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推进式策略让幼儿的记录更精彩
——以“小麦生长记录”为例
2023-07-06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幼儿园刘堂平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幼儿园 刘堂平
随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儿童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关注幼儿“学什么”到关注幼儿“怎么学”,而幼儿记录正是再现幼儿“怎么学”的最好体现——它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通过探究、深化以建构新的经验。本文以大班课程“小麦生长记录”为例,以幼儿记录为切入点,从不同的记录结果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则以问题推演问题,引导幼儿发现记录中的偏差,从而培养幼儿规范的记录行为,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幼儿记录是幼儿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出去。幼儿记录包括幼儿观察到的事实、实践操作的过程以及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想法和问题。幼儿记录可以帮助教师打开倾听、了解、识别幼儿的通道,感知幼儿的思维模式,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思考并寻找适宜的实施路径,从而助推幼儿的深度学习。
下面我以大班幼儿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各种记录为例,阐述在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通过观察与解读,给予适宜的支架,追随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求,并通过“问题策略”推进活动深入的过程。
三种记录表:关注、创造、提供、纠正
开学初,大班幼儿在自然角谈论有关种植的话题,一部分幼儿对种植小麦产生了兴趣。
一、关注多元表征,创造交流机会
1.我们要做什么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到底采用何种方式记录小麦的生长过程呢?经过讨论,我们确定以“测量”为主要形式记录小麦生长过程。
2.我们怎么记录
“那怎样记录呢?”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他们讨论的结果就是使用记录表。幼儿设计了三种不同格式的记录表,并分别尝试记录了一周。一周后大家带着自己的记录表分小组进行了讨论,并发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种:记录内容复杂。“表格里记录的东西太多了”——表格里记录的内容有天气、时间、负责人等。
第二种:记录内容模糊。“表格里没有昨天的记录”——表格里只有一天的小麦生长记录,无法比较小麦的生长高度。
第三种:记录内容明了。“这个表格看得比较清楚”——每次记录都在一个方框里,可以看到小麦的生长过程。
3.“我设计的记录表”
第三种记录表是幼儿认为记录得最清晰的一张记录表,设计者还介绍了他的记录方法:方框上方时记录时间“×月×日”和记录人“×××”,旁边记录天气,下面记录小麦的形态。第二天在第二个方格里继续记录,这样就可以比较出小麦长高了多少。
二、提供问题支持,纠正记录方法
在幼儿确定使用记录表并讨论三种记录表的过程中,教师抛出了三个具体问题:
1.我们要记录什么
幼儿所设计的记录表常规的记录内容包括时间、天气、小麦长势等——他们对这种主题式的记录活动缺乏经验,而“我们要记录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把记录的焦点集中到“小麦生长的高度”这一主要内容上。
2.如何发现小麦长高了
幼儿记录的目的就是为了感知小麦的生长变化,每天记录小麦的长势是幼儿观察的主要目的。“怎样记录可以发现小麦长高了”这样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把记录的重点集中到“小麦的长势”上。
3.哪种记录方式最合适
将上述三种记录方式进行比较,幼儿发现第三种记录表最简单、花费时间最少、最便于发现小麦的生长变化。
基于前两个问题,教师引导幼儿把记录小麦的生长变化作为主要的记录内容,帮助幼儿在记录概念和记录价值上进行深度建构。
不同的记录结果:盘点、鼓励、搭建、给予
我们将小麦生长基地分成了若干个小基地。小麦一天天长高,记录逐渐成了幼儿每日的主要工作。
一、盘点测量方法,鼓励提出质疑
1.我是这样测量的
幼儿蹲在地上,把尺子悬在半空,拉着小麦叶和尺子对齐来测量高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谁测量的准呢
每个小基地都有3名幼儿负责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后,他们把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测量结果放在一起。“我们记录的都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测量工具不一样呀!”“那怎么知道谁测量的对呢?”
3.我们的测量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同一株小麦,为什么你记录的跟我记录的不一样呢?”两名幼儿互相看了一下对方的记录本,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方法再次测量,并从中发现了问题——原来他们在测量时工具摆放的位置不一样。
二、搭建问题情景,给予探究空间
针对幼儿记录出现的三种问题,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出现该问题的原因,而是再次抛出了三个问题:
1.悬空的测量方法是否准确
显然,幼儿目前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对象和测量工具的起始段没有对齐,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确。这一问题让幼儿重新审视自己的测量方法——幼儿明白了测量时测量工具和测量对象的一端要对齐。
2.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如何比较测量结果
测量是幼儿感受物体长度、高矮的方法,可以使用标准工具测量,也可以使用自然物测量。小基地的3名幼儿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小尺、回形针、小木棒,导致测量的结果无法进行比较。这一问题促使幼儿针对使用工具的不同展开讨论:如果测量使用的工具不一样,得出的结论就需要再次验证后比较,如回形针的测量数据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出小麦的高度等;如果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就不需要再次验证。
3.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呢
当幼儿发现记录本上出现了不同结果后,教师出示他们测量前后的记录图,引导幼儿进行对比、讨论,从而寻找记录小麦长势的正确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测量工具没有和花盆对齐;第二种方法是测量工具和花盆底端对齐;第三种方法是测量工具和小麦的根部对齐。幼儿比较了一下三种测量方法,觉得第三种测量方法最合理。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统计、讨论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确定最准确的测量方法,从而避免出现测量误差。
无刻度的测量记录:借助、助推、梳理、支持
一段时间之后,幼儿的兴趣从使用工具测量转移到使用自然物测量。他们从资源室里找到了跳绳、废旧笔芯、毛线等自然物。测量活动继续进行,但是这些自然物测量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有刻度,因此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借助多样工具,助推花样记录
1.如何用绳子测量
小基地的幼儿开始使用跳绳测量小麦的高度了。他们按照标准的测量方式测量,把跳绳的一头和小麦的底端对齐,另一名幼儿把小麦扶直。可他们还是遇到了问题:跳绳上没有刻度,怎么记录呢?
2.如何用废旧笔芯测量
老师将平时用完的笔芯都收集在班级的资源回收盒里,这些笔芯在幼儿手中又成了有趣的测量工具。阳阳用手把小麦扶直后,可儿用翻转笔芯的方式开始测量,量着量着,他发现小麦的高度到笔芯的一半位置就没有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二、梳理问题导向 支持适宜方式
随着测量工具的变化,幼儿们对测量活动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维也在不断转变。
1.如何不按照刻度记录
幼儿在使用绳子测量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记录数字,但是绳子没有数字刻度。这一问题促使幼儿发现了没有刻度的绳子和数值之间的关系。于是,幼儿就此展开了讨论:“那我们就在绳子上做记号,记录绳子的长短就可以了,绳子越长,小麦就长得越高;绳子越短,小麦就长得越矮。”
2.小麦不够整个笔芯的长度时该如何记录
幼儿尝试使用笔芯翻转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测量小麦的高度——幼儿开始对测量到的用“半个”笔芯问题进行讨论:“在第四个笔芯的位置做一个记号,行吗?”“再比较一下那个记号的位置谁高谁矮就知道结果了。”教师的引导让幼儿商量出了最适合的记录方法,并且幼儿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能看得懂。
无工具的测量记录:尝试、等待、消除、重构
小基地的幼儿对测量活动越来越投入,操作方式也越来越“离奇”——他们尝试用身体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一、尝试无工具测量,等待经验整合
1.我的小手会测量
一名幼儿直接用手测量小麦的高度,只见他把大拇指和食指张开,量了一次后他将大拇指移到食指处,食指继续向前张开,合并了几次便记录下了小麦的高度。其他幼儿对这种“新式”测量方法产生了兴趣,都争先恐后地用小手进行测量。
2.我量了两次,他量了三次半
两名幼儿都用小手作为测量工具,但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我量了两次,正好是小麦的高度。”“我量了两次还没有量完,又量了一次才是小麦的高度。”
二、消除记录拼盘,重构记录经验
同样是幼儿用手作为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却产生了分歧,于是,教师再次引导幼儿从测量方法和测量工具两方面去发现问题。
1.你们的手是否一样长
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幼儿对小手的关注,他们都是用各自的右手进行测量的。幼儿比较一下同伴的手,发现一名幼儿的手大、另一名的手小。原来每个人的手都不一样大,所以幼儿的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2.手的大小是否会影响测量结果
两名幼儿把手张开,再次比较展开后手掌的长度,他们发现,手大的幼儿张开的长度就大,手小的幼儿张开的长度就短。这一问题引发幼儿对不同方式测量结果的关注——结果显示用手测量小麦也存在着误差。
幼儿记录是教师倾听幼儿声音最好的通道,它可以“触摸”幼儿真实的想法,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继而发现课程创设的线索,帮助教师看到更全面、更完整、更灵动的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自主体验和尽情探索的空间,而跟踪式的问题则帮助幼儿不断审视测量中的记录行为,问题引问题,问题连问题、问题化问题,不断纠正幼儿在记录中出现的偏差。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继续推行“问题式”策略,让幼儿的记录更恰当、更多样,让幼儿记录下的课程故事更丰富、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