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生“讨好”的家庭有一种病

2023-07-10谢天

教育家 2023年25期
关键词:过度人格孩子

谢天

在课堂上,一个讨好型的小学生可能会竭尽全力去完成所有的作业,甚至那些并不需要他完成的额外作业。他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对学习感兴趣,而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赞扬和认可。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会尽量去满足同学们对他的期待,选择其他同学喜欢的游戏,而不是他自己喜欢的游戏,甚至会把自己最喜欢的零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只是为了得到同学们的喜欢。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一种错觉:这挺好啊!爱学习,也不贪玩,听话,人缘也好!在外人看来,不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嘛!

但是,以压抑自己的需要为代价满足别人是错误的。满足自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就好像植物需要土壤、阳光和雨露一样。如果一直压抑自己的需求,难免有爆发的那一天。讨好型孩子有一天长大了,或许会变成大家眼中的“老实人”。可这种讨好型的“老实人”一旦受够了,就会找准机会,把那些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报复性地释放出来。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孩子压抑或者忽视自己的需要,从而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缺少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获得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意味着,即使当孩子犯错误或失败时,他们仍然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和被尊重的。然而,如果在家庭环境中,孩子只有在满足某些条件或达到某些期望时才会得到爱,他们就会隐隐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来自于此,而不是自己本身,就会把自己的价值与某些条件的满足或目标的达成联系起来。于是,他们选择了先委屈自己,满足别人的需要。长此以往,自己需要什么,他们已经麻木地不知道了,最终造就了稳定的讨好别人、压抑自己的性格特点。

假设父母只有在孩子考试得到好成绩时才给予他们关注和赞扬,在他考得不好的时候一味地指责和批评他,就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只有学习成绩好,自己才是有价值的,才配得上父母给他的關爱和接纳。这样,就会导致他开始以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的需要,而牺牲自己的感受。当然,并不是说孩子考得不好,家长就不批评他。家长此时需要传递一个信息,做一个分析。这个信息是:你考得好不好,我们都爱你。这个分析是:成绩好不好并不重要,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内容你掌握了,哪些内容你还不会,把不会的学会,才是学习的真谛。

对孩子过度保护或过度依赖。对孩子过度保护指的是,以“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失败,免遭挫折或困难为由,过度控制孩子,剥夺他们探索和独立的机会,甚至越俎代庖,替他们做决定。孩子因为没有机会去探索世界,所以缺少了通过从外界获得反馈来理解自己的机会。此时,他们就逐渐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期待来确定自己的需要。这就和从出生就被关在动物园里的老虎一样,等它成年了,被放在野外时已经失去了正常的捕食技能。

假如父母不单单替孩子选择课外活动、兴趣班,甚至吃什么饭、穿什么衣都要管,那样孩子怎么有机会知道自己喜欢足球、篮球、绘画还是书法呢?他会慢慢觉得似乎父母说的都是对的,父母的需要就是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父母形成过度依赖,看起来很“乖”。但问题是,一旦他上了大学,到了必须独立的年龄,就不得不面临再找个父母的需要——他得让别人告诉他,自己想要什么。这个“别人”可能是自己的伴侣,也可能是自己工作后的上级。那么,他们会不会很容易成为在恋爱或职场中被PUA的人呢?

与过度保护恰恰相反的一种情况是:过度依赖。过度依赖指的是父母将过多的责任或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会让孩子承担超出其年龄或能力范围的家务劳动,或让他们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在单亲家庭或丧偶式婚姻中,孩子常常替代那个在家庭中缺位的配偶,来提供超越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情感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得不压抑自己作为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比如撒娇、贪玩,变得像个“小大人儿”,自己的正常心理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

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大部分是通过观察、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得来的。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讨好型的行为,比如经常牺牲自己的需求来取悦他人,又或者在面对压力和冲突时没有勇气反抗,那么孩子可能就会觉得这样做是对的,自己也要这样做。

比如,一个母亲在家庭中总是牺牲自己,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照顾孩子和满足配偶的需求,甚至将自己的工作、事业全都放弃。又比如,一个父亲在工作中总是过度讨好他的上司和同事,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和身心健康。那么孩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来女性就是要牺牲自己,满足丈夫和孩子的需要;原来男性就是要养家糊口,满足工作和事业对自己的要求。他可能会认为,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接纳,自己必须不断地让步,满足别人的需要,即使这意味着忽视自己的需要。

长此以往,这可能导致他在成人后的人际关系中,一方面过度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另一方面,一旦他掌握了权柄,就会觉得别人也要为了满足他而委曲求全。在职场中,这种人很容易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尖酸刻薄,不仅自己不幸福,还会殃及身边的人。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说,作为一个母亲不要照顾家庭,一个父亲不该追求自己的事业。我的意思是,父母需要认识到他们的言行和言行背后传递出的价值观念,是会影响孩子的。父母首先需要展示出一个更加平衡和健康的行为模式,即如何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照顾到自己的需求。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学会健康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避免形成讨好型人格。

如果母亲总是把“我是为了你才没办法×××的……”这类话挂在嘴边,无法在忙碌的家务劳动中,找到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阅读、健身,或者与朋友聚会、逛街,就是一个并不积极的模仿样本。因为她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信息:照顾自己的需要并不重要,可以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忽略自己。同样,如果父亲在面对工作压力时,难以表达自己的困扰,从不寻求协助,而是默默承受并试图自己解决所有问题,这也会教给孩子:表达需求并寻求帮助是不必要的,自己要尽可能承担所有的压力。

我们应该教给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权利,不必为了取悦他人就牺牲自己的需求。所以,当父母担心孩子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时,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讨好型人格,满足自己的正常需要,孩子自然也会受到正向的影响。

说明:《教育家》杂志总第377期第66页《以评促教,提升保教质量》一文作者系彭文珊、柳晓晓。

猜你喜欢

过度人格孩子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