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住院病人BMI与危重症风险的关系
2023-07-07贺娅莎刘乙君吕定超李凤青
贺娅莎,刘乙君,吕定超,李凤青,齐 昊,王 彦
肥胖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全球第6位影响人类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1],我国超重肥胖人数居世界首位[2]。超重肥胖是心血管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增高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3-4]。缺血性心脏病病人BMI是否影响危重症发生风险证据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缺血性心脏病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步探索BMI与住院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危重症风险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0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12 197例,其中男7 678例,女4 519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BMI≤50.0 kg/m2;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主要诊断疾病编码范围在I20-I25。本研究已通过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件号:NO.KYLL-2023-099)。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病历收集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病案首页信息与体格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医疗付费方式、入院途径、危重症、住院费用、身高、体重、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评分等,并计算BMI。BMI=体重(kg)/身高2(m2)。CCI评分越高提示不仅合并症更严重,而且死亡风险也越大。
1.3 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 正常体重为BMI 18.5~23.9 kg/m2;超重为BMI 24.0~27.9 kg/m2;肥胖为BMI≥28.0 kg/m2[5]。
1.4 肥胖分层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6],将肥胖分为BMI 28.0~31.9 kg/m2,BMI 32.0~34.9 kg/m2,BMI≥35.0 kg/m2。
2 结 果
2.1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超重肥胖率情况 本研究缺血性心脏病住院病人超重率为43.12%,肥胖率为17.55%;2020年、2021年、2022年超重率依次为42.05%、42.81%、44.27%,肥胖率依次为16.37%、18.61%、17.40%。
2.2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根据病案首页信息,缺血性心脏病病人中,非危重组8 932例,危重组3 265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入院途径、医疗付费方式、BMI、住院天数、CC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3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BMI与危重症的关系 按照危重症风险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调整了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婚姻、职业、医疗保险、入院途径和住院天数,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混杂因素CCI评分。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BMI 18.5~23.9 kg/m2相比,BMI<18.5 kg/m2、BMI≥35.0 kg/m2为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危重症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MI 18.5~23.9 kg/m2病人相比,模型1 BMI 24.0~27.9 kg/m2发生危重症风险降低(OR=0.983);模型2调整混杂因素CCI后,发生危重症风险的趋势由保护因素转变成危险因素(OR=1.011)。详见表2。
表2 缺血性心脏病病人BMI与危重症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20年—2022年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超重率为43.12%,肥胖率为17.55%;BMI 18.5~23.9 kg/m2病人危重症的风险最低;与BMI 18.5~23.9 kg/m2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相比,BMI≥35.0 kg/m2病人危重症风险增加1倍以上。
一项纳入230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病人肥胖和体重不足的极端情况下,死亡率最高[7]。本研究在缺血性心脏病病人的危重症风险中亦得到类似的结果,即BMI 18.5~23.9 kg/m2是缺血性心脏病危重症风险的最低点。对危重病人的回顾性多民族队列研究显示,BMI≥30 kg/m2的危重症病人有较高的生存率[8]。危重症病人中超重肥胖可能有利于疾病预后[9-12]。鉴于超重肥胖带来的已被广泛明确的病理生理改变,相关研究显示,危重症病人可能存在某些干扰因素影响了研究结论,此现象称为“肥胖悖论”或“超重悖论”[13-14]。对10 625 411名受试者进行了荟萃分析,理想体重的受试者过早死亡的风险最低,BMI>25 kg/m2的受试者与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与BMI 18.5~23.9 kg/m2相比,BMI 28.0~34.9kg/m2发生危重症风险有增加趋势,但超重(即BMI 24.0~27.9 kg/m2)时发生危重症的风险有下降趋势;调整混杂因素CCI后,超重由保护因素转变为危险因素。CCI是Charlson等[16-17]进行的队列研究,结果显示,病人死亡率与基础疾病数量和严重程度有关,该评分专门用于预测病人长期死亡率。
本研究系为中心横断面研究,由于住院缺血性心脏病病人腰围、腰臀比、腰身比等资料缺失,无法判定有无中心性肥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纳入分析的病人数量大,为探讨BMI与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危重症风险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仍需证据等级更高的相关临床研究证实本研究结果。缺血性心脏病的病人超重肥胖与其危重症的发生风险有关。临床对超重肥胖的缺血性心脏病病人应建议理想体重是体重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