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研究
2023-07-10李安冬王银思
李安冬 王银思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为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实践路径,推动马列专家、专业教师、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等多方力量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共同参与,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以学生需求侧为辅线,多措并举实践,双侧互动并进。最终,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全面提升,促进课程供给端转型升级,提高专业课程内思政内容供给的科学化、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供需平衡,保障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关键词] 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需求侧;循环双促;实践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21JDSZ3177);2021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创新研究—以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DJ2021005)
[作者简介] 李安冬(199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银思(1980—),女,河北深州人,硕士,燕山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127-04 [收稿日期] 2022-05-26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应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建设课程思政,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学生自身现实的道德精神需求,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在此背景下,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秉承“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坚持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化、资源校本化及融合多元化,协同马列专家、专业教师、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等“大思政”队伍,推动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新格局,挖掘课程思政内在规律,优化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产出优质课程思政教学素材与资源,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炼课程思政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不断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推动所有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让课程思政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动”起来。
一、供给侧和需求侧概念引入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
在经济学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体两翼。供给侧改革主要强调通过增加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通常以供给和生产端为起点,释放生产力与供给活力,引领经济新动力。需求侧改革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需求牵引供给。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课程思政与新发展格局理念虽然处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二者在供需关系方面有着可融合借鉴的价值意义。首先,课程思政与新发展格局在主体上存在一致性,均侧重于供给方。其次,二者在矛盾分析方面有内在的统一性,新发展格局是从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来分析,而课程思政则是从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来分析,二者要达到的平衡状态性质是一致的。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工作格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建立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侧重于在专业课堂内提供丰富立体的思政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学生需求侧循环则为辅线,侧重于为教师供给侧改革提供牵引、奠定基础,实现主客体良性互动,需求侧与供给侧并进,最终实现高校课程思政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的科学化、针对性和亲和力,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供需平衡,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二、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的核心要义
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循环和需求侧循环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互相补充的一面。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循环与需求侧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而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循环,它们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一方面,学生需求侧循环要深度融入教师供给侧循环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體性与能动性,避免被动“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教师供给侧循环支撑学生需求侧循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充分了解课程思政的目的与内容,需求侧才能呈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循环动力。
其次,双循环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将思政育人目标与各类课程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课堂内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同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盐化水、如春在花。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无论是德育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都与教师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息息相关。因此,课程思政改革,从教师供给侧发力,进行一系列对应措施的革新最为关键。
再次,“大思政”队伍保障和思政素材支撑是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循环双促工作格局的关键。它们是连接供给侧循环和需求侧循环的纽带,是推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大格局的重要组成。
最后,双循环兼顾导向性和针对性。当前,大学生道德精神需求的变化一是在内容上呈现多样化,二是在结构上呈现多层次。要在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育人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调研掌握学生的思政认知、需求与喜好。既坚持正向输出,又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容、载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将思政成效融入学生心田。
三、課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格局的实践
在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新格局工作思路指导下,结合工科学生特点,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建多方力量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共同参与,以教师供给侧循环为主线,多措并举开展供给侧改革;以学生需求侧为辅线,引导参与提供定向牵引,需求侧与供给侧并进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践(见图1)。
(一)教师供给侧,多措并举,打造“主力军”
授课教师是课程思政供给侧改革与课堂实施的主体,紧紧围绕为党为国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核心,在专业课程教授中融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品德修养等重点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合二为一。学院在教师供给侧组织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交流、教学观摩、教改立项、教学竞赛、典型选树、集体备课等活动,多措并举推动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思政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来,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探索和积累课程思政教学经验。[3]
召开有马列专家、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辅导员等参加的课程思政培训、研讨、观摩会,主动研究探索思政教育新举措、新机制,协同育人,共同把握课程思政推进方向;遴选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项目,选树示范课程与教学名师,申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打磨录制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课程思政“金课”;精心组织教学创新大赛与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聚焦教学创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系部修订教学大纲,召开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并组织集体备课,讨论教学改革实施方法,研讨交流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推进实施“一系一新、一系一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4]在教师供给侧逐步搭建起全面覆盖、类型多样、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形成“大思政”队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学生需求侧,主动参与,打好“组合拳”
学生是课堂教学实施的受教客体,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直接受益对象,但同时也可以是教学改革的参与主体。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投入与输出,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需求侧受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一则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与专业教师在课堂共鸣合奏;二则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吸收思政教育资源的养分。
学院每年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征集大赛,由专业教师指导定航,从学生视角,挖掘学校、学院发展进程中的动人故事、优秀师生,发挥本校资源共情优势;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动态,拓宽视野和知识的深度广度;传递科学家严谨精神,端正求学态度,激发求学热情;追溯中华科技的辉煌以及新时代成就,强化社会责任、弘扬担当精神。[5]学生所撰写的典型案例与教师所用的教学案例,共同形成课程思政案例集,为课程思政改革积累宝贵的思政素材。此外,学院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观摩、教学竞赛、教学经验分享交流会等,也邀请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发表意见,帮助专业教师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政需求与偏好,以学生易于吸收的方式、内容、载体提供课程思政内容,有助于学生内化教师所传达的价值理念。
结语
课程思政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应有之意,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回归,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经之路。[6]课程思政建设供给侧和需求侧循环双促实践路径,弥补了现有相关研究对课程思政改革“应然”关注较多,对“实然”的实践总结较少﹔对专业课教师关注较多,对“大思政”队伍协同关注较少;对课程内容设计关注较多,对需求侧学生主体性发挥关注较少的不足。实践证明,课程思政改革要落到实处,专业课程中的思想价值引领要得到学生共鸣,只有寻求“大思政”队伍合力,深化授课教师供给侧改革,注重受教学生需求侧的反馈,最终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3-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1):108-110.
[4]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5]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6]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Practical Path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Cooperative Pattern: Tak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An-dong, WANG Yin-s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due meaning of education, is a part valu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s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the aim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study presented a practical path which can be used in mutual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 supply side” and “the student demand side” cycle. This practical path organized a team composed of Marxist Leninist experts, professional teachers, management workers, counselors and other forces to participate together. It relied on “the teacher supply side”, assisted by “the student demand side”. On the two sides, this study us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ir functions. Finally, students participated the cycle actively, teachers promoted their teaching quality in all-round wa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upply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became more scientific, targeted and popular.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chieved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ensure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the teacher supply side; the student demand side; mutual promotion of two cycles; practical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