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音乐想象的翅膀
2023-07-10覃冬晓
覃冬晓
用音乐节奏感知音乐的律动,是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幼儿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或者音乐节奏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情况,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营造游戏氛围,开阔幼儿的音乐眼界,以此提升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音乐是抽象的,音乐欣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欣赏者丰富的想象力影响着其从音乐中获取快乐的程度。为了把音乐欣赏的主动权交还幼儿,引导幼儿培养音乐想象力,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向南瑞峰幼儿园反思以往的教学观念及行为,从创编与音乐相匹配的故事、尊重幼儿独特感受、拓展教学内容三方面分享了相关经验。
创编匹配故事,引导合理想象
幼儿喜欢听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是幻想与现实巧妙的结合。创编与音乐相匹配的故事是教师设计、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步骤,也是引导幼儿进行合理音乐想象、更好理解音乐的关键前提。
聆听音乐,创编与音乐形象相符的故事。拿到一首音乐,教师应该认真聆听,体会音色、节奏、力度等要素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站在幼儿的角度进行联想,创编的故事应与音乐形象相符。比如《单簧管波尔卡》A段有轻巧的颤音,且旋律流畅灵动、轻松活泼,有的教师创编了小风车转动的故事情节,有的教师创编了绕线团的情节,这些都符合音乐形象,适宜引导幼儿想象。但也有教师创编了小猪打滚及狗熊顶皮球的故事,可是小猪和狗熊往往给人憨憨的印象,与音乐形象不符,不宜采纳。
分析音乐,创编与音乐结构一致的故事。教师应对音乐的曲式结构等进行分析,创编与音乐结构一致的故事。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容易接受AB、ABA、ABC等简单结构的音乐作品,乐句的长短应适中、有规律。相同的乐句配以相同的情景动作,不同的音乐采用不同的故事情节,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比如,古筝曲《高山流水》,教师剪辑了三部分组成ABC结构,即前面低沉浑厚的八度音部分、最优美的主旋律小部分、后面流畅的刮奏部分,分别赋予“高山”“高山与流水对话”“流水”三个故事情节,在不破坏乐曲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故事拉近了音乐与幼儿的距离,有助于幼儿展开想象。
解读音乐,创编与音乐情绪吻合的故事。教师应仔细查阅相关资料,深层次了解所选音乐的创作背景、作者动机等,以避免不符合音乐情绪的故事误导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梁祝》主题曲描述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但不少教师平时配以引导欣赏的故事情景是温馨快乐的“蝴蝶找花”,以致有的孩子长大后听到《梁祝》依然说是“蝴蝶找花”。这不仅影响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还让孩子陷入了音乐与单一故事的联结。教师除了需要创编与音乐情绪吻合的故事引导欣赏之外,还应在幼儿熟悉音乐之后,鼓励他们大胆想象,赋予音乐更多合理的故事情节。
尊重独特感受,激发欣赏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这给音乐欣赏教学指明了方向。同一首音乐,在每个人脑海中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过多主导将束缚幼儿对音乐的想象。要想把主动权还给幼儿,关键在于尊重幼儿独特的感受,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
尊重幼儿独特感受,引导发散联想。在日常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机弹奏或播放风格明朗的音乐片段,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比如,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有的幼儿想到在开满鲜花的公园里漫步,有的幼儿想到白云在天上飘,有的幼儿则想到在安静地看书……只要与音乐情绪相符,就应给予鼓励,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
在集体音乐欣赏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听音乐,进行最初的联想,继而通过观察多种情绪相同的生活图片来拓展联想空间。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孩子的梦”中,教师先不告知音乐名称,在分享了最初的联想之后,提供了两种不同情绪的多幅生活图片来引导幼儿感受AB两种不同的音乐情绪;用平静的海面、甜美的睡眠等表示宁静美好,用波涛汹涌的海面、狂风暴雨等表示惊恐不安。幼儿在听音乐匹配相应图片及分享匹配原因的过程中,了解了音乐联想的多样性,提高了想象力。
尊重幼儿独特感受,引导多元表现。在音乐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根据音乐活动需要及幼儿的不同个性、兴趣提供丰富的材料,除了录音机、麦克风、乐器等常用材料,还应包括废旧物品等不同的生活材料,纸张、水彩笔等绘画材料及其他辅助道具等。幼儿可根据喜好及对音乐的理解选择可唱、可跳、可画、可敲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表现,让他们在符合音乐情绪的表现中自由体验欣赏的乐趣。
在集体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音图结合、音画结合、音舞结合等形式引导幼儿表现音乐。比如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古乐悠悠”中,教师通过创编图谱引导幼儿表现乐曲的结构,通过绘画荷花引导幼儿表现音乐的意境,通过富于古韵的舞蹈动作引导幼儿表现音乐的韵味,最后让幼儿选择喜欢的道具及形式。在悠扬的古琴音乐中,幼儿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有的像模像样地画国画,有的模仿古人吟诗,还有的在看书品茶……通过多元的表现,幼儿较好地理解了音乐的意境。
通过上述活动,幼儿知道欣赏音乐可以有和别人不同的想象,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在此过程中,幼儿的发散思维得到较好培养,兴趣随之提升,为其音乐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拓展教学内容,丰富音乐表象
音乐表象的积累有助于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3-6岁儿童學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领域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这启发了我们在音乐欣赏方面拓展教学内容,以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丰富幼儿的音乐表象。
加强民族音乐欣赏。目前不少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器乐曲为主,对声乐曲、戏乐曲较少涉及,而器乐曲又以欣赏国外名曲为多。然而,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歌民谣,也是各具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我们充分挖掘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大量的民族音乐。比如,在“摇篮曲”欣赏中,有的教师选用东北的《摇篮曲》,有的教师选择闽南语的《摇婴仔歌》。再如,请不同的家长和教师给幼儿表演地方戏、唱民歌,把当地的生活特色引进课堂。
关注音乐作品体裁及形式。在挖掘以往音乐作品结构、节奏、旋律等元素引导欣赏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围绕音乐作品的体裁及形式引导欣赏,以此丰富幼儿对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及其要素的积累。比如,我们尝试了对同一作品进行声乐曲及器乐曲的欣赏、对不同演唱形式及演奏形式的欣赏等,这样的活动对丰富幼儿的音乐表象有着积极意义。
尝试增加每次欣赏的作品数量。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往往是围绕一首音乐进行欣赏,随着教学内容的拓展及目标定位的变化,我们在每次活动欣赏的作品数量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即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个活动中选择几首音乐引导欣赏。比如在小班《摇篮曲》欣赏活动中,我们选择了两首不同地域的摇篮曲,并在两首歌曲之间,穿插了骑马的音乐与旅行的情景,试图通过“旅游—睡觉—旅游—睡觉”的游戏线索,引导幼儿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摇篮曲》。
几首音乐整合在一场活动中,对每一首音乐的挖掘虽然不够深,但由于所选音乐体裁及风格相同,幼儿可在短时间内在脑海里建立多个相同的音乐表象,使其对音乐体裁特点的捕捉更为敏感。
缤纷多彩的音乐欣赏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帮助幼儿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表象,提高了幼儿的音乐想象力。愿幼儿能展开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王国里愉快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