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的“四读”教学法
2023-07-06张文婷
张文婷
摘 要 《最苦与最乐》思路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有力,是学习议论文的一篇好范文。教学中可以尝试“四读”教学法,即先让学生略读全文,圈画出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思路;再借助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第三步品读文章的关键语句,感受文章论述语言的特点;最后引入相关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苦乐观念。
关键词 “四读”教学法 略读 图表 品读 拓展
教学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笔者尝试运用“四读”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题与内容,效果比较理想。
一、略读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述类文章,在略读时应侧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教师布置略读任务,要求学生记录阅读的时间并摘录三句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学生分别摘录的句子是,第一句是第一段中的“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作者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第二句是第四段的“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表明作者对什么是“最快乐”的看法;第三句是最后一段的“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表明作者对尽责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追加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指出梁启超在课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要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学生归纳为:“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为检测学生的略读成果,笔者又出了几道判断题,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判断说法的正误。第一题故意将“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说成课文中心句,让学生进行判断,其实这一句只是分论点,并不是中心句;第二题说把课文的题目改为“苦与乐”也可以,其实不行,因为作者所谈的是“最苦”与“最乐”而不是“苦与乐”;第三题说“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的“这个”指的是应该尽却未尽的责任,这个说法应该是正确的;第四题考查“卸载”责任指的是不管责任,不履行责任,“解除”责任指的是尽完了责任,从此没有了负担,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在判断题解答环节,让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巩固学生略读的阅读技能;让学生摘录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以让学生明确哪些句子属于作者观点的句子,哪些句子不属于;让学生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训练学生总论点的提炼能力。学生若能很好地完成以上几个小任务,即说明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能够准确概括出文章中心论点,说明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议论文相关素养。
二、借助图表,梳理文章论述思路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笔者设计了“图表读”,通过图表的形式梳理出《最苦与最乐》的论证思路。学生梳理后发现,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的苦的许多理解并加以一一否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紧接着第2段,阐述了责任是不可能逃脱的,比起逃脱责任所要受到的良心谴责,承担责任就不算是最苦的了。随后,文章进一步指出责任“还没有解除”的种种情况:承诺了却没有办、欠钱还没换、得到了恩惠却还没报答、得罪了人却还没赔礼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况。接下来,作者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从而使论述更为深入。接下来论述了最快乐应该是责任尽完了。从苦中得到的快乐,才算是真正的快乐。作者强调不管是圣贤豪杰还是仁人志士,都是如此。最后一段,作者针对人们“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的疑问进行回应,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作者完成了全文的论述,于是从正面强调:“责任越大,痛苦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从反面说明:“责任是逃避不了的。”梳理到最后,学生得出了结论:梁启超所说的“最苦”指的是“负责任”,“最乐”指的是“尽责任”。
通過以上梳理,学生不但对课文的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且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感到,这篇课文可以算得上是论述文的范文,即使论述的不是理工科的问题,却可以把一个人文社科的问题阐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正面阐释还是反面阐释,都论述得十分精彩。梁启超不愧是文学大师,文字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梁启超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因为只有是一个良心之人,才能进行这样的反思,得到这样的领悟。
三、品读语句,感受论述语言特点
论述文的往往会引用别人的言论来增强说服力。为了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这一点,笔者给出了一个示例,让学生参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几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示例】第4段引用古语“如释重负”和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形象地表达出了“责任尽完”后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从而让读者更加认同作者阐述的“最乐”的事。
学生在示例的指引下,各自找到了相应的例句并进行解析。有的学生找到课文的第4段,认为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孔子说的“无入而不自得”,意在表现当一个人尽完责任的那种安然自得、心情畅快的状态。在这里,作者用孔子的话进一步巩固了关于自己提出的“尽责任最快乐”的观点。有的学生找到了作者引用孟子的“君子有终身之忧”,意在说明越是圣贤豪杰,所要负的责任就越是重大,且越是圣贤豪杰,肩上常常是负有责任,而且常常一刻也不停歇。正是这个原因,曾子说:“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身上总是担着重大的责任,有了责任便有了痛苦,但是同时他们也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于是便得以日日苦中作乐。
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学生得以明白《最苦与最乐》中引用的妙处,进一步增强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议论文学习的相关素养。
四、拓展学习,深入体会苦乐观念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习梁启超更多的论述作品,笔者引入了梁启超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学生阅读之后,很快就总结出选文论述的重点,即凡是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由于《敬业与乐业》中也涉及了“苦”与“乐”的含义,于是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说说它们与课文中的“苦”与“乐”的相通之处。经过讨论,学生得出入下结论:课文的观点是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而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乐。而这篇选文则提出最苦的人是无业游民,日子最难过,第二等苦人是不愿意负责任的人,有如课文所说的不能尽责的苦。选段中的“乐”,即趣味。只要肯继续做下去,职业的趣味自然会发生,有如课文所说的,只有不断地尽责,才能享受到尽责的趣味。
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笔者布置了一个辩论会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就“学习中是苦多还是乐多”这个话题展开一次辩论,要求正方持“学习中乐多于苦”,反方持“学习中苦多于乐”展开辩论。学生在辩论之中不但深化了对苦乐观念的认识,也能很好地训练口才,能够将课堂所学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一举多得。
运用“四读”教学法教学《最苦与最乐》,能让学生在形象的想象创造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强对课文蕴涵的挖掘和感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作者通联:福州市则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