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成功之道
2023-07-10孙云晓
孙云晓
父母都希望给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可家庭教育的实际状况却是五花八门,人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由于误导给孩子的成长留下不少遗憾。面对深刻的教训,父母们需要用心反思: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本质上是生活教育。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言,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综观当下,忽视生活教育、偏重学校化和知识化的家庭教育,严重误导着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以崇高的责任感与极大的勇气引领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因为这才是真正的大爱之心与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为何深陷知识化误区
由于盲目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辅导孩子功課当成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从“温柔妈妈变为河东狮吼”,到“辅导功课辅导出心脏病、脑出血、狂躁症”,更有甚者“失手把孩子打成重伤”,“孩子已经抑郁,依然逼孩子超量学习”。这些极端现象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用大数据来进行解析。
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发布《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以下称“北师大调查”),通过对全国18万余名中小学生和3万余名班主任的调查,用详细数据揭示了家庭教育知识化倾向的突出特点。如四、八年级学生大多认为家长对自己最关注的前三位是学习情况(选择比例分别约为79.8%、79.9%)、身体健康(66.6%、66.5%)和人身安全(62.2%、52.2%),其人数占比远高于道德品质(25.3%、30.7%)、日常行为习惯(15.2%、18.7%)、兴趣爱好或特长(10.8%、7.1%)、心理状况(6.5%、11.1%)等方面。四、八年级班主任也认为家长最关注学生的方面是考试成绩(88.3%、90.1%)。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具有趋势性的情况?这与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与社会竞争意识有关,与家庭教育指导的某些错误导向也密切相关。许多父母可能会秉持一种顽固的观念,即“说一千道一万,考试成绩是关键”“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鸡娃”现象愈演愈烈。
自1999年开始至今20多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持续跟踪调查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其中一组稳定的数据,就是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而父母最重视的就是孩子的学业成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约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的睡眠时长未达标。这些数据说明,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顽固存在,家庭教育偏重知识教育的倾向尚未改观,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生活教育才是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真正基础
孩子的学习态度与成绩自然重要,父母们重视孩子的学业也可以理解。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真正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庭教育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
2021年10月,苏州市组织开展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教育调查项目,将对50826名八年级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数据与同期实施的学业质量监测数据匹配关联,从而探索和剖析影响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旨在揭示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行为,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缓解盲目焦虑。
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调查发现,家庭早餐情况、学习空间和藏书量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如学生平均每周吃家人做的早餐的天数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每天都吃家长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13分(均分,下同),而每天都吃不到家人做的早餐的学生学业成绩为450分,两者相差63分;在安静的独立空间中学习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08分,而在有干扰的开放空间中学习的学业成绩为479分,两者相差31分;家庭藏书量超过200本的学生学业成绩为550分,比家庭藏书量仅为0~25本的学生学业成绩高109分。此外还发现,家长的教养方式、陪伴程度和榜样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品质有显著影响。父母共育、情感陪伴程度较高的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品质更好。家长的教育心态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和主观幸福有显著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对家长的教育责任感、效能感、焦虑程度和满意度有显著影响,等等。
苏州的调查揭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家庭教育也是有规律的,只有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才是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并且能够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最为有利的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2022年1月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了符合未成年人成长规律的家庭教育内容、原则与方法。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为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言简意赅的一句话要求抓住了家庭生活教育最为本质的内容,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庭建设,具有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是家庭建设的核心内容。
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是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大主题。长期以来,似乎多上课外班、获得高分数、考进名校被许多父母视为首要任务,家庭教育被卷入知识化误区。之所以说是误区,因为家校共育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为学校,而是应该让家庭更有魅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正道,例如重申了家庭教育的五大核心内容,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这是对家庭生活教育的基本完整概括。
家庭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本的三大理由
家庭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我们都习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孩子的人生始于家庭,他们的一切发展都以家庭的影响为基础,其中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北师大调查发现,无论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约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这表明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孩子都将家庭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依赖和对温暖家庭的渴望。在调查中小学生最崇敬的榜样时,研究发现“父母”排在第一位。
值得父母们反思的是,自己的家是温暖的吗?北师大调查显示,约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算得上亲密关系?作为孩子最崇敬的榜样,父母给予了孩子什么样的家庭与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还是苦难而单调的?这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家庭生活教育之要义。
家庭生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虽然父母们普遍期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但引导方式往往与目标背道而驰。例如家长们的口头禅“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话可以一语道破家庭教育的症结所在。一个只知道学习不会生活、不关心他人的孩子,即使成为成绩优异的学霸,也难以真正成为拥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北大学霸吴谢宇残忍杀害母亲而被判处死刑,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因为道德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道德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和特征,如果缺乏生活实践,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立德树人需要遵循成长规律和德育规律。如德育专家鲁洁所说,“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道德既是生活的解释系统也是生活的目的系统。生活就是道德存在的依据,只有在生活中,道德才会得以展示。因此,“道德教育要培养‘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须在丰富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上下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之所以特别重要,因为这是教育现代化包括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极为丰富。一切皆为生活与教育,但家校社三种教育具有不同性质,或者说负有不同的使命。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之下,学校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现代教育,而绝不能把三种教育变成单一的教育。就人的成长而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
其实,我们只要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便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让自己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也积累了许多珍贵的直接经验,而这恰恰是道德乃至价值观形成的坚实基础。审视今天的家庭教育,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的误区,如孩子做家务劳动太少、社会实践缺乏、关心他人不足等,都是道德生成的障碍。甚至可以断言,一个在家庭里从来没有劳动岗位的孩子,要培养责任感很可能只是空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亟须认真贯彻落实。
家庭生活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源头活水。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人获得发展与幸福,而孩子健康成长是家庭幸福的核心指标。因此,家庭教育应该是幸福教育,或者说是创造幸福的教育。如何建设幸福家庭乃至创造幸福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了“五六九”的要求,即五大要求、六项内容、九种方法。这里给父母们提出十条更为具体有效的建议:一是夫妻关系好、二是亲子关系好、三是家里有“妈妈的味道”或“爸爸的味道”、四是家里有良好家风和文化氛围、五是孩子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六是孩子有梦想和内动力、七是孩子有几个好习惯、八是家人经常一起旅行、九是孝敬祖辈、十是睦邻友好。
为什么把“夫妻關系好”排在第一位?因为家庭的本质是以夫妻为轴心的家庭关系,夫妻相亲相爱是家庭幸福的先决条件,也是给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他们从母亲身上认识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亲身上认识什么是男人、丈夫和父亲,他们从父母身上认识什么是爱情与婚姻。所以即使家庭出现离异的情况,夫妻也需要相互理解和尊重,并尽可能采取有利于孩子的方式处理好关系。
为什么强调“亲子关系好”?因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家庭生活教育自然要引导孩子掌握家务劳动等生活技能,但生活教育并非只是劳作教育,更重要的是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与沟通合作,而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从现代意义上说,好的亲子关系要建立在尊重儿童的四大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这才是真正对儿童友好的亲子关系。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就是最令人难忘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教育,并将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