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人民性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

2023-07-10李华婷周良武

丝绸之路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建丝绸之路人民性

李华婷 周良武

[摘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延续和发展,“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人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看,以人民为重是“一带一路”的逻辑起点。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时,应充分发挥人民的理论创新作用和实践主体作用。同时,各国应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合作,互利共赢,共享“一带一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关键词]“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人民性;共建

[文献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要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使之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从而推动建立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1]。以古鉴今,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有极大帮助,中国共产党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来实现现代沿途地区人民的福祉,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各国能乘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途径发达国家与许多不稳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区政治的复杂和宗教信仰的差异,各国容易相互产生矛盾。各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来共建“一带一路”,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然要求。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鲜明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基本问题。“为了谁”?人民是“一带一路”的逻辑出发点和立足点。“依靠谁”?马克思唯物史观批评了认为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错误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人民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构想到现实的伟大跨越,进而汇聚力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谁来享”?人民是“一带一路”共享的归宿,各国人民秉承共商共建的原则来建设“一带一路”,也共享着“一带一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为了谁:人民是“一带一路”的逻辑起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一种文化、思想,包括宗教、政治、科学等活动,它的基础都是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即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是人们在特定的现实中,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形成的。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这是基于现实又深化历史的决定。古丝绸之路是顺应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而出现,同时民众的商贸活动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浓烈的人民性特征。新丝绸之路是对古丝绸之路人民性的延续,更是基于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世界人民情怀而提出的。

(一)古丝绸之路蕴含的人民性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的高潮都离不开对外交往,从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拓展。在古代,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而国家间对外交往最普遍的受益者,往往都是人民群众。汉朝开拓丝绸之路,是为了维护国内社会的稳定和满足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同时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的贸易活动,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具有浓烈的人民性特征。

一方面,执政者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维护国内社会的稳定,满足民众安居乐业的需求。汉朝经常受到匈奴的进攻和偷袭,为换取和平,需上贡匈奴巨大的物资。如“在公元前1年,匈奴共收到3万匹丝绸和大约相同数量的原材料,另加370套衣物”[2] 72,沉重的进贡和匈奴频繁对城市的进攻,令当时人民苦不堪言。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目标是解决匈奴接连不断的纠缠,解决民生的忧患。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有其政治目的与军事目的,但不可忽视,人民是其中的受益者,边疆的稳定使得战事减少,也带来了国内人民生活的安定。因此,古“丝绸之路”体现了执政者保境安民的需求,具有浓烈的人民性特征。

另一方面,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品的商贸活动改善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质量。当凯撒大帝穿着紫色的丝绸礼袍在剧院观看表演时,其一身光彩照人的华丽服装引起了人民的轰动,使丝绸成为奢侈品。当时的中亚、波斯、罗马帝国的人民对丝绸有强烈的需求,物以稀为贵,甚至一度出现“中国丝绸,价比天高”。而丝绸只有汉朝拥有,人民强烈的需求和强劲的购买力,促使各国商人加强合作。汉朝又处在小农经济的社会,在丝路畅通,大量纺织品被需求后,农民生产的高档纺织品,成为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伴随着民众贸易的往来,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也从西域流入中原。如胡椒、芫荽等调味料丰富了汉朝人民的餐桌,并且得到广泛的使用。《汉乐府》诗集中,《羽林郎》一诗则描述了长安街边外国人对中原人饮食的改变:“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丝绸之路使得小农经济下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贸易中得到极大的改善,人民的安定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丝绸之路”的发展。因此,古“丝绸之路”蕴含浓烈的人民性特征。

(二)新丝绸之路基于人民性提出

“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深化古丝绸之路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基于世界人民情怀而提出的。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坚持本立场的产物。“人民思想”贯穿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放在治国理政的最高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做便民为民利民惠民的事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落实在各项具体政策中。“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正确方案。首先,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要走向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特别是要实现东、西部地区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求大批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品和企业走出去,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而共建“一带一路”能实现沿途国家产业的协调发展和转移。其次,中国是一个资源并不富裕的大国,需要走出去开发资源。1993年后,中国的资源是远远不够自己消耗的,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而共建“一带一路”能使资源丰富和不足的国家间实现互补,双方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劳动成本的提高,使中国人民在就业中处于不利的位置,人民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一带一路”能为有才能的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中国共产党提出新方案。“一带一路”即是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顺应人民的呼声而提出的新方案。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世界人民情怀而提出的。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产能过剩加剧,需要新需求、新增长动力”[3]和“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4]。特别是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重构把很多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挑战的时代,冲突对抗的逐渐升级给众多无辜的民众带来灾难,人民渴望一种和平、发展、公平、互利的发展道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关怀世界人民的大国情怀,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带一路”应运而生。中国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4],“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彰显中国的大国风范,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

因此,“一带一路”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到实处的伟大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为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基于世界人民情怀而提出的。人民是新“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依靠谁:人民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

在马克思创立群众史观之前,主观唯心主义学家主张历史是由少数人创造的,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然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无论是物质财富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是基于基层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活动。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愿景的实现,不是单单依靠个人或一个国家就能实现的,是要依靠各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基于人民性,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多边主义,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5]。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时,应发挥各国人民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一)发挥人民在建设中的理论创新作用

人民群众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力量源泉,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是无穷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道:“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成就,是人民首创精神得到充分发挥的结果”[8]。正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新,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人民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活动,是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人民智慧的优秀结晶。“一带一路”是一个涵盖经济、思想、生态、文化等各方面的伟大事业,在共建过程中总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一带一路”所经区域,正是全球地缘政治、内外矛盾冲突较为突出地区。同时,“一带一路”途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国法律和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双方容易形成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性的理论。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民,通过生产和生活,拥有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知识,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打造了“一带一路”相关协调管理机制。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必然会造成各国人民出现理念、利益等各方面的冲突。为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顺利进行,中国人民带领各国人民,求同存异,寻求利益共同点,就制度、基础设施、政策、人文、金融等相关合作领域进行协商规划和共同协同管理。如非洲的喀麦隆,法律条例及风俗人情较为复杂,为保障项目的顺利施工,喀麦隆七座桥梁修复项目的负责人决定聘请当地人艾曼作为人力资源师协调管理雇员。艾曼熟悉当地雇员的情况,能高效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当地雇员管理形式,更好安抚雇员情绪,减少雇员管理的隐患,实现了当地雇员的属地化管理模式,从而建立起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使得项目能更好更快进行。这种协调治理机制使共建“一带一路”各国人民遇到困难时能做到及时沟通、协调和解决。

其次,创新了国际关系理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合作平台为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发展创新了方法,不同的制度也能共商发展大计。如中铁十局肯尼亚项目部的测量工程师小朱拥有一个肯籍小徒弟,与其他外籍员工所认为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不同,小朱尽心尽力、倾全部技术教导这个外籍徒弟,使得这位独自抚养四个弟弟妹妹的小伙埃里克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工地的“抢手货”,改变了人生轨迹。中国人民利用“一带一路”平台为建成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而努力着,创新了国际关系理论,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共识。

最后,创新了文化互鉴理论。“一带一路”沿途各国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容易造成相互矛盾。各国人民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创新了文化互鉴理论,意识到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如成都人民秦涛把被称为“川菜之魂”的回锅肉带到他乡。回锅肉的重要原材料是猪肉,考虑到孟加拉员工,秦涛用巧心思为同事特别烹制了“牛肉回锅肉”。这是尊重对方习俗和文化的生动写照。中国也将继续依托海外孔子学院,讲好中国故事,采取多种方式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增进人民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

因此,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各国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听取人民群众的宝贵意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工作方法,发挥各国人民的智慧,有事大家商量著办,使“一带一路”建设中兼顾双方人民的利益和关切点,使理论创新给“一带一路”提供发展动力。

(二)发挥人民在共建中的实践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说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的力量无穷大。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汇集各国人民的力量进行物质生产实践。

  • 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能力。“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实践创新的直接动力,而实践分为常规性实践和创造性实践”[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项创造性实践活动,要进行探索和试验,在实践中实现试错,能避免盲目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9]。就是在能拿出全国性的方案前,党中央鼓励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的创新,试验中间如果出现各种矛盾,及时发现和克服这些矛盾,这样才能进步。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的“一带一路”无疑带有创造性的特征,是各国人民不断试错和克服矛盾之后的跨大陆巨型国际区域合作与发展平台。当前,大国之间的竞争博弈加速升级,多重冲击对全球经济造成压力,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全球治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客观形势矛盾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新的期待与要求,它要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应充分发挥各国人民的实践创新能力。正如被称为“总统一号工程”“安格连-帕普”铁路的修建。建设者们用900天成就了火车900秒穿行大山的奇迹背后,是难以想象的修建难度和中乌建设者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对艰苦施工环境和恶劣自然条件,建设者们迎难而上,召开跨国会议、进行灾害会诊、制订专项方案、开展科研攻关,采用中国技术、按照中国标准、创造中国速度,让天堑变通途。又如超越天气限制修建的被称为“梦想之桥”孟加拉的帕德玛大桥,中企在埃及承建的“非洲第一高楼”都是非常成功的创造性的巨大工程。

因此,要使途经一百多个国家的“一带一路”,达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各国人民群众必须实践创新,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双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 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讲到:“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10]。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的主体地位,汇集各国人民的力量进行物质生产实践。“一带一路”通过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基础设施网络。各国人民要充分利用这个基础设施网络,使得贸易和交流畅通,激发各种发展的动力。

首先,各国人民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一带一路”途经100多个国家,沿线具备不同的自然景观,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饮食,便利的交通运输,使沿途国家具有强大的旅游发展空间。各国人民要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和利用各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把旅游发展和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促进经济的多渠道发展。并且各国人民可通过“一带一路”实践平台,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

其次,各国人民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用电子商务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商品流通,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商贩从中获益,特别是中国“新四大发明”要走出国门。各国人民要充分利用“澜湄快线+跨境电商”“中老铁路+中欧班列”“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等铁路国际运输新模式,增强中老铁路辐射效应和跨境货运能力,使得中老铁路成为“黄金大通道”。

最后,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金融机构合作,“一带一路”不是封闭之路,而是开放之路,除了沿途国家,是欢迎发达国家的参与。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的制度,金融和法律,有利于“一带一路”各方面更好更快得建设。特别是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投资和货币机构的合作,让“一带一路”的建设资金更加充足。

三、谁来享:人民是一带一路共享的归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奋斗的一切,都和他们的利益相关”[11]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揭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和价值的主体,这对“一带一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一带一路”的价值是各国人民共同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人民是价值的主体。同时,“一带一路”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应由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人民是价值的享受者。

(一)“一带一路”是物质文明共享之路

人民群众既是古“丝绸之路”物质文明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文学记述了人们如何高兴地欢迎罗马商人的到来。一首诗中提到罗马人乘着‘漂亮的大船,带来了‘凉爽香甜的葡萄酒”[2] 87。宋元时代的中国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生产的丝绸、陶瓷、茶叶等物产运往东南亚和印度洋,从海外输入香料、药材等,给丝路沿线人民带来福祉,共享彼此的物质文明成果。如今,“一带一路”通过实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等目标,确确实实使各国人民享受到丰富的物质财富。

通过设施联通,各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一带一路”使得地区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得以调整,新增更多的就业岗位,特别对于即将毕业的青年人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处处都是充满机遇的热土。各种设施的联通,就“需要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协作”[12],各类人才能人尽其才。“一带一路”是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黄金旅游之路,人口总数巨大,旅游具有全球化的特点,这就“亟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當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人文地理的人才”[12]。同时,沿途国家就能源、电力、通信等领域基础设施的顺利建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通过贸易畅通,商业贸易更加迅速,物流的便利使得商品的价格更低廉,人民群众能足不出户尝到世界各国的商品。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降低了水果运输成本,从泰国果园枝头采摘的新鲜榴莲通过中老铁路运抵昆明,仅需要7天。同时,“一带一路”海、陆、空三方并进,使得人民群众的出行更加便利,大大缩短地区之间的出行时间,旅游更加便利。

通过资金融通,“一带一路”的“四大资金池”为沿途国家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发展保驾护航。随着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信用体系的建设和高效监管协调机制的成立,夯实了各国的发展基础。同时,中国“支持沿线国家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4] ,这为各国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一带一路”是精神文明共享之路

人民群众既是古“丝绸之路”精神文明财富的创造者,也是享受者。古“丝绸之路”通道上不只是货物在流通,还有思想。“自亚历山大大帝将希腊的观念文化带到东方之后,东方的思想很快就有了新的方向。佛教思想向东传播,跨越帕米尔高原传入了中国”[2]121 。公元5世纪佛教的思想、活动、艺术和形象已成为中国主流文化的一部分,与传统的儒家思想形成激烈的竞争,形成了一个使各种思想得以相互借鉴、相互改善并最终焕然一新的大熔炉。人民自由探讨学术和思想,“许多并非穆斯林的杰出学者被召集到巴格达皇宫中,或被吸引到遍布中亚地区的顶级学术中心……学者们在那里从事数学、哲学、物理、地理等一系列专业领域的研究”[2] 269。如今,“一带一路”的精神财富由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也应由各国人民共同享受。

首先,通过政策沟通,“中国将借此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中国在40多年来改革开放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模式”[13],给那些想靠自身独立自主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同时,各国人民在传染病、重大疫情等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特别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合作平台,分享中国在防疫、治疗、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还利用中国防疫物资产能优势,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把“一带一路”建设成维护人民健康的绿色之路。

其次,各国要开展以教育为重点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的发展。中国在沿线国家建立境外大学和教育基地,这体现了中国睦邻、安邻、富邻,为沿线国家共谋福祉的责任担当。沿线各国可通过简便留学手续,使留学成为常态。同时,各国要“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携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完善自身文化素养的机会。

最后,“一带一路”是民心相通之路,沿线国家通过民间的交流,互办图书证展、艺术节、文化年等文化艺术的合作和交流,让人民群众领略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开拓自己的眼界。拥有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孔子学院”等各种手段,让世界人民享受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使得“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文化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打破文化藩篱。

总之,“一带一路”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响应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现阶段,世界进入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世界是相通的,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各国人民应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携手合作,互利共赢,也只有当各国人民能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一带一路”事业添砖加瓦,才符合历史潮流,符合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2]彼得·弗兰科潘著,邵旭东、孙芳译.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72,87,121,269.

[3]王浦劬,刘尚希.“一带一路”知识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1.

[4]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R].北京: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

[5]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4-02.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08).

[8]齐卫平,樊士博.前提、过程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眸[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3):1-13+75.

[9]肖新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01):46-49.

[10]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0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12]瞿振元. “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教育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5-08-13.

[13]高韵茹,郜晗轩,何相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多维内涵探赜[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03):38-43.

[作者简介]

李华婷(1995-),女,汉族,广东湛江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周良武(1975-),男,汉族,湖南绥宁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項目: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项目培育专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制度文化建设研究”(c22806)。

猜你喜欢

共建丝绸之路人民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基于汽车专业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实践研究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