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西壮族歌圩文化宣传研究

2023-07-10应鑫晨班蓓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

应鑫晨 班蓓

【摘 要】民俗文化宣传是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地区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很大的完善和提高的空间。文化宣传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语言是跨文化传播的阻碍,实质问题就是各地的文化内涵不同。伴随我们国家全体实力的增强,对外交流日益密切,文化互通不可懈怠,因此我国非遗民俗文化宣传工作刻不容缓。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化道路、实现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特色文化体验游、大众媒体强有力的宣传效应、培养有能力的外宣专业人才、有效借助“一带一路”背景等来把我国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推向世界。

【关键词】“一带一路”;歌圩;文化宣传

【中图分类号】J60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18—03

引言

广西素称“歌海”,因为在八桂大地无处没有歌,无人不会歌,唱歌是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歌圩作为歌海的典范,也是其最荟萃的表现形式。根据可预见统计内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歌圩遍及全区多达五十多个县,如壮族的“歌圩”“圩蓬”,侗族的“花炮会期”,苗族的“跳坡节”,瑶族的“达努节”,仫佬族的“走坡节”等等。看似有不同的称谓,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大都是联结各具特色的文娱、体育活动并采用集体对唱山歌的形式展现。歌圩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欢娱、调风弄月、喜结良缘的场所,深受大伙儿的喜爱。此外,更是为推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人民团结统一,增强人民积极性和爱党爱国之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一带一路”

本文中的“一带一路”背景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中,通过包括中央级别的报纸媒体和网络媒体、沿线国家(省市)级媒体和外文出版社、国外传媒集团创办的主流媒体网络、网络数据库等的传播主体当中的非遗民俗文化国际传播。并不以是否是非中文的传播主体和必须是新闻媒体或者是与新闻有关的传播内容来界定广西“非遗”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题和内容,即非新闻性媒体和以中文为传播语言的媒体也被纳入研究范围。

(二)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约定成俗的时间、场所开展举办的集聚式唱歌活动,具有一定节日性,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遍布于壮族相对来说具备一定规模的聚居区,本文的歌圩意指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地域的壮族歌圩。春季和秋季是开展歌圩活动最为普遍的时间段,三四月份春季歌圩最为热闹,举办的次数居于首位的是农历三月初三;秋季歌圩大都在农历八九月份开展,最佳日期是中秋佳节。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共有五十多个县有歌圩流行。看似有不同的称谓,实则万变不离其宗,大都是联结各具特色的文娱、体育活动并采用集体对唱山歌的形式展现。

(三)文化宣传

民俗文化指的是各个区域民众风俗文化的总称,是一种频繁显现且始终存在于人民平日生活里,又被大家不约而同自觉遵守的生活方式和现象。根据有关资讯表明:民俗文化指的是针对在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生活的广大人民团体,在生活中共同享用、创设并且世代承袭的优良风俗习惯,经过进一步理解剖析并深入挖掘百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探寻文化浅层和深层有关联的内容,使得贯穿于寻常生活中的优良风俗习惯能更好地秉承弘扬,从而一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见解以及价值看法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生成。本文所提及的民俗文化是指广西非遗民俗文化,广西“非遗”民俗类项目指被收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民俗类项目。

文化宣传指的是文化外宣,即对地域外的宣传、对国外转换语言的宣传文化。外宣是以文化为根基,对外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更加兴旺发达。

二、歌圩文化的宣传渠道

(一)现代媒体外宣传播

“纸媒”传播、影视传播、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多媒体介质传播是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来划分的。不论书籍还是影视都逐渐多语言化,便于在各个国家之间流传,广播电视更是毋庸置疑,这对歌圩的对外弘扬无疑是强劲的支柱。新青年一代群体惯用互联网,是冲浪在一线的主力群体。在一些非遗民俗文化资深平台能看到许多关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歌曲的宣传介绍,为广西歌圩文化的弘扬可谓倾巢而出、竭尽全力。其中,在网络平台可见的资源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加以创新,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音视频形式来吸引更多人关注,加上年轻人登外网不费吹灰之力,借助这层力量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地对外宣传。

(二)旅游景区外宣指示牌

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中国景区内设置的指示牌上,除了本国语言中文、国际化语言英文外,甚至还有多国规范化语言标识,从而面向国际,吸引更多外国友人接触我国民俗文化,更好地把我国文化推向世界。

(三)外宣人才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能够更大程度被世界所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外宣翻译工作的圆满完成。这意味着扩大我国优秀文化对外宣传范围、增强对外宣传力度,精心栽培众多能力出众的对外翻译人员等工作刻不容缓。在这儿过程中,有關部门应当灌输积极正确的理念,让翻译人才认识到做好外宣翻译工作不只是简单地知晓一些特定区域的文化知识,更应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针对多样情况能随机应变,巧妙应对。我国的外语学习者通过学习翻译技巧,可以针对歌圩文化进行相关翻译。

三、不同地域歌圩文化的宣传现状

在传统娱乐方式上,广西各族人民钟爱举办参与歌圩活动。虽然都称之为歌圩,但异同的地域以及风俗习惯导致各地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各有千秋。譬如苗族“跳坡节”要拉牛上树,仫佬族“走坡节”开展体育竞技项目等。各地针对活动开展时间长短和规模大小等方面都判然不同,但这并不代表歌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个地域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现象没有共同之处。其共同特点如下:

第一个方面:自发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各族人民群众积极自愿主动地策划参与此项群众性活动,热闹非凡,趣味性十足。

第二个方面:歌圩这个活动为人民带来了欢愉,活动类型并不只限于山歌對唱,还会举行脍炙人口、别出心裁的文娱、体育活动。

第三个方面:歌圩为青年姑娘小伙儿提供了情感交流的平台。通过歌唱的形式来传递、交流情爱。因而各个民族年轻一代踊跃参加,占了很大的比重,为他们喜结良缘,步入婚姻的殿堂打下基础。

第四个方面:会在特定的时间段举办歌圩活动,每个民族、地域的歌圩都不会趁农耕繁忙、气候寒凉的季节举行。开展地点以旷野山脉为主,时间多为春季初期和秋季的第二个月。

第五个方面:歌圩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遗留的历史资料显示,在宋朝时期就有了广西歌圩的存在,最鼎盛的时期是发展到元代的时候,不难推测家喻户晓的刘三姐的故事很大可能诞生于元代。广西各个地域的歌圩活动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擅长用歌唱表达诸类事物、情感,具备极强的即兴编唱能力,同时拥有情景交融、才思敏捷、应答如流的本领。

以“壮族三月三”为例,“壮族三月三”在保持原有特色情况下,发展庆祝方式多样化,从过去的唱山歌、抢花炮、抛绣球、跳竹排舞到逐渐增加了歌王争霸赛、音乐会等等富有创新的活动,极具民族特色,更贴近生活,激起大众参与的意愿。再者,通过变换节日形式,举办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民族歌会等活动,加上电商直播的加持,展现其文化魅力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例如2021年“壮族三月三相约广西”在弘扬旅游文化上下了一番功夫,悉心策划出优质的文旅路线并包装推广,使得文化旅游市场重现生机,发展势头迅猛的同时外宣力量增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为庆祝方式,既让更多人了解民俗文化,也表达了其永远跟党带走的决心。

此外,更是举行非遗天琴艺术专场演出、“畅享民歌”青少年民族歌会、“法治三月三”宣传活动,推动民俗文化与教育融合,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在电商行业、直播行业强劲发展的势头下,启动三月三电商节,以“短视频+直播带货”形式宣传八桂风情、销售壮乡产品,更是培养挖掘直播达人,增加外宣力量。

在青山绿水的美丽上林有这么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每当圩日数百或百余群众总会自发聚集在一起,用对唱山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下到岁时农事、社会生活,再到百年党史、美丽乡村,山歌主题随歌者定,唱人间喜乐,唱生活希望。由此来培养年轻力量,为壮族歌圩注入活力,传承文化瑰宝,进而宣传其民俗文化。

四、民俗文化宣传策略

(一)发展产业化道路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实施产业化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从而逐步解决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外宣所面临的困境,将其推广到国内甚至国外市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赢。利用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建立的特色旅游景点来开发具有非遗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兼顾各个文化的差异性进行罗列宣传,同时建立了从旅游景点到景点特色纪念品等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不仅很好地带动了当地的发展,也为民俗文化外宣提供资金支持。

(二)实现创新,提升魅力

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而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往往是最好的继承。民俗文化在顺应社会文化潮流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注入新风格,但这不意味着舍弃其自身的特色与精华,而是将二者相融合,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喜好,从而有助于外宣发展。

(三)凭借地理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文化体验游

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在旅游资源中占了一席之地,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可以通过对文化遗产创造性转换,开发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规划文化旅游线路也是明智之举。首先需打通政策规划,考虑非遗民俗文化与旅游相关的多元参与方,了解大家的想法,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把理论转换成实践贯彻落实。合理包装非遗旅游资源也不可忽视,做好资源普查,理出资源清单再进行评估,从中挖掘旅游吸引物。另外,打造文化产品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诸类非遗资源风格迥异,相对的在其他方面不会千篇一律,因而在具体实行中要辨明各自的差别和特色所在,找准定位,对症下药。除此之外还应找出各类资源中的相似之处,为研究旅游线路提供参考,还能借助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发挥非遗文化展示馆的作用来将各个非遗资源串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整体,使得特色文化体验游发展事业蒸蒸日上。

(四)大众媒体应多加推广

上至中央电视台等官方媒体,下至广西壮族自治区都高度聚焦于非遗民俗文化,为了培育文化对外宣传的浓厚氛围,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是大众媒体的专长,应当充分发挥各项优势,充当文化外宣的主力军。在实践过程中要另辟蹊径,突破陈规,落眼于稀疏平常的生活,寻找能够激发广大市民乐趣的新亮点。

五、结语

非遗民俗文化的宣传是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国精神,提高海内外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把我国非物质民俗文化遗产推向世界,需进一步实施发展产业化道路、实现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特色文化体验游、大众媒体强有力的宣传效应、培养有能力的外宣专业人才、有效借助“一带一路”背景等举措,大跨步提升我国民俗文化外宣领域。

参考文献:

[1]孙秀芬.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7).

[2]赵梅鹃.广西壮族嘹歌的外宣调查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6(12).

[3]潘琦.广西歌圩探寻[J].今日南国,2010(24).

[4]韦芳.现代媒体传播中的广西歌圩文化探析[J].戏剧之家,2016(7).

[5]赵志敏.民俗文化的外宣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

★通讯作者:班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级广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非遗民俗文化的海外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力研究”(项目编号:202213645016)。

作者简介:应鑫晨(2002—),女,汉族,浙江金华人,南宁理工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通讯作者:班蓓(1985—),女,汉族,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及应用、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