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步教学法,教出古诗词韵味

2023-07-10刘华建幸尧维

教育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天门山韵味美景

刘华建 幸尧维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依据古诗词特点,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出“六步教学法”,努力教出古诗词的韵味,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传承文化基因。

激趣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时空跨度大,激发兴趣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走近作者,走进诗词,叩开情感大门,渗入心灵深处。开课导入激发兴趣,是学好古诗词的重要前提。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采用音视频、诵读、故事、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了解、体悟古诗词的兴趣。

知晓诗(词)人

古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情动而辞发”之作。了解古诗词创作背景,有助于学生与之共情。如教学《暮江吟》一诗,如果不了解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学生难以理解诗人品尽朝廷腐败后自求外任,在赴任杭州刺史途中那种轻松愉快之情。教师对作者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宜简明扼要、图文并茂,呈现形式也要做到自然妥帖,避免生硬唐突。

解读诗(词)题

抓住关键字眼,揣摩作者意图。写什么?怎样写?为何而写?从整体入手解读诗词题目,了解诗词基本信息。如教学《望天门山》一诗,出示甲骨文“天”“门”,让学生猜一猜。引出“天”“门”及“天门山”,再让学生想象“天门山是什么样的?”。从题目入手,学生有兴趣,想象有支点,学习自然就有活力。

诵读古诗词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朗读是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初学诗词,应引导学生根据诗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字词凝练、朗朗上口”等特点,配上蕴含古韵的器乐,反复诵读。正确地读,不错字、不漏字、不加字;有节奏地读,读出停顿、读出感情、读出韵味;示范地读,配乐示范、教师示范、学生示范;读有评价,看谁读得好,好在哪里,能否读得更好。多种层次的“读”,及时有效的“评”,使学生走进诗词意境,无须过多讲解,那种意境就能让人静心涵泳、浸润于心。

理解诗意

理解诗词,“大体把握”即可,无须“句句坐实”,即以意象为重而非意义为重。一是借助课件,直观理解。适当运用插图、影视、音乐等,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二是抓住诗眼,重点理解。如教学《示儿》,抓住“悲”字,叩问“悲”从何来,感悟诗人执着、深沉、悲壮的爱国情怀。三是互文照应,拓展理解。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山居秋暝》时,为了拓展理解,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整首诗写了如此多的美景(竹林、莲花、渔舟),还有人物(浣女),以及悦耳的声音(笑语喧哗),诗人为何还说它是空山呢?随即引入诗人王维更多“以静衬动”的诗句。以“互文”代“释文”,在拓展迁移中体会表达之精妙,诗味在诗意解读中蔓延。

感悟诗(词)情

让学生与诗人角色互换,引发心灵共鸣,从而揣摩诗人的意图,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如一位教师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这样引导学生体悟诗情:“请闭上眼睛,想象你就是诗人苏轼。此刻,你荡舟西湖,灿烂的阳光洒在湖面,一阵风吹来,船随着湖水晃啊晃,你俯下身子,捧起像碎钻石、像小星星一样的西湖水,抖落、抖落,满湖的波光粼粼……你一边饮着酒,陶醉于美景之中,一边随口吟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正当你沉浸在西湖晴天美景时,忽然下起了雨,望着眼前如诗如画的西湖、远处的群山,随即吟出诗句——‘山色空蒙雨亦奇。”一个“好”字、一个“奇”字,置身于美景中的喜悦之情也跃然诗中。

用好古诗词“六步教法”,还需遵循“三个要”:要依据课标中的学段要求,有的放矢地教学;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融诵读、理解与感悟为一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切忌将古诗词理解标准化、唯一化。构建诗情畫意的课堂,让诗词教学诗味更浓,这是小学语文教师永恒的追求。

猜你喜欢

天门山韵味美景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天门山
《望天门山》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海洋美景
中国·庄河天门山第二届冰雪节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