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情景游戏对儿科发热门诊患儿及家长心理弹性、依从性的影响

2023-07-09钱丹红何海颖

齐鲁护理杂志 2023年13期
关键词:负性门诊医护人员

钱丹红,倪 双,何海颖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上海市 201102)

发热是儿童期常见症状,也是多种传染病的症状之一,儿童因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更易出现发热,儿科医院发热门诊是诊疗的重要场所[1]。近年来国家根据新冠肺炎防控要求对发热门诊进行了规范设置与建设,形成了符合医院感染防控要求的三区两通道。发热患儿在发热门诊完成流调、核酸采样、测量体温及注射等检查与治疗,对患儿及家属、医护人员的防护与消毒隔离有着严格的要求[2]。儿童期心智发育不完善,进入陌生环境后出现大哭大闹、惊叫等,家长的心境也出现波动与变化,呈现焦虑不安状态[3]。沉浸式情景游戏在虚拟现实技术下通过情景模拟,将患者带入类真实的情境中,患者可根据触觉、听觉、视觉、感觉获得趣味性、新颖性和真实感,调节神经内分泌,缓解负性情绪[4]。2021年4月1日~10月31日,我们对就诊的发热患儿100例及家长100名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戏干预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31日至发热门诊就诊的发热患儿200例和家长200名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发热诊断标准者;②自愿参加本研究者;③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清晰者。排除标准:①达到高热合并惊厥者;②非自愿参加或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③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障碍者;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将2020年10月1日~2021年3月31日就诊的发热患儿100例及家长100名纳入对照组,将2021年4月1日~10月31日就诊的发热患儿100例及家长100名纳入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男54例、女46例,年龄3~12(8.12±1.09)岁;体温37.8~39.8(38.92±3.17)℃;家长男41名、女59名,年龄24~59(36.53±4.29)岁;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21名,本科35名,大专或高中29名,高中以下15名;父亲37名,母亲45名,祖父母18名。研究组患儿男45例、女55例,年龄3~14(8.43±2.11)岁,体温37.9~40.1(38.75±4.34)℃;家长男43名、女57名,年龄25~56(35.87±3.41)岁;受教育程度:本科以上17名,本科43名,大专或高中24名,高中以下16名;父亲29名,母亲47名,祖父母24名。两组患儿及家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报批备案。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当患者进入发热门诊时热情接待,主动介绍发热门诊就诊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就诊时间,解释疑虑,提供帮助。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在核酸采样、雾化吸入、静脉输液等操作前后进行示范与鼓励,指导家长协助转移患儿注意力等方法减轻患儿恐惧、紧张的心理,缓解不良情绪,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大厅内温度保持在22~25 ℃,湿度控制在50%~60%,光线明亮,墙壁色调温和,使患儿及家长身处身心舒适、放松的环境。护士及工作人员操作娴熟轻柔,语言温和,微笑服务,避免造成二次心理刺激。认真做好健康教育,介绍小儿体温异常的机理及诱发因素,指导家长降温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戏法进行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医疗游戏辅助团队 由儿科医生、护士、社工等组成医疗游戏辅助队,在科室内发布情景游戏小分队、折纸小分队、漫画小分队、故事及表演小分队的招募令并集成培训,购置相关的器材,使发热门诊的护理成员均能掌握相关项目操作方法与流程。制订具有童趣童味的操作或表演流程并粘贴于大厅墙壁醒目之处,便于患儿和家长在情景模拟时对照进行,折纸项目及动画名片显示屏循环播放,设置故事表演展示台及漫画角等。患儿和家长在门诊就诊等候时间内可有选择性参与游戏小分队,游戏设计短小精致,确保患儿能完整参与。

1.2.2 游戏前环境布置 所用物品、道具等必须进行消毒处置,确保处于清洁状态,对所有物品均应进行性能检查,使用钝头无损性为主的剪刀供折纸使用。保持空气流通,对有色彩的物品进行错位摆放,以足够吸引患儿参与。提前打开显示屏放动画片,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猫与老鼠”等,使患儿进入环境后就有带入感,减轻陌生环境带来的不安而哭闹。背景音乐播放以轻缓、舒心为宜,工作人员提前到位处于等候状态。

1.2.3 游戏前护理 游戏前对患儿及家长进行评估,根据情绪状态、年龄、家长受教育程度进行有序导引至相应的游戏台前,并说明情景游戏的流程、参与方法、注意事项。注意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病情允许下可进行沉浸式情景游戏。

1.2.4 游戏中护理 ①拟人化情景:对注射、雾化等诊疗操作及物品拟人化处理,患儿及家长通过情景游戏被带入到诊疗操作中,减轻人与物、人与诊疗动作之间的陌生感。由家长及患儿对真人比例的娃娃采用注射三步曲进行模拟演示。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医护人员、家长、患儿保持互动,患儿不知不觉由小病号角色转成了小天使,了解并模拟操作完成注射的流程,延续体验在自豪感中接受了注射、检查等诊疗过程。穿刺游戏中护理人员应注意使用患儿易懂的语言解答疑问,鼓励患儿模仿护理人员的操作与语言。②亲子互动:将听诊器、压舌板等器材用于亲子互动游戏,引导患儿与家长之间进行医患角色扮演,在指导老师的演示下,患儿所扮的医生对家长所扮的患者进行流程化检查,并进行角色互换。

1.2.5 游戏后奖励 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时间在30 min完成,患儿及家长在情景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相关检查、雾化、注射等项目后,护士引导患儿对情景游戏进行回忆与叙述,鼓励患儿及家长进行体验表达,激发患儿表现良好的情绪,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正性情绪主动激发。护士带着患儿及家长进入奖励区,将患儿喜欢的卡通人物贴画及小星星等作为奖励,表扬患儿在诊疗中的良好表现。对沉浸式情景游戏中积极支持配合的家长给予星星榜表扬,对后续诊疗或其他家长起到激励作用。诊疗结束后,患儿接触的物品进入清洁与消毒箱处置后待用。

1.2.6 观察与调查 设置观察记录表,首项记录内容:患儿年龄、家长进入诊区时间、状态、生命体征、家长与患儿的情绪状态;沉浸式情景游戏观察:游戏开始前准备、游戏开始时间、患儿及家长情绪状态;游戏全程:完成游戏所需时间、患儿及家长配合状态、情绪状态;游戏结束后:家长情绪变化记录、患儿接受治疗情绪状态、患儿语言表达情况、家长与患儿接受奖励状态。

1.3 观察指标 ①患儿干预前后心率及收缩压的变化。②家长焦虑情绪: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进行评估,量表共20个条目,满分80分,采用4级评分法(1~4 分),1分为无或很少时间有、2分为有时有、3分为大部分时间有、4分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有,标准分=总粗分×1.25,得分≥50分为焦虑,得分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③家长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6]评估发热门诊患儿家长干预前后心理弹性,量表共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0分为从不、1分为很少、2分为有时、3分为通常、4分为总是,总分100分,得分与家长心理弹性呈正相关。④患儿负性情绪: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焦虑筛查表(SCARED)[7]和儿童抑郁自评障碍量表(DSRSC)[8]对两组患儿负性情绪进行评估,SCARED总分为82分,得分与焦虑呈正相关;DSRSC总分为36分,得分与抑郁呈正相关。⑤患儿依从性:依从即在治疗与检查全程配合、无抵触行为;基本依从即在全程中有抵触与反抗行为,经安抚后有缓解,接受治疗与检查;不依从即抵触反抗行为明显,完全不配合治疗与检查,合并有心理激烈反应。⑥家长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包括护士操作、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护患关系、患儿心态恢复与配合度、鼓励的程度5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法,分值1~4分。判断标准:≥85分为满意,70~84分为较满意,60~6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率及收缩压比较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CARED、DSRSC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SCARED、DSR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SAS、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家长干预前后SAS、CD-RISC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患儿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依从性及家长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埃里克森的儿童人格发展理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中3岁以上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共情意识明显,已明显摆脱动作思维模式,小儿的表达清晰、流利,可辨识周围物品与人物关系,对新环境、新物品会充满好奇,擅长模仿。由于不同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与心理发育水平不等,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不一样[9]。在生理机能方面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易引起患儿体温与散热不稳定,从而导致体温异常升高,因发热病因不明确,根据传染病管理规定,发热患儿首诊环节为发热门诊,而发热门诊需要严格执行防控措施,易对患儿造成压抑、烦躁、焦虑等负性心理,在临床研究中常被关注,而患儿的心理及情绪易被忽视,加之家长的情绪及行为会波及患儿,甚至诱发患儿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0]。因此,在发热门诊护理中探索患儿及家长心理、情绪评估,并采用沉浸式情景游戏的干预方法,对缓解负性情绪有着重要意义。

游戏是儿童成长时期调动主动能力、兴趣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球性语言,可应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儿童交流。况泉等[11]研究认为,儿童游戏可进行实施治疗前准备及构建分析性关系的重要方法,情景游戏中可缓解患儿的紧张不安、恐惧情绪,并在短时间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而本研究中的沉浸式情景游戏是通过角色带入、模拟过程、角色互动等环节,将相关物品拟人化,在护理人员引导下,由患儿及家长共同完成模拟治疗、检查,在相关诊疗前得到充分体验与了解,在角色体验后激发患儿自豪感并提高诊疗相关认知,减轻或缓解患儿焦虑、哭闹、抵触等情绪。

小儿发热虽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但多种疾病均可引起发热,近年来根据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要求,发热门诊按三区二通道的规范设置,对发热患儿实行闭环管理模式,使家长对患儿病情发展或可能会隔离产生不确定感,加上患儿哭闹、不配合等加重了家长的心理负担,对其心理弹性有着直接影响,发热门诊患儿家长主要是担心隔离治疗而产生焦虑等负性情绪,导致心理弹性降低。当个体遭遇逆境和不利因素时,心理成长及反弹能力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2]。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低者无法通过自身调节缓解负性情绪,心理弹性的促进因素可以帮助父母应对子女患病的逆境[13]。有研究表明,家属共同参与的沉浸式情景游戏是呈双向干预效果的医疗游戏,不仅促进患儿、家长、医护人员之间共情,还可有效缓解患儿在封闭环境中的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14]。本研究通过沉浸式情景游戏中患儿、家长与医护人员的角色互动,增加对发热门诊诊疗流程、医疗器械检查及相关疾病知识等认知,医护人员指导家长进行呼吸放松训练、肌肉舒缓训练、放松体位训练等。随着患儿情绪与心理状态的好转,家长焦虑情绪得以平复,应对负性情绪的心理弹性与自身调节得到成长。

儿童时期的心理、生理发育处于快速阶段,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力、自控力较低,在进入医院的特殊环境中对医疗机械类操作会发生抵触、恐惧的心理,家长被患儿的情绪感染,也不能保持配合与支持,甚至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影响治疗与检查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对医护人员也易产生不满意情绪。有研究表明,家长与患儿共同参与的情景游戏中儿童在医护人员引入下,与家长共同进入诊疗检查与治疗中,其中的故事化情节增加了趣味感,患儿、家长及医护人员的共情使患儿及家长的身心放松,不知不觉中配合完成了相关检查与治疗,患儿获得自豪感,也得到医护人员的鼓励与奖励。医护人员的亲切感、熟悉感拉近了与患儿及家长之间的距离,增强信任感,提高了家长满意度。

猜你喜欢

负性门诊医护人员
门诊支付之变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