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文化与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共建之探索

2015-07-09姚杏芬

企业文化·中旬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共建企业文化探索

摘 要:笔者根据现状的毕业生工作更换频繁、企业员工流动大的现象深入调查了解,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教育未能达有效衔接状态,从而引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共建的一些建议与措施。希望对校企合作及高职高专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共建;探索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品牌效应:购物时想买到的都是百年老店的物品,只因其质量可靠;我们考大学时在分数达到的范围内都想念那些名声在外的好院校;我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都希望到当地的名胜古迹去看看、品偿当地有名的美食;找工作时我们也是希望能就职于效益好、名气大的单位……而这些品牌都是由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形成,让人有口皆碑!这也是我们最初的文化效应。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前,学生上大学、大中专毕业后都是实行包分配制度,工作不用愁,相当于铁饭碗,对于寒门学子而言更是“鲤鱼跳龙门”的好机会,一辈子基本就会在一个单位工作;莘莘学子们只需完成学业即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足以养家糊口,这是多少人一辈子望其项背的大事!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正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与全球经济接轨,学生毕业后不再包分配工作,而是执行“双选会”制度,学生毕业后要靠自己去找工作,“铁饭碗”被打破了,但也给求职者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有利有弊 。随着就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在择业过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就会起到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大部份人的价值观已被金钱至上所代替。

一、目前的现状引出矛盾点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再者因我国扩大招生计划,就业形式愈加严峻,每年有上百万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但令人感到奇怪的另一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却感叹招不到人(或是人员流动太快,企业难留住人),难培养接班人,对企业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

针对这一奇怪现象,笔者对某大专院校某专业的232名毕业生进行了毕业后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表1:

在对这些已毕业学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大部份毕业生仍只是庸庸碌碌地工作和生活着,没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计划(目标),犹如和尚撞钟般生活;他们深感很迷惘:家庭(父母) 不再那么细致地理他们,认为他们已长大成材,能够自律;学校也因为他们已毕业,与学校不存在直接的管理关系,基本上已不再管他们;唯有不停忙碌地工作,但感觉很空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现实在提醒他们:多赚钱才能过上“五子登科”的好日子,才能为父母争光,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于是在各行各业竞争中,只要是赚钱的活就干,甚至出现了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现象!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要知道在国家教育扩大招生计划后事带来的效应是每年有五、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果其中的20%如上述情形的话,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困扰可想而知!

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发现大部份已就业的学生对校园和企业的关系理解为:来自不同的两个星球,成份完全不一样,无法产生化学效应。两者之间没有共同体!毕业后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甚至难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企业与校园的衔接问题。

二、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总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匹配,不仅是岗位能力匹配,还包括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念、价值观、行为养成和道德准则等的适应。而企业对于院校毕业的学生负责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和认可,作出是否可进行下步的培养打算。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及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味地按照校园的教育模式完成,让学生从一个完全理论型的团体到一个实干团体,肯定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及无所适从。于是就有了学生所谓的“星球效应”。那么如何才能化解这种矛盾呢?基于根本原因,我认为应先溯源到其相应的文化区别。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围绕着企业发展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支撑,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由三个层次构成:硬文化(设施条件)、制度文化及企业软文化(精神文化及人)。在波涛汹涌、百舸争流的市场大潮中,文化是企业最深处、最坚定的精神内核,是全体员工博击风浪、扬帆起航的力量之源。她的宗旨是在使用中培养人,属于经营文化。她对于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1.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

2.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

3.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

4.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

5.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

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

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和发展财富,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参与和受益的主角,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每一位员工的素质都体现着企业文化的特质和涵,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企业的力度。每一个年代悠久的单位一路艰辛走来都有一段段记忆深刻的故事,在经历了不断蜕变之后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及品质,得到社会的认可,让人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与她不断完善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文化气息很浓,一进入企业领域随处可见标语,让人对企业有家的感觉,一说到自己的单位就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开放,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在悄悄地改变,个人价值更加凸现,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力慢慢被边缘化了。看现实就知道了,我们在工程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大部份是大学、大专、中专、技校刚毕业的学生,学历不是很高,知识不是很多,生活经验也还比较缺乏,但他们有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自卑、不气馁,自我挖掘潜能。有的毕业生在一线锻炼了几年不断得到提升,升到项目管理层,甚至有部分表现特别突出的做到了公司领导层,这是好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人;大部份毕业生因为受到公司的规章制度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无法有更高的提升空间,于是就会有新的打算,原单位薪水给的够高就继续留下,要么会考虑跳槽,导致了单位员工流动比较频繁。从这点看我们的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人性化。

(二)校园文化的定义和现状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的主体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她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培养人,属于教育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她的内涵密不可分,我们也应在这条路上借鉴企业的成功之路,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校园文化精髓,并一路宏扬下去。但若是校园文化一直这么固步自封,坚持以自己的理念教育学生并不是不对,只是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环境。

(三)两者的兼容性

要达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承与对接,在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后,有针对性地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效融合。目前许多院校和企业都是报着: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心理,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没学到东西没关系,只要不出事就好,至于今后他能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那是以后的事情。而企业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希望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各项规定,能独立开展工作,急企业所急,做企业所需。故两者间出现的间隔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适企业的环境而不得不退出企业这个大舞台,流连于社会的边缘。对校园和企业进行需有效进行结合,真正达到无缝对接,使得两者形成一大整体,让学生能很顺利地过渡这个角色更换。我们需各自好队,站对位,做好教育的接力工作,顺利将实用、有用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中,为企业创造可观的价值。

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我院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平台,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提供了契机, 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在文化传承与交融中实现过程中探索过程共管、科研成果共享、风险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研究企业文化对营造高职校园文化促进作用。通常的做法有:1.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实习,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毕业后更快融入工作单位;2.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培养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生;3.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4.请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各类讲座。

上述方式的校企合作有取得很成功的例子,但未能做到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要把这当一项长久的攻坚战,需要长期坚持地做下去:

1.企业与学校平时加强联系,利用平台长期合作

企业不要只是在需要人的时候才到学校搞个招聘现场会就完事;或是需要拍个宣传片要学校配合一下就搞个仪式,平时就不闻不问。这只是表面文章,真正要做到未雨绸缪,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企业的元素,如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各项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及时挖掘一些潜在的飞龙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同时带动一批学生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到企业后很快能达到“见龙在田”及“飞龙在天”的效果(取自《易经》)。

2.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企业文化的一些理念,并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执行。如:

(1)在教学计划制定上,明确学院的教学目标、计划及毕业生应达的质量标准。在做上述工作时与时俱进,与企业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与企业共同商定并制定统一的标准。

(2)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注重理实一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将学校学生及企业员工的角色一体化。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拟工作现场,以情境模式开启教学工作,不断抛出各种问题和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需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定位,学校和企业单位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注重专项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在课程教学的设置上学院遵循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阶梯循序渐进,通常学院会有一个实习的阶段,即学生在校完成相关知识后会有一个或两个学期的时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如此安排就会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待实习的学生人数过多,与企业的需求量不匹配,处于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样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到实力较强的单位实习,也成为一些私企拿我们学生做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机会,这部分学生也学不到全面的技能同时有可能被私企的一些不良行为思想还会误导。鉴于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建议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的那一学年采取双向授课教学方式:

让一部分第一学期学生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先接触工作实际,第二学期带着问题再回到学校上专业课程,相信他们通过先看(引起学生兴趣),再提问题(引导),老师解答(知识点),相信会收到满满的收益。(先炼后学)另一部分学生则按正常的教学模式先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先学后炼),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3.加强校企文化合作力度

前面提到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是由学校派老师到企事业挂职锻炼,那也是少部分老师得到锻炼,未能覆盖全部的教师。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师而言,除要求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将他们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中去,做到学产一体。

学院应与企业联合,在校园中开设企业,关键岗位由学院教师担任,其他岗位则可由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担任,教师只要没有上课任务,上班时间都要地校中企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学生在校中企上班,与其他企事业的要求相同,按劳报酬,既将学到的技术付诸实践,得到了锻炼,又为自己创造上经济效益。这样的校中企,企中校不论对学院还是企业都是双嬴的。

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及身份为企业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工作,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前引入企业文化理念。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校都是按修学分制完成自己的学业,在校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留出一定的学分做为必修课让学生到企业修,由企业负责讲授和考核,而这部分的内容由企业制定,主要是围绕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检验、职业道德开展,最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完成。

真正能做到这些措施,相信已是我们通常说的校企文化最接地气地结合了,企业与校园的无接缝对接完全可以实现。

(三)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1.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在校企文化改革执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麻烦。最现实的:

(1)企业主要靠创造价值发展壮大,不断创造经济利益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若在配合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其企业利益存在冲突,那么企业肯定会优先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那如何保障校园能长期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是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国家政府在提出扩招计划,重点进行高职高专教育的同时,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行扶持,否则会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仍回家啃老或是随意打工谋生,社会上不免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过激言语,带来的将是负面的效应。

(2)政府应对长期扶持校园文化建设的企业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惠,确保企业经济、育人两不误。对国家的长远计划来说也是不错的决策。

2.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014年6月22日正式颁布,《决定》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同时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方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样化产教融合模式。

《决定》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和学校开展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支持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校企资源共享,支持校企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享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

同时,《决定》还落实了国家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关键在落实。有方向有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彼岸!

三、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施工企业与大专院校要在持续发展的征程中,不断推进双方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创新,为培养出未来合格的企业接班人,校企文化建设展各项改革容易,贵在持之以恒!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管身在何处何方,只要坚持用文化熏陶,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接过老一辈的光辉旗帜,不断壮大和发展!让我们的企业、校园文化更加兴旺和繁荣。

本文是在《基于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平台下, 校企文化传承共建途径的探索与研究》科研课题的平台上进行研究,很多观点都是通过笔者的跟踪调查及研究大量资料总结而得,不妥之处请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4:59-62.

[2]武智,陈大斌,徐华,钱俊,等.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向对接与融合[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12-14.

作者简介:姚杏芬(1974–),高级工程师,曾从事公路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共建企业文化探索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