检验
通过进行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595>0.5,同时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显著性水平值为0.000,说明可以使用因子分析进行指标体系内部的探索。
根据总方差解释表,只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5个主因子,其各自的方差贡献分别为21.78%、20.61%、13.94%、12.95%、9.12%,累计方差贡献78.40%,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说明降维后的主因子可以基本涵盖指标体系所有数据。
3.3 公因子提取和命名
为了更清晰明确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得到F1、F2、F3、F4、F5共5个主因子的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所示的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中各指标载荷大小,可以得出:主因子F1与基本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利润率的相关度较高,代表了公司经营盈利能力,也与利润增长率相关度较高,代表了公司未来获利能力,因此F1反映了B1财务绩效;主因子F2与单位经济增加值碳排量、碳排放强度、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相关度较高,反映出了企业生产过程中单位能耗和新旧产能转换的程度,代表了公司对“双碳”目标做出的贡献,因此F2反映了B3低碳绩效;主因子F3与社会保险费用支出、员工福利的相关度较高,反映出了企业对员工的福利,设定为对内社会责任因子,并且主因子F5还与对外捐赠、资产纳税率的相关度较高,反映出了公司对社会、国家的贡献,设定为公司对外社会责任因子,因此F3与F5共同反映了B2社会责任绩效;主因子F4与研发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强度的相关度较高,反映出了公司研发投入金额与研发人员数量,代表了公司技术创新投入能力,且与绿色专利数的相关度较高,反映了公司研发产出能力,因此可以把F4代表了B4技术创新绩效。
3.4 因子得分计算
第一步,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得出四个维度绩效表达式。
第二步,按四个维度各自累计贡献率的比例,加权计算总得分。
3.5 得分结果与分析
从个别维度看,B1财务维度得分排名前三的企业整体盈利能力指标表现良好,资产收益率高,利润也在持续增长。B2社会责任维度得分排名前三的企业在社会捐赠以及员工福利方面都较高,社会责任意识强。B3低碳維度得分排名前三的企业均属于新能源动力发电,它们污染少,能耗低,这对其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排在后面的企业主要从事火力发电业务,其在经济效益上可能更显著,但考虑到“双碳”政策的实施和人民对环境的日益关注,传统火力发电企业应当制定符合社会经济环境及政策要求的短中长期的战略规划,逐步进行低碳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B4技术创新维度,排在前三名的企业重视创新研发,在相关技术领域行业领先。事实上,一些国家能源支柱的电力行业领军企业,更要主动承担起推动电力行业技术创新的重任,推动产能转变,保障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根据综合得分显示,前三名企业为中国广核、川投能源、长江电力。这表明在构建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之下,这些企业的综合能力相对强于行业内其他企业,未来发展势头较好,在“双碳”政策的落实上可以继续追踪,为对电力行业乃至其他相关行业绩效评估提供有效的发展建议。而排在后三位的建投能源、天富能源和华电能源应当反思自身缺陷,及时制定长远战略和公司内部短期具体措施,否则在未来新环境新形势下发展十分不利。
总之,这四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8.40%,体现了指标的内容全面性,基本反映企业绩效。此外,因子分析中方差可以代表权重,模型的使用者可以根据因子的方差贡献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关注,并可以依据企业特定的需求进行人为调整,从而实现主客观结合,在科学性的基础上添加独特性,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4 结论
文章综合考虑了财务、社会、环境、创新四个维度,构建了全面的指标体系,指标易量化,有助于各个部门的使用与参考。研究有望使管理者应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绩效,意识到社会责任、生态环保和创新研发的重要性。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环境方面的责任,投入“双碳”变革中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带来相应企业绩效的提升。
文章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较为完善,但由于研究角度相对新颖,理论和数据分析都相对稚嫩,文章会在前人的经验中,以及这次的研究中反思,不断充实研究基础,使评价体系更为健全,评价指标更具可参考性。
参考文献:
[1]李双辰,张春旺,李芳.电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研究——基于51家公司2011—2013年面板数据[J].会计之友,2015(24):60-64.
[2]冯梅,张蒙,余鸥.中国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1):63-66.
[3]那玲玲.电力企业绩效评价及提升途径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14):208,210.
[4]王爱国,刘洋,隋敏.企业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月刊,2019(10):61-68.
[5]郑刚,赵月.社会保险缴费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以T公司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1(22):120-125.
[6]徐泓,董雪雁.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22(3):187-190.
[7]王彦哲,周胜,王宇,等.中国核电和其他电力技术环境影响综合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61(4):377-384.
[8]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0(15):56-59.
[9]柳卸林,葛爽.探究2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基于新熊彼特增长理论的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39(11):3-18.
[10]王羲,张强,侯稼晓.研发投入、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2,37(2):108-116.
[11]邵帅,范美婷,杨莉莉.经济结构调整、绿色技术进步与中国低碳转型发展——基于总体技术前沿和空间溢出效应视角的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2022,38(2):4-10,46-69.
[12]邬彩霞.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8):105-117.
[13]范坤,冯长焕.因子分析中指标数据如何正确预处理[J].财会月刊,2013(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