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云犹在

2023-07-06张立峰

科学24小时 2023年8期
关键词:热河避暑山庄山庄

张立峰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它撷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园林之精华,成为清代帝王团结各族人民、巩固国家统一的“夏宫”。

这里地势高峻,气候凉爽,其山水形胜与园林格局共同营造出可以“避暑”的小气候效应,让人可享“六月清凉绿树阴,小亭高卧涤烦襟”的乐趣。

山庄营建始末

历史上,满族人世代居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他们早已习惯了那里凉爽的气候,并形成了“夏居山林”“秋采山珍”的生活习惯。定鼎中原后,他们来到暑热如煮、高墙包围的紫禁城,很不习惯,便以北京南苑、西山为主要生活区。

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曾说:“京城(北京)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月,溽暑难堪。”但自元明以来,北京一直是都城,另建新都并非易事。历史上,辽、金、元等朝代都曾在塞外建立避暑行宫。多尔衮认为,这是可以借鉴的。不过,由于清王朝入关不久,百废待兴,多尔衮只在塞外建了一座避暑小城——“喀喇城”,为夏季常住之地。

康熙年间,随着“三藩”平定、台湾收复,康熙皇帝逐渐把注意力转向广袤的北方。为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政权统一,也为了颐养身心,消夏避暑,康熙皇帝决定在塞外修建一座大型“夏宫”。

康熙四十年(1701)初夏,出巡塞外的康熙皇帝来到一处名为“哈仑告鲁”的地方。“哈仑告鲁”为蒙古语,意为“热河上营”。所谓的“热河”,就是今天承德市的武烈河。该河因“多热泉,冬亦无冰”而得名。根据《康熙起居注》中记载,当时的热河上营“山林郁叠,河陬环抱”。康熙皇帝自己也说,这里“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经过反复“相度”,最终避暑山庄就选址于此。

避暑山庄粗具规模后,每年端午节前后,康熙皇帝都会动身北巡到此,直到九月末才返回北京。乾隆皇帝也几乎每年都来这里避暑,同时处理军政要事,一般是五月来,九月或十月返回北京。

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有多座不同规格的蒙古包,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作为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皇帝经常在此举行“大蒙古包宴”,宴请蒙古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以加强民族和合的感召力。乾隆十八年(1753),蒙古杜尔伯特部的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孟克率部内迁。乾隆皇帝对此高度重视,于次年五月在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接见“三车凌”。《万树园赐宴图》就是清代画家以纪实的手法描绘的这一历史情景。

在避暑山庄的群山之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宏伟壮观的皇家寺庙群,即承德外八庙。这些藏式、汉式以及藏汉风格相结合的寺庙,是清政府安抚和团结蒙、藏等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实施“修庙固疆”国策的历史见证。对此,余秋雨先生曾赞叹说:“康熙皇帝把复杂的政治目的和军事意义,转化为一片幽静闲适的园林、一圈香火缭绕的寺庙。”康熙皇帝选址热河,是因为这里可以联络蒙藏、演武怀远,也可以消解暑热、避痘防疫。可谓深惟重虑。

清代的北京城曾屡次暴发天花疫情,在当时称“出痘”,无论是皇室,还是蒙古王公,皆“谈痘色变”。乾隆皇帝在《钦定热河志》中说道:“我朝家法中外一体,世为臣仆,皇祖辟此避暑山庄,每岁巡幸,俾蒙古未出痘生身者,皆得觐见、宴赏、赐赉,恩益深而情益联,实良法美意,超越千古云。”当时,许多未曾出痘的蒙古贵族,因为惧怕感染,不敢进京朝觐。康熙皇帝构建山庄,满足了未曾出痘的蒙古王公觐见的愿望,发挥“关塞要冲,季凉解暑,怀柔蒙古,避痘秋弥”的现实作用。

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兴建,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直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其营建才告全部竣工。建在武烈河西岸谷地、將苍莽群山圈进来的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仅山区面积就占整个避暑山庄的五分之四,是名副其实的“山庄”。

在择址营建的过程中,康熙皇帝曾说:“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山庄内由如意湖等9处水体构成湖景区,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以万树园为主体的平原景区,浓缩了我国北方的塞外景观。以理政的淡泊敬诚殿和就寝的烟波致爽殿为代表,由120多组建筑构成的宫殿区,不以皇家建筑的金碧辉煌取胜,而是致力于“以人为之美入自然”,实现“宫”与“苑”的完美结合。

历经了三百多个风雨春秋的避暑山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清代画家郎世宁所绘的《万树园赐宴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1994年,号称“塞外之都”的承德避暑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避暑山庄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罕见的历史遗迹,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它是中国园林史上辉煌的里程碑,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何以清凉无暑

河北承德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避暑山庄又地处燕山山脉东部,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山庄内有起伏的山峦、幽静的谷地、平坦的原野和潺湲的溪湖,几乎包含了所有自然风光的要素。这里生态环境绝佳,更兼林木葱郁、水体交错,且空气清新,可谓“山爽朝来,水风微度,泠然善也”。

避暑山庄地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在当时,与紫禁城相比,夏季要短近一个月,平均温度也较北京低2℃左右,昼夜温差较大,气候条件优越,是避暑的绝佳之地。即便是最炎热的夏季,山庄内的气温也不过20℃上下。每逢盛夏,山庄外暑热难当,无法成眠,但曾在山庄就寝的嘉庆皇帝,入睡时却要加盖棉被。

研究发现,避暑山庄周围的群山与平原区之间,在昼夜交替时会形成较为明显的“山谷风”,武烈河所在的山谷,又能起到良好的导风作用。山庄内有大面积的水体,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水温相对较低,是天然的“冷源”。这些都会加强避暑山庄环境风的通量,增加园区湿度,降低体感温度,营造出舒适的环境,以达到避暑的目的。

清代画家冷枚所绘的《避暑山庄图》(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在建筑布局中,避暑山庄的建筑化整为零,或高踞崖上,或贴近水面,巧妙地融合在自然山水间。有的因山构室,以得清凉,如“山近轩,居万山深处之高坡,因高得爽;碧静堂,因地处阴林,得凉静;玉岑精舍,由于谷风所汇,山涧穿凉”。避暑山庄虽名为“山庄”,但“胜趣实在水”,许多建筑和景点都与水有关,其中“水心榭”就建在下湖和银湖之间,跨水为桥,上列亭榭三座。榭在水中,碧波荡漾,空间辽阔,自然凉风习习。

除了山水格局和园林布局,避暑山庄在建筑设计和器皿陈设等方面,也都尽量满足消夏纳凉的需求。

山庄殿阁如淡泊敬誠殿、烟波致爽殿和勤政殿等等,都设置了前后相对的隔扇门,这些双开或四开的隔扇门可以全部打开,以获得凉爽的“穿堂风”。不设隔扇门的建筑,也设有“敞厅”或“花厅”,便于通风取凉。墙壁上设有“支摘窗”,这种窗的上扇能随时支开或摘掉,不仅利于采光,也便于通风。

殿阁内还有各色消暑降温的器具陈设。如形制不同的宫扇、香扇、团扇、菱花扇、芭蕉扇,盛放凉饮的玉盖碗、玉杯、玉盏、执壶,凉润手掌的玉如意、玉镇,用于坐卧的瓷绣墩、瓷枕、凉席等。凡是白日所用的宝座、床榻,都嵌有玉石或大理石坐面和靠背,再铺上竹编或藤编的席垫,让人体感凉润。

夏季避暑自然少不了用冰块降温。靠近山庄的“涌翠岩”建有一处大型冰窖,每逢冬季小寒节气过后,热河总管便组织山庄苑丞、副丞等人,“雇工打冰入窖”。由于热河“多热泉,冬亦无冰”,取冰点要选择远离热河、湖水澄澈而结冰的水域。冰窖深入地下十余米,能贮存千余块长宽高各0.7米左右的冰块,用条石、木板和谷糠等隔热密封,到了来年盛夏,再取出来用于室内降温或制作冷饮。

如此多管齐下,避暑山庄才能达到最佳的避暑效果,正如康熙皇帝所说:“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山中无物能解愠,独有清凉免脱衫。”

避暑山庄遵循了康熙皇帝“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的理念,以自然山水为基建人文园林景观,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塞外的苍茫,宛如一幅多彩的风光画卷。建造者充分利用气候条件避暑造景,营造宜人的庭院微气候,于山水理法间体现出卓越的生态智慧,顺应自然又超越自然,堪称自然山水园林化的杰出范例。

猜你喜欢

热河避暑山庄山庄
桃花山庄
热河道库:清帝巡幸热河时期的备赏银库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清代热河驻防八旗的沿革与职掌(1702─1810)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达什达瓦部迁徙热河考(蒙古文)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节选)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雪夜山庄行(外二首)
山庄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