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2023-07-06郭学文徐轲
郭学文 徐轲
摘要:主旋律与纪录片的结合,在选题、制作、叙事模式等方面日益成熟。《我们的新时代》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推出的时代主题系列纪录片,其创新的“纪录片+新闻式+综艺体”形式,集厚重感、时代感和综艺感于一体,用小人物构成时代故事的“最小情感颗粒”,展现十年强国之梦、大国之治、人民之力。文章认为,该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策略的创新,“共时”与“拼盘”相糅合的单元剧式叙事结构、微观叙事与“我者”“他者”相结合的多维叙事构成多元化叙事视角、影像与文字组成的隐喻化叙事语言这三个方面,使该片的内容兼具时代主题表达和百姓情感传递,分析该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可以为新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创制提供思路。
关键词:主旋律纪录片;叙事策略;《我们的新时代》;时代主题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3-0-03
《我们的新时代》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重点节目,是国家广电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文艺节目之一,也是聚焦新时代新思想,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优秀作品。其以新闻式的主题性和时代感、纪录片的厚重感和信息量、综艺体的艺术性和话题度,使作品信息饱满,并将科技、教育、民生、医疗、社会治理等融入其中,以宽幅的视域纵览发生在浙江省域以及中国大地上生动的奋斗故事。该片具体讲述了十年奋斗中真实的浙江故事、中国故事,呈现的主体是新时代的每一个奋斗者,以“时代涌现人物、人物映衬时代”的立意遴选了20组人物故事,用具体的人物故事透视中国进入新时代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受普通人在大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与时代共振、与民意联通,极具主旋律意义、时代价值和艺术魅力。
1 叙事结构:共时+拼盘,形散而神不散
单元剧是中国电视节目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多个单元组成,区别于一般的连续剧或者系列剧,是由一些相对独立但又围绕同一个主题的单元组成的连续剧[1]。《我们的新时代》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围绕“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这一宏大主题,以单元的结构展开叙事,5个单元内核统一又形态各异,短小精悍的同时摆脱了单一线索的桎梏,带来了全新的观感。共时性和拼盘式的创新叙事形式统一于单元剧的结构中,多个单元分述展开,各单元主题和总主题交相呼应,共同记录和反映时代,花开数朵,各表一枝,从而使整体形散而神不散,彰显出相行而不悖的叙事逻辑。
首先,《我们的新时代》采用共时叙事来表达时代主题,传达时代精神,延伸出时代内涵的意义空间。共时叙事强调同时期要素间的关系,即同一时间内发生的具有联系性的事情[2]。《我们的新时代》分为5个单元共20个故事,虽然这5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人物、空间和剧情,看起来是相互独立的,但各单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属于同一个时间范围,即统一于一个时代背景下。共时性将《我们都是追梦人》《那是一种温度》《流动的中国》《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每个人都了不起》中各個单元视角故事联系起来,使独立的单元叙事线联结起来协同汇聚成时代乐章。该纪录片通过“共时”对空间进行拼贴,使时空成为单元故事的叙述者和叙述对象,在大事件的宏大叙事中突出个体的情感体验,使观众更能感同身受,深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个体用自我梦成就中国梦、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发展的时代,也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赋予“共时”一定的意义空间。在新时代不同的地域空间内,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奉献在互相交织下所形成的集体精神,更能表现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力争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力量。
其次,《我们的新时代》呈现出拼盘式的结构特征。“拼盘”意味着综合、复合和合集,是一种在形式上体现为“同主题短片合集”特征的类型。该纪录片“拼盘”的创新点可以拆解为三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指各个单元故事与单集标题的架构与联系,虽然每个单元的故事内容不同,但拼在一起表达的主题相同,从而避免了各单元主题与故事间的割裂。此外,各个单元故事的拼接也是该纪录片的出彩点。每个单元有4个故事,不是直接串联故事进行讲述,而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顺次讲完四个故事的开头,第二部分讲述四个故事的结尾,对故事进行切片再串联的拼盘结构,不仅能制造悬念,还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符合观众的审美特征。二是空间层面,以空间拼贴的形式展现单元故事,实现与情感空间的互文性诠释。5个单元交叉,涉及浙江、陕西、青海、深圳等不同的地域空间,通过让观者看到跨越地域空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奋斗故事,拼合出新时代人民“奋斗者”的形象,增强观者的代入感与融入感,放大情感的感染力,进而让观者从个体的情感体验中形成认同感,产生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实现地域空间和情感空间的“拼盘”。三是宏观层面,主要指5个单元各个主题与全片总主题的架构和联系。围绕“我们的新时代”,下设20个互相平行的故事支线,将每个单元奋斗者的故事通过“拼盘”的弥合,形成单元主题,最后再将5个单元故事的主题拼合为更高层级的总主题,勾勒出整个新时代的风貌,诠释了更宏大的时代主题。这种拼盘式的叙事结构能抵抗被“拼盘”碎片化消解的沉浸感,保持形散神不散,并延伸出更深远的意义空间。
2 叙事视角:微观+多维叙事,特写的你我他
视角是一部作品或者一个文本看待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3]。《我们的新时代》摒弃了英雄人物的叙事视角,借助微观叙事,将镜头对准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将普通人的故事连贯成整个社会的缩影,促进微观叙事与宏大意义的互文性连接,透过小人物的故事关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以小见大”,拼贴出时代全景,更能引起公众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时,“我者”和“他者”多维的叙事视角能够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和说服力,通过精心编织的影像,使两者和谐自在,相互对话,形成多元且充满张力的复合体,给予观者更全面、更具体的视角去认识这个时代。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时代的人民就是《我们的新时代》中呈现的主体,该纪录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在叙事中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微观视角,用人物的“微”故事演绎“大”时代。例如,《我们都是追梦人》聚焦乡村“飞手”、厨师、渔民,《那是一种温度》呈现足球运动员、义工和家庭主妇,《流动的中国》讲述农民、创业青年、种树人及开蚌人,《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涉及烧饼制作者、病患者和桥吊工人,《每个人都了不起》塑造体育老师、基层干部、技能人才等人物形象,用这些平凡人在各自领域和岗位书写的不平凡人生来突出普通人在平凡中展现的崇高精神,使主流价值“接地气”,起到引起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的作用。同时,这种在宏大时代背景下展现个性化的普通人,更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呼应与价值共鸣,拉近观者与人物的距离,使受众得以从中洞见自己、洞见时代,知道复兴梦和强国梦是和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中国人共同的行动,进而引起观众共情,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力量。
《我们的新时代》将“我者”和“他者”双重叙事视角相交融,构成对话丰富的叙事内容。首先是“我者”,通过故事中人物的个人经历和自我叙述来还原故事,例如农民张江旭亲自讲述其由一个平凡的农民变为走在时代和科技前沿的农业植保无人机“飞手”的过程,从村民肖美仙的亲身经历感受其由家庭主妇变为掌勺厨师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喜悦,科技员李胜兵现身述说百万千瓦机组发电的白鹤滩水电站几十年来的变迁。通过本人亲述事件情节,讲述心路历程,将宏大的主题隐藏在细节的叙事之中,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增强纪录片的感染力。其次,用“他者”来叙事,超越“自我”的观点更具有客观性和说服力,通过“旁白”不仅让观众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还能串联起开篇和结尾,让观众有一种“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的感觉。最后,“他者”中还创新性地杂糅了主持人参与的叙事。
3 叙事语言:影像+文字,隐喻化的诗意
语言是纪录片叙事的基本构成元素,各种语言符码有机组合构成纪录片的叙事文本,通过隐喻、象征等方式将意义寄存于文本之中,进而建构意义话语空间[4]。《我们的新时代》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对现实进行创造性解释,这种解释是靠语言来实现的,通过文字和影像语言的组合,用隐晦式表达话语来建构叙事语言,构成“有意味的形式”,传达深层次的意义。
被组织为各种不同符号意义的文字语言,可以生产出各种意义,起到指涉、象征等作用。《我们的新时代》在用词和语句上运用认知层面的隐喻,揭示了文字语言背后的命题含义,将文字语言的穿透力在作品中表达出来。该纪录片文字看似是在描绘技术員李月华一行人对人工智能赋能地外探测的追梦,其实隐含的是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贡献的青春力量;对缙云“烧饼办”、“浙医互认”以及深圳宝安区“海归岛”等关键性文字的捕捉,是对行政机构、医疗体制和人才机制方面改革的隐喻,聚焦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各类型区域,展示时代的活力;对余东村“未来乡村”建设、夏阳村垃圾场“变废为宝”、宁夏闽宁镇副镇长李辉钦用互联网思维助力乡村扶贫的文字总结,是乡村振兴的微观体现,也是对共同富裕时代命题的隐喻式回应;对从无人问津的“土苹果”到出口海外的“洋苹果”的生动文字比拟,象征国内产品、财富和理念的流动;从乌江特大桥到白鹤滩水电站,再到远控桥吊操作法,最后到国产盾构机排比语句的表达中,发出时代强音,振奋人心的同时,是中国在“掘进”中逆袭、无愧于这个时代的隐喻;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隐喻于5个单元中,用文字语言的艺术性来铺陈时代底色,使作品更具有穿透力。
影像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我们的新时代》通过对各种影像符号的组织,将写实和写意结合,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该系列纪录片创新性地用新闻片段的方式呈现现场影像,如“浙医互认”上线以来历史数据的记录、白鹤滩水电站几十年建设的进展信息、国产盾构机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研发的历程等原始新闻影像素材,通过再现真实的亮眼数据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用真实影像的现实感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纪录片较多地保留了新闻素材中的现场同期声,如让患者谈就医、让青年谈奋斗、让基层干部谈乡村振兴,让普通人谈在新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等,使纪录片充满新闻真实的力量,形成人民“阅卷”后隐含的感受表达。该片构成隐喻化的镜头语言主要通过写意性的镜头画面来实现,在叙事中形成情感充沛的有意味的形式。时代的脉搏通过影像表征体系构建,航拍德令哈援青项目“蔚蓝的海”,带给观者视觉冲击的同时隐喻东西部跨越万里之遥,把希望变成现实,携手迈进新时代的美好;逆光拍摄追梦人林志东落掌打鼓及农民工老马在苹果地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个体追求正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过渡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使农民生活幸福值越来越高的图像隐喻,具有象征意味。
此外,《我们的新时代》中不管是自然意象还是社会生活意象,都主要运用色彩渲染、画面排比、特写取神等影像修辞方式来进行诗意化写意,用镜头带观者领略余东村向未来乡村迈进的自信、看到将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青年担当和感受中国科技实力由并跑到领跑实现质的飞跃,从表象切入巧妙地传达出深层次的意义内涵,发出时代强音,述说时代魅力。
4 结语
《我们的新时代》系列纪录片在坚持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单元式的叙事结构、多元化的叙事视角、隐喻化的叙事语言等创新的叙事策略,建构出时代故事的影像化表达,让观者从国家十年变迁中感知政策温度和时代发展活力,反映时代特征和国家风貌,彰显时代价值。该片虽然是纪录片,但是跳脱出了一般纪录片的拍摄思维,将新闻、纪录、文艺的样式题材和风格特征进行杂糅,从而呈现出融合的美学表达,能为新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创制提供创新性的叙事策略参考。最后,该纪录片用观众可知可感的普通人的故事拼合成新时代人民“奋斗者”的形象、“接地气”的民生故事,以人为媒介,透视十年征程中的鲜活个体,用具体生动的人物进行传达,带领观众真切感受个体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征程,将时代故事变得具体而生动。以此,《我们的新时代》成为唱响时代旋律、表达人民呼声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祁琦.受众为什么喜爱“单元剧”?[J].视界观,2017(8):24-25.
[2] 史开扬.影视批评方法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36.
[3] 方毅华,赵斌艺.《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变化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9):85-88.
[4] 梁冰洁.新媒体视域下主旋律短视频的叙事研究:以《人民记忆·70年70城》为例[J].新闻传播,2021(17):45-47.
作者简介:郭学文(1982—),男,山西祁县人,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徐轲(1998—),女,河南西峡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媒介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