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清钢琴作品《第十九奏鸣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解
2023-07-10刘峻名
刘峻名
摘要:本文以作曲家葛清的钢琴作品《第十九奏鸣曲》为例,对此曲进行了音乐与演奏上的分析。作为一首以李清照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为主题的作品,此曲在创作上并没有运用现成的音乐素材,而完全是作曲家原创思维的呈现。在此曲的演奏上,应着重对词作进行解读,通过一定的触键技术表现出相应的音色,以及要处理好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葛清 钢琴作品 《第十九奏鸣曲》 音乐分析 演奏诠解
奏鸣曲是钢琴音乐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中,为这一体裁的定型和完善提供了范式。[1]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中,奏鸣曲备受作曲家们的重视,特别是通过多乐章结构的布局、抒情戏剧化的呈现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作曲家们的创作思想。我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基于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奏鸣曲的范式,在音乐题材和内容上贴近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明显地体现出了“以中为体、中西结合”的艺术个性。葛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由其创作的20首钢琴奏鸣曲集中地体现出了我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成就,尤其是在音乐体裁与题材的结合上凸显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审美追求。[2]
一、《第十九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此曲创作于2016年,为作曲家从宋代词人李清照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获得灵感而完成的作品。关于此曲的创作背景,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首先,从作曲家个人的艺术经历看,作为一名闽南籍的作曲家,葛清自幼对闽南音乐文化十分钟爱,特别是在剧团工作期间,长期接触了大量的高甲戏、闽剧作品,正是由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促使葛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在创作《第十九首奏鸣曲》之前,他的很多声乐作品以及钢琴作品无论在风格上还是在反映的题材内容上,都深深地印刻着传统文化的标记。钢琴虽然是一件舶来乐器,但是它却有着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并且通过各种演奏技巧的综合运用也能够达到韵味性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韵味性表现的需求,因此在他的钢琴音乐中,将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诸多元素融入进去,体现出了通过钢琴音乐来达到传承和创新的要求。
其次,古诗词作品为该曲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古诗词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学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同时也具有高度的音乐性,反映出了“诗乐同源”这一中国传统诗乐的审美特质。[3]自上世纪初期我国步入专业音乐创作时期以来,古诗词成为了作曲家们用以激发创作灵感和进行创作的主要对象,因而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方面,同时在民族器乐和西方器乐等体裁的创作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就钢琴作品而言,代表作品如林华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选曲》、汪立三根据李贺诗创作的《秦王饮酒》、徐振民创作的《唐人诗意两首》等。从中可以看出,古诗词不仅为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创作传统,而葛清的《第十九首奏鸣曲》便是这一传统的体现。
再次,从此曲的音乐风格看,作曲家充分运用了现代作曲技术,给人以崭新的听觉享受。我国钢琴音乐在听觉审美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完全民族化的听觉审美,主要集中在很多的改编曲或者根据特定的民间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乐曲,对于听者而言,对这些作品大都十分熟悉。如储望华改编的《翻身的日子》、王建中改编的《百鸟朝凤》、张朝创作的《皮黄》等,这些作品的共性特点在于音乐素材完全具有民族化的特质。在《第十九首奏鸣曲》的创作上,作曲家注重从“种子动机”出发,采用了标题幻想性的创作手法,将种子动机逐渐地展开、对比,在音乐语言材料的运用上则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以民间音调进行创作的传统,即呈现出了运用现代创作技法进行古典化风格处理的手法,体现出了古典诗词意境与现代生活气息的对接。
二、《第十九奏鸣曲》的音乐分析
此曲在乐章布局上参考了古典奏鸣曲的形式,由三个乐章构成。从每个乐章的关系看,分别具有独立性的特征,但是在整体上又统一于同一个主题之下,即根据词作内容的铺陈对结构进行安排,在主题上突出了“愁”这个字,在每一个乐章的内部,均采用了标题化的注解方式。
第一乐章为多乐段结构,乐章的开篇就毫无掩饰、毫无悬念地进入了主题的呈示中,此主题被作曲家标注为“慵懒地”,在每分钟80拍的速度下进行,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较为明显,其灵感和表现的内容源自于词作的第一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从主题的织体结构看,运用了主调和声的形式,其中左手声部建立在由平八音型反复的进行中,在每一拍的音头位置为固定音高?G,在以此音作为核心音的前提下,在每一拍的弱音位上呈现出了音阶式级进旋律的上行与下行,整体上的旋律线条具有椭圆抛物线的特点,在创作技法上,左手声部的进行具有隐伏声部的特征,即以?G作为抛物线线条的“定点”和“焦点”,其它各音的集合构成了基本的旋律线条。采用隐伏声部的手法一方面不仅能够丰富音乐的织体,同时旋律的音阶式上行与下行的发展形成的音响效果与词作中的“红浪”构成了对应关系。在左手声部的衬托下,右手声部以单旋律的织体建立在由四分音型连接构成的均衡节奏中,主题素材较为简洁,着重突出以?G为中心的八度作为动机以及在前后音区上作动力性的发展,在两个声部的结合上营造出了一种忧愁苦闷、凄凉寂寞的意境。在接下来的进行中,音乐并没有进行对比式的发展,而是在前后乐段的衔接过程中将逐渐地增强“愁”的意味。作曲家分别对每一个乐段进行了情绪上的标注,如“心情杂乱的抚琴”“悲愤的”“孤独摸索的”,从这些情绪标题上可以看出,音乐注重从人物性格与形象的心理刻画上去抒发情感,每一个乐段犹如一首首咏叹调,渐进式地将主人公的心情由内而外的表现出来。
第二乐章采用了三部曲式的写法,为快-慢-快结构。乐曲的第一主题建立在每分钟92拍上,运用了具有动力性特点的二拍子,升f小调。音乐一开始即进入了富于紧张感的音响氛围中,主旋律建立在左手声部上,节奏动机由前八后十六音型、平十六音型构成,其中在音型的重音位置上做了符号的标记,在弱音的位置上进行了跳音的标记,着重表现了秋雨打在落叶上的场景。在右手声部上,采用了由两组二度音程构成的四音和弦,从和弦位置看,在前两拍上,放置在了音型的后半拍上,在第三拍上则是在强拍上,从中可以看出作曲家运用了板腔体戏曲中的“眼起板落”的节奏,运用此种节奏模式的目的主要是增强了音乐进行的律动感,而采用由二度音程构成的四音和弦的目的是凸顯出了音响的紧张性,这对于音响意境的构筑而言,起到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该乐章的第二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也是音乐发展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标题为“寻觅地”“冷清地”,在意境上采用了转借的修辞手法,引用了词人创作的另一首词作《声声慢》中的语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论是《凤凰台上忆吹箫》还是《声声慢》,都是词人借景抒情之作,都是以秋景作为表述的对象,以“愁”作为表达的主体。就音乐形态看,第一层次采用了主调和声织体,左手声部为具有模进下行特点的三连音重复进行,右手声部为抒情性的单音旋律。第二层次在音乐材料上运用了第一乐章呈示部主题的材料,整体上采用了三歌声部的复调织体,采用了对比模仿的手法将材料在不同音区、力度布局上展开,表现出了一种古木荒凉、鸟声悲切的寂空气氛。第三个层次的标题为“感伤但充满希冀的”。此部分音乐建立在主调的下属方向的D大调上,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进行陈述,采用对比复调的手法,在较为缓慢的进行中,左手和右手两个声部的旋律如同萦绕在主人公心中的两条矛盾情感线,心中既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但是又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乐曲的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完整再现,起到了回归和再现主题的作用。
第三乐章为具有变奏特点的曲式结构,由四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标题为“触景生情,思绪凌乱的”,此部分采用了5/2拍,但是在速度和节奏上有着较强的弹性化特点,在音乐材料上,灵感来自于词作中的“惟有楼前流水”一句,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抓住了“流水”这一意象,将流水缓缓行进的形象进行了模仿,从声部对位上看,运用了复节奏的技法,其中右手低声部和高声部采用了二分音符的节奏对位,在内声部上则采用了附点音型和四分音型的对位,整体上富于节奏的流动感,此种声部织体的运用既能够模仿了流水的状态,同时也预示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缠绵不断的思绪。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对比性,左手声部建立在八度双音的进行上,为分解和弦的形式,右手声部则是采用了八度旋律,此种多声织体的运用与乐段的标题“挣扎的”构成了内在关联,这一部分着重刻画主人公想要挣脱现实苦境的一种心态,虽然身处逆境之中,但是仍然拥有着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第三乐段为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在有着强力性律动特点的第二乐段之后,音乐再一次的回到了流水的状态之中,表现出虽然心存愿望,但仍然要面对现实,“身无彩凤双飞翼,解铃还须系铃人”,产生于自己心中的愁苦还是需要自己进行解决。第四乐段为第一乐段音乐材料的第二变奏,其中主题音乐材料在左手声部上出现,右手声部为三连音型与二分音型的连接。通过翻高八度重复之后进入到了尾声部分,此乐段的标题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在音乐情绪上与第二乐章进行了呼应,同时也是对整首乐曲情感基调的强调与再现。
三、《第十九奏鸣曲》的演奏诠解
演奏又称为二度创作,从演奏者的角度看,对乐曲进行诠释实际上是一个立体多元的“工程”。首先,二度创作要建立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特别是在作曲家和演奏者角色分离的情况下,演奏者应从作曲家的角度思量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要表达的主题情感,才能准确地传达出作品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演奏者作为作品艺术价值的实现者,应在不断磨砺演奏技术的基础上把握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当下很多演奏者而言,对技巧的注重大于对音乐表现的注重,或者说在演奏时更多的是炫技,而不是从音乐表现的角度出发合理、科学地运用演奏技巧。根据以上对演奏的理解,对此曲的诠解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关注:
一是对词作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想象构筑意境。一般而言,标题音乐作品与纯音乐作品相比,在音乐形象以及情感指向上更加容易把握,但是对于此曲来说,如果演奏者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则很难在演奏中达到音乐表现的要求。此曲在创作上依赖于李清照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所以在演奏此曲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尤其是要对此首词作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要把握词作的创作缘由。然后就是根据对词作的理解去分析作品,这就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音乐作品分析的能力。如果一开始拿到乐谱之后就急于弹奏,那就如同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弹奏出的音响就会缺乏形象和情感,就难以达到音乐表现的要求。
二是把握好触键的角度和力度,表现出相应的音色。在音乐形象以及情感基调进行确立之后,便是要从音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进行触键。通过钢琴演奏实践可知,在不同的音乐形象塑造和情感的表现上,需要运用不同的音色而实现,归根结底在于对触键角度和力度的理解。从此曲每一个乐章中的乐段特点看,作曲家基本上为每一个乐段增加了标题,所以在音色的处理上要符合标题的要求。以第二乐章第一乐段为例,此乐段的标题为“粗暴践踏、恐慌的”,音乐形态表现为右手为两对小二音程构成的四音和弦,左手为前八后十六音型与十六分音型构成的紧张的节奏。在演奏此主题时可采用臂力触键的方式,注重手指与琴键接触面要稳定,保持好手臂、手腕、手指三个力度支撑点的稳定性,弹奏的过程中肩部要有一定的紧张感,不能过于放松,这样能够使手臂的力量充分地发挥出来。
三是要处理好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在此曲的演奏上,音乐表现的特点在于通过形象体现情感。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要以技巧作为手段。如在第三乐章的开始处对“流水”形象的塑造,涉及的主要演奏技巧有装饰音、触键以及力度踏板等,而“流水”形象的刻画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主人公看到流水之后忧愁情绪的加剧,这与其他作品如古琴曲《流水》中的情感是不同的,因此,在把握好形象和情感的特点之后,才能够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音乐表现的目的。
结语
相对于作曲家葛清创作的其它钢琴奏鸣曲来说,《第十九奏鸣曲》在标题立意、创作技法以及演奏技巧的运用上都有着较大的突破。从此曲的音乐风格看,作曲家并没有采用现成的音乐素材进行编创,而是直接从词作中获得灵感进行创作,体现出了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原创性的特点。从此曲的演奏上看,作为演奏者,应当注重自身文化的修养,提高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相结合的意识性。关于此曲在实践上的启示,笔者认为在建构中国钢琴学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作曲家有着传承和创新的意识,同时也需要演奏者具有修养意识,由此才能够使中国钢琴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散放出熠熠光辉。
注释:
[1]曾宪林.葛清钢琴奏鸣曲创作特点简述[J].福建艺术,2017(01):34-36.
[2]马玉峰.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五声性旋律的和声处理技法[J].音乐研究,2022(02):71-79.
[3]张忠平.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与现代和声思维的拓展[J].中国音乐,2019(05):14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