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宣传片《大道之行》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

2023-07-06

名家名作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料倡议隐喻

张 滢

一、理论基础

自Lakoff & Johnson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以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由传统的修辞工具扩展到思维工具。概念隐喻体系中的隐喻被定义为一种 “跨概念域映射”的认知过程[1],即在两个不同的概念域中用一个概念(源域)理解另一个概念(目标域)。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具有“语言、概念和交际功能”,蕴含着隐喻使用者的价值立场和意识形态,能够“劝说、说服大众”[2]。隐喻既然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就不应仅限于语言这一种符号。20世纪末,在语篇研究多模态转向的背景下,Forceville等人开始研究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对隐喻的表征和构建作用,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理论。Forceville & Urios-Aparisi[3]认为,除语言文字外, 图像、音乐、手势、味道等都可以参与隐喻意义的构建,由此提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概念,即源域与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由不同模态来呈现的隐喻现象。与语言隐喻相比, 多模态隐喻呈现出“动态叙事性、鲜活性及‘具体是具体’映射”等特点[4]。

二、语料与分析方法

新华社于2017年5月17日发布的 “一带一路” 宣传片《大道之行》微视频借由《国家相册》中的老照片串联起“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宗旨和成果,讲述了中国的历史亮点和成就。

《大道之行》总时长为6分11秒(其中5分47秒至6分11秒为摄制团队的介绍,不在本文分析范围),共120多个镜头。在结构布局上,该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0:00—1:40),伴随着滴落在蓝色湖面上的清脆水滴声拉开序幕,并配合习近平总书记演讲的原声旁白和字幕,穿越回了中国古丝绸之路的场景;第二部分(1:41—2:21)通过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画面、动态影像和旁白展现了当今全球面临的困境和危机;第三部分(2:22—5:47),以父亲带着孩子寻找回家的路引发人们自然的联想:世界怎么了?出路在哪里?进而引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一带一路”倡议。

该视频运用了语言、字幕、动态影像、图片、音乐、手势等多模态手法,其中动态影像由电影拍摄和逼真场景混合而成,旁白收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演讲的原声。这些多模态手法共同作为主题建构和语篇连贯的手段,从而强化了受众的认知接受度,激发了情感共鸣。

本研究的文字模态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七场演讲的全文组成,并保存为单独的文件,然后导入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 中进行进一步的编码和分析。视觉模态的视频被“截图”分割成 126 个分析单元——这是由停止和重启相机带来的“截图”所构成的“一个个连续的‘取景’”——该方法是电影研究中单位划分的标准方式[5]。在对隐喻表达进行编码时,演讲与视频中的隐喻表达识别方法有所不同。文字隐喻根据其含义进行识别:如果所识别的短语/单词的上下文含义在字典中具有更基本的含义,则将其标记为隐喻表达[6]。视觉隐喻的识别遵循 Bounegru 和 Forceville (2011)[7]的视觉隐喻识别原则。在他们的描述中,如果一个视觉元素算作一种隐喻表达,它应该至少包含一个可以映射到目标域的源域概念;此外,这种源域—目标域的映射应该是不可逆的。

三、《大道之行》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

在 NVivo 12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演讲文本和视频素材中的多模态隐喻。演讲语料和视频语料都运用了多种源域。习总书记演讲的语言文本包括248个语言隐喻表达,而视频语料包含67 个视觉隐喻(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使用人类隐喻和旅程隐喻是本研究“一带一路”话语中更为凸显的两个隐喻,但演讲文本和视频文本之间存在一些细微差异。具体说来,演讲文本语料更倾向于与人类相关的(105) 概念;视频语料包含更多与旅程相关的隐喻(23),人类隐喻排在第二位。

(一)人类隐喻

在演讲文本中,与人类相关的表达大都体现着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架构。根据从人类到国家的概念映射,国家层面的发展计划被解释为个人的命运,国家间的关系通过人际活动和人体的类比来表达。

在宣传片中,中国工程师和非洲工程师共同研讨工程方案的画面隐喻中非的共建共享(见图1);“中俄合作项目”的字幕和俄罗斯小伙打开一个个印有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的套娃画面隐喻中国和俄罗斯睦邻友好的国际关系(见图2);马来西亚小女孩在漂流瓶中看到了中远货运船只(见图3);希腊小伙在中国援建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垂钓(见图4);英国男子在中欧班列上选到心仪的帽子(见图5);斐济人民在中国援建的纳布瓦鲁公路上欢歌热舞的画面(见图6)和“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扩大的字幕,都是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普通民众脸上洋溢着的满意和幸福来隐喻中非、中俄、中马、中希、中英、中斐等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建立起来的和谐和睦、唇齿相依的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解决当今世界危机、实现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一剂良方,也向世界展现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与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东方大国的形象。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二)旅程隐喻

Zhang Xiaoyu[8]认为,“一带一路”一词本身就是一种隐喻表达。顾名思义,“一带一路”是连接亚洲、阿拉伯半岛和南欧的古代商道范围的地理名词,其中“带”指海上航线,“路”指陆路。而如今,该词指的是在政策制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自由贸易和沿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国家间的广泛合作。基于“发展是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将“一带一路”的内涵理解为发展政策与物理路径的类比,即“‘一带一路’是旅程”。

在宣传片《大道之行》中,旅程隐喻通过多种感官模态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愿景和价值。首先,视频的第一部分呈现了一片广袤的沙漠和穿行其间的骆驼运输队(见图7),通过远景和中景的交替呈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开阔的空间。同时,背景音乐也采用了宽广的乐章,呈现出开放、宽容、豁达的氛围。这种多模态的表现形式,激发了观众对开放、自由、多元的向往和认同,引发了对“大道”这个概念的探究和理解。

图7

接下来,视频中出现了“在海上航行的郑和船队”(见图8)、“跋山涉水后挖掘出的古董陶器”(见图9)等多个代表性的场景,这些场景通过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的综合运用,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这些符号隐喻了“一带一路”倡议的跨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愿景,激发了观众对文化多样性和历史传承的关注和认同。

图8

图9

在《大道之行》的第三部分,视频中还呈现了一幅“丝绸之路地图”,通过动态的线条和点阵呈现,向观众展示了“一带一路”的覆盖范围和联通网络(见图10)。这种多模态的表现形式,既直观又具有艺术性,激发了观众对 “大道” 这个概念的想象和期待。另外,也与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论坛中所说的遥相呼应——“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在这里,旅程隐喻被具化成了一次航海旅行。对于中国来说,出海航行是一场生命的冒险,因为缺乏航海经验(“漩涡”)和来自外部的致命危险(“风暴”)。尽管如此,中国还是有足够的勇气(“敢游”)去面对这些挑战,战斗到底——它“学会了如何游泳”,成功地“看到了世界”。以在汪洋大海中游泳为例,发展被视为一次非常有挑战甚至冒着生命危险的旅行,而中国则是能够克服这些风险的勇敢者。[8]

图10

(三) 植物隐喻

在视频的第一部分,湖面上的一滴小水滴由3D技术变成一朵美丽的花,接着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在湖里竞相开放,最后盛开出一朵巨大的牡丹。在这段视频中,一朵朵小花映射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这一目标域。小花各异的颜色代表各国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见图11)。小花是在水滴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水滴代表中国包容开发的态度,能与各国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和谐共处。最终盛开的牡丹花与颜色各异的小花同在一湖面中开放(见图12),既预示着“一带一路”倡议会取得丰硕成果,也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为了中国一枝独秀,而是为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百花齐放[9]。

图11

图12

四、结语

福柯( Foucault)认为,话语即权力。因此,要想在国际上赢得 “一带一路” 的话语权就离不开对 “一带一路” 知识的话语建构[10]。在构建过程中,人类社会共同理念和核心价值利益、价值定义权和解释权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从而得以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一带一路”宣传片《大道之行》中多模态隐喻的使用塑造了中国担当有为的大国形象,不失为促进中国方案传播、赢得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话语策略。

猜你喜欢

语料倡议隐喻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