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实与可能:班主任专业化再审视

2023-07-10齐学红

教育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支持系统专业化育人

2004年,中国班主任研究创始人、国内著名德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班华发表系列文章“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由此拉开了班主任专业化理论研究的序幕。时至今日,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必然趋势已成业内共识。这里的专业化,主要指的是具有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专门学问,并对此有较为透彻的了解。然而聚焦教育实践,不难发现一线教师对班主任专业化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如只将班主任工作视为学校安排的、不得不从事的事务性工作,而非当作一项真正的事业去钻研。这背后反映的现实问题是教师在专业化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

如何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下,回应社会需求,帮助一线班主任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笔者认为,除了塑造教师自身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正确认知之外,社会各界还需在认识来路的基础上,为班主任专业化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推动班主任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早在2006年,国家就已颁布专门的政策文件,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中小学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应首先明白,担任班主任和日常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班主任队伍建设与任课教师队伍建设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教师应将班主任作为主业。2007年开始,国家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这意味着班主任专业化已从理念层面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国培计划—班主任示范性项目”的持续推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小学班主任骨干,成为推动班主任专业化的国家力量。

近年来,教育界对班主任工作越发重视。在上述政策的基础之上,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开展的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为一大批年轻班主任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的通知》(教基司函〔2021〕29号),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班主任的队伍建设,进而涌现出一大批素质全面的优秀班主任。2014年成立的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作为班主任的专业组织,在大力推进此项工作、提升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各省市班主任专委会的制度建设,目前已在国内10多个省市建立了班主任专业委员会。

宏观层面的建设如火如荼,实践层面的问题不容忽视。观照当下,制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最大困境是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班主任承担着学校内外部的各种事务性工作,而不仅仅是班级教学和管理工作,付出与回报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另外,班主任专业发展支持性条件的缺失对一线班主任,尤其是对新手班主任的发展十分不利。这些教师既要适应教学,又要适应班主任工作,还要承担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如果面对大量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却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那么他们很可能因为缺少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引发家校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不仅阻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会给班主任带来极大的挫败感,进而导致他们对班主任工作产生畏惧心理,加剧一线教师不愿做班主任的现象。班主任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主要精神关怀者,其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基于教育实践,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势在必行。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内部支持系统、学校外部支持系统、自我支持系统等。学校内部支持系统重在处理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与学校行政部门的关系;学校外部支持系统重在处理班主任与家长、社区的关系。

具体而言,班主任教研制度、班主任职级制,以及班主任的职称系列等,是最有利于推动班主任专业化的政策支持系统。班主任教研制度指的是建立各级班主任培训与教研体系,将班主任教研制度纳入学科教研系列。比如,一些地市增设了班主任教研员,教育主管部门将班主任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职级、职称制度针对的是目前大多数省市尚无专门针对班主任序列的职称评审制度,影响一些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问题。此外,值得强调的是,从制度建设方面构建班主任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应从管理逻辑走向专业逻辑,激发和调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内驱力,增强班主任的专业认同,使班主任专业化从外在的制度约束,走向内在的自我认同,实现内涵式发展。

全面育人:时代呼唤下的全员导师制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相关制度主要经历了级任制、导师制、班主任制三个阶段。级任制下,级任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课程教学,对班级进行管理和指导。导师制下,导师由校长指定,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学生的主要方式是个别教育。直到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暂行规程 (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其中明确提出设置“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职责是“联系本班各科教员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我们今天所说的“班主任制”由此而来。70年来,“班主任制”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社会以及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这种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和不足,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各界需思考变革的现实与可能。

“班主任制”是一项中国特色的学校制度设计,强调的是班主任在学生发展与班集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然而在如今的部分学校中,班主任的角色从最初协同任课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工作的教育者,逐渐演变为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全面手”。一些论调在强调班主任专业化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教学与德育两张皮的局面,学科教师只管教书、班主任負责全面育人,学科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的下降,加剧了见分不见人的“教育空场”现象。在后疫情时代,班主任这一群体实际上无力承担全面育人的重任,“一人负责制”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班级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时代发展呼唤全员导师制的诞生。

在教育实践中,一线教师管理者在实践中进行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层创新,由此引发了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促进了班级教育关系的优化,成为撬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杠杆。如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自2007年开始实施“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所有学科教师和班主任一起组成班级教育小组,深度参与班级学生的育人工作,班主任作为小组组长,承担着协调班级各种教育力量的作用。同时,学校实施学生导师制,班级教育小组的成员作为学生的导师,承担着全面育人的责任,从根本上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与压力,也发挥了全体教师的育人功能。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班级教育小组的工作,发挥对小组工作的监督作用,规避了班主任一人说了算的主观随意性问题,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班级教育生态。此外,与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的还有学校分配制度、评价制度等系列改革举措。例如,学校将原来各自独立的教学处、德育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合并为一个大教育处,将各自为政的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

诸如此类的基层变革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教育研究者可由此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提炼实践经验。如笔者所在的团队深入该校开展田野研究,并进行了理论梳理,将这一成功案例概括为“南外仙林经验”,以及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地方性知识”。此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行政部门基于研究成果,在地区范围内推广经验:先在一些中小学校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实施。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不可否认,当前的班主任工作仍待进一步优化,与班主任专业化要求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和班主任的社会支持系统亟待建立。在此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应基于立德树人本质,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班级管理体制新模式,探寻更符合育人要求的教育方式。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国家一般课题“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负责人:齐学红,项目编号:BEA200117】

猜你喜欢

支持系统专业化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对2~3岁听障儿童干预后的影响
“长征”五号地面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实践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上海:精心构建医改社会支持系统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人工肝支持系统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