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文科生”劳佳迪:用诗心描绘星星
2023-07-10陈璠
陈璠
收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的回信,是劳佳迪意料之外的惊喜。回信中“最感动的是,你对科学深切的爱”这句评价更是令劳佳迪激动不已,“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在完成享誉全球的《万物简史》后也曾被科学界这样评价,我太荣幸了”。这本如《万物简史》般用文学形式解释硬核科学知识的书便是《给孩子的另类科普——一万亿个外婆》,作者劳佳迪尝试将星际旅行、分子机器、永生、量子计算等科学变成了一颗颗闪亮的“星星”,为孩子照亮了更大的世界。
与比尔·布莱森相似的是,劳佳迪打破了大众对于科普作家“应该从事研究工作”的刻板印象,她是文艺清新的文科生,她是深入现场的记者,她是在西藏为孩子讲星际故事的大姐姐,她是用纯净之心、诗意之眼看世界的作家……丰富的经历让她的科普作品向着更浪漫、独特的叙事维度探索,创作了文学与科学交融的读本。
用感性的美启发理性的思考
童年时期的劳佳迪,已经拥有了敏锐的文学感知力。从城市回到乡村的日子里,她时而追着萤火虫奔跑,觉得“萤火虫屁股后边跟着星星”,时而抬起小脑袋观察夜空,发出“月亮会生锈”的感叹……大量的观察与想象,让一颗探索世界的小种子悄悄在心里生根发芽。
“既有诗性的直觉,又有对物理世界的追问,但遗憾的是,小时候没有被同时回应过。”直到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文科基地班后,劳佳迪才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满足。“基地班”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不仅注重文学教育,也着眼于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研究。这使她的“理性”肌肉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在毕业论文中,她选择用数据方式分析海明威小说,用理性科学研究方法触碰感性的文学世界。
毕业后的劳佳迪解锁了记者身份,从2008年开始,她曾深入可可西里腹地调查冰川融化现象、藏羚羊种群恢复情况,也曾赶赴地震前线,报道灾民,还曾深入科技和金融市场……十几年的记者生涯为劳佳迪打开了与真实世界交往的“任意门”,她进入截然不同的故事,看到了世界的多面性。在这个过程中,劳佳迪意识到合理分配感性和理性的重要性,比如在沉重的地震现场,理性思维占据了上风,摒除情绪的干扰,最终完成了报道任务。“人需要感性的悲悯,也需要理性的心态和方法。”劳佳迪认为,感性与理性同步发展,能够帮助人们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文科和理科是平行的路,孩子需要择一行之。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造成了人们心中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缝隙”不断变大。比如很多理科生常羡慕文科生的文笔,而文科生觉得科学高高在上,无法触及。
劳佳迪认为,缩小“缝隙”的关键在于看到科学与人文一致的动机与愿景。“人类对世界存在原始的渴望,所有探索都指向终极问题——这个世界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她解释说,科学与人文只是用不同的语言向人们分享认识世界的过程,前者是一个公式、一组数字,后者是一串音符、几行诗,二者原本就是统一的。
可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会对科学抱有“离我很遥远”“与我没有什么关系”的心态。这推动劳佳迪不断思考:科学是否可以无障碍地传播?是否可以用感性的美启发理性的思考?顺着这样的思路,怀揣着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劳佳迪结合写作优势完成了《给孩子的另类科普——一万亿个外婆》一书。尽管这本书涵盖了上百个知识点,但传播知识并不是劳佳迪创作的主要目标,“科学应为孩子回答终极问题提供力量,我希望孩子甚至是大人在和世界的‘摩擦中生长出一种温柔而又理性的认知,并用这种观念铺染生命底色”。
用好奇心“照亮”更大的世界
“距离星星最近的孩子,是怎样看待星空的呢?”出于这样的好奇,在2021年6月,劳佳迪做出了一个大胆而浪漫的决定,她要去西藏给孩子讲宇宙和星星的故事。没有组织、没有经费,也没有犹疑,劳佳迪由新疆入藏,一个人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国境线行走了近60天,与1000多个当地孩子分享了星空幻想课。
此前,劳佳迪曾十几次入藏,而这一次,是她印象较深的一次。出发之前,劳佳迪也因为“偏见”而产生担忧:当地孩子科普资源相对稀缺,会不会听不懂讲解?很快,现实便颠覆了她的想法。
梅里雪山脚下,劳佳迪辗转来到一个只有4户人家的秘境,结识了一位可爱的小姑娘。白天一起去放羊,用小石頭在大石头上画画,晚上就借宿在小姑娘家,望着漫天繁星,与之分享宇宙的秘密。
不久,劳佳迪收到了一幅充满想象力的作品,整个画面被一条河分割成两半,河上有一座桥,桥的一端是日常生活:爸爸牵着马,哥哥打酥油。而目光飞跃到桥的另一端,爸爸的马长出了翅膀,哥哥戴上头盔,像宇航员一样太空漫游,妈妈和自己也发生了变形。这令劳佳迪惊叹:“这与‘爱因斯坦-罗森桥概念异曲同工,这座桥就像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通过细管,就进入了另一个时空。”
在这个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公路的地方,小姑娘的想象来自一种未被打磨过的直觉,这种直觉又源于一种原始冲动。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于是劳佳迪更加坚定:好奇心是火种,能够照亮更大的世界。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要注意的是不要扑灭它。”劳佳迪回忆道,她曾经接触过上千个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拿起笔来不能画画,而成人情况却大为不同,比如“星际旅行”的主题,孩子的画五花八门,很多成人却“一片空白”。很多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失了想象力,而劳佳迪尤其幸运,她心中童年的伊甸园一直存在着。“《给孩子的另类科普—— 一万亿个外婆》中的主人公星星其实是童年时期‘我的外化,而长大后的‘我化身为书中的‘钢笔小姐,通过与星星的对话,一路带她寻找心中的答案。”长期葆有好奇心不仅使劳佳迪解决了始于童年时期的各种科学之问,还帮助她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
好奇心是一株神圣而又脆弱的幼苗,需要家长用心呵护。劳佳迪建议,家长一方面要打破成长方面的固有认知,鼓励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不要动用权威压制,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奇心为我们提供无限认识世界的机会,问得越多,得到的答案就越多,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把握好这些机会,去触摸世界之美。”
让风雨和阳光融入孩子成长
劳佳迪在书的扉页写道:“此书纪念我的外婆余慧卿,很幸福陪你走完尘世的旅行。让我们好好说再见,再见,在群星的庭院。”
“我跟外婆的感情很深,这本书也描写了一场寻找外婆之旅。”“具有现代思维”是劳佳迪对外婆的形容。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外婆没有将自己束缚于家庭,年轻时独立工作,年老时依然抱着收音机听国际频道。“93岁的外婆会和我讨论国际形势,她对生活的热情深深地感染著我。”
受到外婆影响的当然不止劳佳迪,还有劳佳迪的妈妈。劳佳迪认为,正是父母的“放手”造就了今天的自己。高中毕业后,劳佳迪提出独自去青海湖,她心里其实是忐忑的:爸爸妈妈会不会觉得很危险?会不会把我关在家里?想象中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劳佳迪的父母只问了她一个问题:你的计划是什么?做计划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项目,设置预算、思考路线都需要投入精力。为此,那一年的暑假,劳佳迪找了两份兼职,努力赚取路费,为了节约开支,她克服“社恐”,与当地酒店沟通,顺利住进员工宿舍……谈起多年旅行的感受,劳佳迪非常感慨,她表示,现在几乎不会有突发状况或者挫折能够影响到她的情绪,这都得益于旅行中的锻炼。
“教育应该是双向的,父母也需要成长。”在劳佳迪看来,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视野都很开阔,家长不应该用自己固有的经验去限制孩子的行动,而应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比如,当孩子要旅行时,父母可以将这件事情看作一个“项目”,在和孩子一起制作项目书的过程中,引导孩子思考、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看重家庭的劳佳迪曾在外婆去世时坠入人生的至暗时刻,在昼夜陪伴外婆的时光中,劳佳迪对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其实很多时候,是家长恐惧死亡,所以回避谈到死亡,或者以哄骗的方式敷衍孩子,这并不利于孩子对生命与死亡产生科学的认识。”
劳佳迪建议引导9岁以上的孩子从DNA的角度理解死亡。家长可以拿出婴儿时的照片与孩子交流:“你知道你为什么会长大吗?因为你身体里的细胞在分裂,不断有新细胞为你服务。那么,为什么分裂出来的细胞功能都一样呢?这是因为细胞里有一种物质叫DNA,它会不断复制自己。可它的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复制得越多,犯的错误也越多,就像抄书,越厚的书就越可能抄错,当错误积累到一定数量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人就会死去。不过我们依然要为细胞鼓掌,为了让我们快乐生活,它那么努力,快去感谢自己的细胞吧!”
用科学的方式解释死亡,既会使孩子意识到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无须惧怕,又会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更加爱惜自己。“我希望家长抓住生命教育的机会,让孩子从自己的内心生长出力量。”
在了解了宇宙、时间、生命的奥秘之后,劳佳迪追问世界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她又将目光落到气候变化议题上,将探索世界的力量注入笔端,继续自己的科学写作之旅。“这个世界太迷人了。”劳佳迪的眼神里流露出对未知的向往。与好奇心同行的她,就像一个发光的小精灵,不知疲惫地从不同科学领域收集“星星”,再一颗一颗将之嵌入文学天空,让世界的精彩呈现在更多人眼前。
星空小秘密
◎火星的一天有24小时39分35秒长。
由于火星围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比地球要慢,因此火星上的1年有687天。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还多。
太阳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09倍,填满太阳大约要用到130万个地球。
◎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约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