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学 共成长
2023-07-10张珊珊
张珊珊
近年来,研学旅行成了教育的热门话题。基于地域特色,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县级机关幼儿园采用家园联合、社区协同等模式,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亲近自然、参与体验为目的,充分挖掘1.5公里内可供实施的研学资源,开发研学课程,满足幼儿的多种探索需求。
以微见远,统筹“微研学”资源与课程融合。其一,微资源:梳理1.5公里资源为视角的路径。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园以儿童立场出发,打破教育环境的边界,深入推进课程的实施,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自然中感知、在体验中发现、在实践中成长。通过这些资源的有效补充,最终形成“1.5公里研学资源库”。
其二,微模式:“最多跑一次”的小组化实施模式。为保证研学活动的受益面,在实践中通过小组化参与、问题收集、视频、照片记录的形式,将研学现场真实呈现。研学活动后,由未参与的幼儿进行提问,参与幼儿和教师进行一对一解答,有效提高研学效率。以班本课程“小区的水”为例,幼儿对“小区为什么会停水”产生了疑惑,于是在专业助教的带领下,参观了自来水厂,分组解决了研学前准备的问题。
其三,微项目:课程视野下的活动开发。在策划研学活动时,我们根据幼儿的需要与生活经验,围绕幼儿周围的世界展开,使幼儿的原有经验得到运用、知识得到升华。“微研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课程需要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有效融合研学资源与省编课程。相关内容是整合的关键,同时和课程的融合还可以体现“搭建桥梁”的优势。
钻坚研微,体现“微研学”活动与班本课程共存。在策划研学活动时,我们根据研学地点筛选出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研学资源,结合幼儿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与筛选。根据研学资源的分布和班本课程开展的需要,我们把研学活动分为社会实践、参观考察、休闲娱乐三类。
社会实践即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幼儿提供不同的角色体验,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锻炼幼儿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大班班本课程“留花行动”为例,幼儿听着叔叔的讲解,认识了不同种类的花,丰富了认知。
参观考察即通过参观考察科普类、艺术文化类以及名胜古迹等场所,满足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理解力、溝通力。以中班班本课程“家乡的桥”为例,教师带领幼儿对东谷湖的桥进行了三次研学,从第一次的初步调查以及记录分享,到第二次邀请专业人员为幼儿现场讲解桥的结构,再到第三次在家长的带领下,带着实际问题再次观察,层层深入,研学目的逐渐明确。幼儿在多次研学中了解了不同桥的构造与作用,对浮力也有了一定认知。
休闲娱乐是以娱乐为目的的体验活动,适合低年龄段幼儿开展。游玩的同时,幼儿能通过观察发现身边的事物,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为班本课程提供经验基础。比如,在小班班本课程“解‘蜜桂花”中,幼儿发现桂花有橘黄、柠檬黄等不同颜色,和家长一起进行记录与分享。其间,家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指导,促进班本课程的有序开展。
“学而时习之”,与园本课程实现共赢。“微研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深度挖掘班本课程的价值,建立高效的园本课程,而活动记录、反思评价和保障机制的有效落实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其一,“微研学”方案提前设。每次研学活动前,教师选择有效的研学资源,并根据研学地点、内容确定参与人数,控制活动时间、关注安全问题并预设活动流程。
其二,“微研学”评价及时思。为了让“微研学”活动能持续促进幼儿发展,我们有效利用“1.5公里研学资源库”,形成特色课程,并确立了“微研学”活动评价的基本方法。一是“微研学”活动方案评价。幼儿园成立“微研学”行动组,通过审议,对各教研组的研学任务进行审批评估。就研学目标、研学活动的合理性、研学组织的科学性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不断调整、完善。二是“微研学”活动实施评价。我们记录幼儿在“微研学”活动中的表现、思考等内容,直观呈现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状态、合作交往等社会认知和发展方面内容,及时改进教育措施,提供适宜的指导。
“微研学”需要教师、家长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实施课程,同时通过互动拓宽课程渠道,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形成家园共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