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科基地建设,优化语文学科发展
2023-07-10郑作平
郑作平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学为中心,尊重差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构建“基于大单元的动感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实施以来,新课程建设与新高考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给我们的教学与教研工作带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汇集各方优质教学资源,引领教师尽快适应新形势,探索建设县域高中语文学科基地已成为当前的新尝试。
结合县域特点,为落实国家规定的具有高中语文学科特色、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设学校“三级立体教研模式”,营造浓厚的学科教研氛围,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加强学科基地课程群的建设
结合山东特别是济宁、微山的地域特色,依托齐鲁文化、儒家文化、微山湖文化、运河文化,学校开发适合地域需求的地方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第一阶段,根据基地建设及常规教学的需要,对语文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内容进行细化。委托高一学科组组建“兰亭书社”,制定书法教学指导方案,并落地实施;委托高二学科组开发“微山文化”系列课程,并分步实施;借助语文社团尝试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等校本课程;申报省、市、县级相关课题,配合并跟进课程建设。
第二阶段,继续完善“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学形式及内容,并结集成册。高一年级依托《微山一中阅读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高二年级依托《微山文化读本》,开设地方性传统文化课程。语文社团继续研发综合实践课程,并组织相应的展示、交流、体验活动。对课程建设的课题开展较为深入的研究。
第三阶段,梳理并完善各类课程,完成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探索。对各类课程建设的模式、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全面总结。系统总结学科基地课程建设的经验,通过市专家组鉴定后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探索學科基地教学的新模式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学为中心,尊重差异,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构建“基于大单元的动感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做实三个保障。学案辅助教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从大单元整体学案的建构着手,通过集体研讨、个人备课、骨干审核的方式编制适合学生实际的学案;小组合作学习,依据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设置同组异质或异组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加强学生团结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关注整体发展,改进小组评价方式;一个范式助推,在通用范式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型,衍生出富有个性与创新的课型范式。
把好六个流程。前置导入,教师设计好预习的环节,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并做好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交流展示,老师对预习学案进行讲解,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精讲拓思,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后,老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关键问题、易错问题进行精讲和拓展。质疑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案中的问题质疑探究,质疑探究是深挖教材、生成目标的关键,要总结规律,运用科学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延伸。评测反馈,有针对性地做当堂评测、变式训练或跟踪训练。把反馈权利放手交给学生,使其成为评价的主体。总结延伸,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生成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
集于一个核心。一切以“动感有效”为核心。“动”,即学生的“主动”“能动”,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主动”是学生自己做主、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能动”是动感课堂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学习水平能否迅速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生生、师生之间在知识、学法、评价交流等方面进行多维共动、碰撞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感”,即“感知”“感悟”。“感知”是对课堂中知识的学习,学科素养的认知、感觉和接受。“感悟”是对所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基础上的感悟、内化,进而使知识体系化。“有效”是针对课堂现状,紧紧围绕课程大单元,让学生更为务实地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收益。收益越多,体验越深。
探索学科基地教研的新模式
认真贯彻落实“突出集体教研,提高常规教研活动的实效性”这一要求,努力营造“以学兴教,以教辅研,以研促教,以教提效”的浓厚教研氛围。使教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力求做到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有教研主题、人人共享教研成果。
教研内容。“明日课·今日研”,主研人负责组织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课程标准和研究教材教法,把握教材内容中大概念、大单元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体系、逻辑关系;学习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学重点难点突破、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共同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态度、学习需求以及层次差异。预测学生学习障碍和应对策略,围绕如何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释疑、拓思、达标”的教与学,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精心制作学生的导学案、练习案。集体研讨后,每个教师结合所教班级实际情况进行“三次备课”。
“一周课·前置研”,本周主研人负责组织政治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学习。上周主研人对上周的研讨课设计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的“亮点”、值得借鉴的内容以及有待商榷的方面。本周主研人组织共同研究本周教学中师生出现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式和补偿性练习。本周主研人组织安排布置下一周教学计划及学案、课件、练习的制作分工,综合总结本周教研活动。
“大课题·分月研”,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科前沿信息、学科教学走向等理论学习。总结上一学月各年级学科组工作亮点和不足;展示以高考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成果;拓展组织其他主体鲜明的特色科研活动和多种联动式的教研活动;会商通报下一学月各年级学科教学计划。
教研要求。在“明日课·今日研”活动中,要求教研组制订每日研讨计划,并在教研组内显著位置张贴一周微教研的安排表。中心发言人严格落实“三案”制作要求,即教案、学案、展示案三位一体。提前发放教研材料,分享到信息群,参研教师人手一份。
在“一周课·前置研”活动中,形成“上周总结、分配任务、先周备课、集体研讨、制作‘三案、个人调整、因材施教、教后反思”的常规教研模式。加强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深入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研究。学科中心主任要对各年级各学科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提前汇总,切实解决本学科教师最关注的前沿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并在教研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发挥学科基地示范带动作用
带动校内其他学科的建设。通过语文学科基地申报、规划、建设等,及时向学校其他学科传达各级相关文件政策的要求。总结基地建设的初步经验,把学校学科建设的工作推向新高度,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召开学科基地经验交流会。适时在县域内召开语文学科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介绍基地建设情况,组织与会教师观摩语文学科基地的示范课,共同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力争在县域内产生一定的辐射力,助力兄弟学校的特色课程建设、学科基地培育等工作步入新阶段。
开展校际交流及帮扶活动。与兄弟学校结成对子,通过课堂展示、教科研成果展示、集体大教研等形式,发挥学科基地骨干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达到学科基地的示范辐射效果。
落实好“走出去请进来”。如邀请写作指导专家、阅读指导专家、教学研究专家、课改研究专家等来校做学术报告,进一步提高学科基地教师运用新教材的水平,内化新课程的理念,提升应对新高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