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体能,双向衔接助成长
2023-07-10刘姗姗高雅
刘姗姗 高雅
“双减”政策的推进,对于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东城区东四五条幼儿园秉持“坚持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的理念,在与小学合作制定家长问卷、协同研讨后,形成了“幼小衔接视角下,依托多种体育活动形式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共研专题。在调动幼儿运动兴趣的优势下,幼儿园更加关注幼儿运动能力的培养,聚焦体能发展,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全面准备。
教研引领,提升教师体育教学素养。首先,开展体验式教研,教师熟练掌握幼儿运动核心经验。教研活动能够帮助一线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素养,这直接促进学龄前儿童的体能发展。因此,在学习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水平的理论基础上,教研组织者应让教师亲身体验幼儿的体育游戏,实地分析不同体育游戏对幼儿核心经验发展的影响。在亲身体验中,教师渐渐把理论学习的动作要领和自身的运动能力进行比较,更好地把握指导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模拟练习,是教师内化动作要领的过程。慢慢地,我们发现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对幼儿动作要领的指导语言增加了,同时也更加注重个别指导。
其次,开展幼小联合教研,解决幼小衔接坡度难点。在追踪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幼儿体育课适应情况中,教师发现部分幼儿对跳绳存在畏难情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的幼儿应该能连续跳绳,而一年级的跳绳标准为一分钟17个及格。这样的坡度差异使幼儿在跳绳运动上遇到了困难。对此,幼儿园和小学通过联合教研,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跳绳运动。幼儿园教师观察幼儿在跳绳活动中的问题,把涉及的动作进行分解,设计相关游戏活动,并把跳绳动作变成热身操,增强趣味性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小学的哥哥姐姐则通过视频录制,向幼儿传授经验,培养幼儿勇于尝试、坚持不懈的品质。
傾听心声,让幼儿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人。第一,以趣味性、竞赛性的游戏形式,提升幼儿参与集体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在多种体育活动形式中,集体体育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运动技能的提升,但幼儿的运动兴趣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以“跳绳活动”为例,有基础的幼儿愿意多跳、多玩,不会跳的幼儿却容易放弃。如何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成了提高集体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发现机械化的练习容易使幼儿产生倦怠、畏难情绪等不良学习体验,而在教学环节设计适宜的体育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例如,将跳绳活动中的摇绳练习演化成游戏“绳子风车”“小泰山玩藤蔓”,幼儿在情景化的游戏推进下愿意尝试,提高了动作练习的质量。教师也可以围绕动作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游戏来支持幼儿学习。
大班幼儿喜欢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适宜的竞赛性游戏可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运动欲望。例如“投掷”教学活动引用了“愤怒的小鸟”游戏形式,小组间通过设计堡垒、互相投掷、计数幸存小猪数量的玩法,使幼儿主动思考如何投掷更准确,幼儿的投掷技能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以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形式,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分散游戏”相较于集体体育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幼儿会根据自身的运动经验、爱好等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在开展分散游戏时,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的自主空间和经验水平,让幼儿自主选择器械材料、规划运动范围、和同伴共同商讨规则。
“体能循环”是以相关设施和运动器械为媒介,让幼儿在不同区域循环往复练习的一项活动。教师应遵循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设计小、中、大班幼儿体能循环图。以钻这一动作为例,中班幼儿的动作水平是侧身钻,教师可以提示幼儿变换不同的动作来完成任务。
家、园、校高频互动,形成幼儿运动发展合力。通过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小学教师开展相关讲座等,使家长全方位了解幼儿体能发展的重要性。教师通过家园合作,录制亲子运动小视频等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运动习惯。
幼小衔接是双向的工作,幼儿园会以幼儿体能发展为着力点,继续加强与小学的交流,将双向衔接、科学衔接的理念融入幼儿园各项工作,为幼儿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