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科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及路径

2023-07-06刘莹

中国商论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技金融乡村振兴

摘 要:首先,本文在清晰界定相关概念、理论及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等视角分析乡村振兴产生的金融需求。其次,本文通过调研发现科技金融在山东省的发展现状,对科技金融在引领“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引导“乡风文明”等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推动力进行研究;最后,本文提出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背景下,山东省科技金融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金融;乡村振兴;金融需求;农村普惠金融;农业经营

本文索引:刘莹.<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2):-116.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b)--04

1 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对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进行了顶层设计。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考察时强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乡村振兴五大目标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支撑,而科技创新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两者的紧密结合催生了科技金融。科技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服务的创新。科技与金融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科技创新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同时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和多种融资工具,为创新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山东省在加强和改进科技创新金融服务领域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已形成助力科技发展、科技带动乡村振兴的金融形势。研究如何理顺科技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发挥金融的资金保障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研究

学者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切入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理论、指标体系、路径模式和运作机制等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对理论精神的阐释;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对政策机制的研究;对具体热点的研究。2018年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孔祥智(2019)调研发现引进资本下乡产生的非农化、盈利水平低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通过金融政策的资源配置功能完善相关环节。

2.2 科技金融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围绕科技金融的概念、体系、政策模式等内容进行研究。自2009年赵昌文等提出科技金融概念,对科技金融内涵及本质的探究逐步深入。科技金融的作用发挥离不开三个领域的创新,即金融、科技及管理,以及由创新带来的产融结合,这是科技金融助推鄉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优势和前提。

在相关文献中,科技金融政策及实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李兴伟(2011)研究了中关村科技金融体系,阐释了科技金融在破解科技型企业发展难题中的作用。宏观层面的文献则主要研究如何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研究政府在推动科技金融政策落地中的作用及科技金融成效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反哺作用。

2.3 金融支持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研究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乡村振兴领域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重点倾斜”将为其顺利推进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推进乡村振兴必然带来金融需求的迅速扩张。保持金融帮扶政策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搭建,推动深化金融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等,都需要在充分分析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和措施。

2.4 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力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是紧抓“人、地、钱”,都离不开资金融通,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机会和条件。金融主要发挥杠杆和引领作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信用金融、善治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理念都应发挥相应的功能。实证研究显示,金融发展显著提升了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虽然乡村振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做法、经验和趋势值得借鉴,只有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健全产权流转机制和政府风险缓释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资金的融通作用。

综上,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学界针对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支持政策、实施路径、政策效果的研究与日渐丰,但立足山东省,从因果关系视角聚焦科技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机制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乡村振兴是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五大目标都离不开资金支持,高效的金融资源分配目的就是把更多金融资源更有效地配置到乡村振兴相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要求金融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专业性、便捷性、先进性的金融支持。由此,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进程产生的金融需求如下。

3.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和经营管理能力,收入水平更高,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更明显。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给存在明显短板,如信贷供给相对不足,金融产品种类不足。调查发现,融资难仍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

以山东省为例,2018年2月发布的《山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结果显示,山东省共有17.9万个农业经营单位,其中农民合作社9万个,1777.8万农业经营户中有46.6万规模农业经营户。但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中普遍存在抵押物缺失、担保及反担保形式不足、信贷手续繁杂、手续费等其他费用高等问题,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尤其是500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和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基本无法获得,给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3.2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对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不仅显著提高了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还给农村居民带来了更均等化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但我们也看到,农户金融能力较低,普惠金融法制体系、服务平台、征信系统均不健全,导致县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需要持续提高普惠金融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高效传导货币政策,加强结构政策引导,推进金融、产业、财政政策融合,在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分类突破。

3.3 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对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金融对农村绿色发展的支持主要通过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两种金融工具。2021年,山东省农业农村、人民银行等推出了17条政策,有针对性地改进金融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并指导涉农机构创新“农耕贷”“惠农e贷”“家庭农场贷”等专属绿色金融贷款产品,支持打造兰陵蔬菜、阳信牛肉、昌乐西瓜等强农品牌,绿色金融为山东省全面绿色转型贡献了金融力量。

绿色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山东省2017—2022年发行绿色企业债券主体的主营业务范围进行整理,在全省451.51亿元绿色债券总规模中,仅有33亿元用于“三农”相关领域。本文对绿色贷款用途进行整理,截至2022年3月底,绿色贷款直接服务于农业承贷主体的份额仅占2.31%(以上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作者整理)。目前,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等推进农村绿色发展的金融工具真正用于“三农”领域的占比很小,涉及农村绿色发展项目的投入率较低,这就更加需要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与金融融合,引导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各类金融机构资本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4 山东省科技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力分析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有78个县(市)、1129个乡镇、84142个村级组织,截至2021年末,农村人口占年末总人口的49.65%(数据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2021)》)。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分析科技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4.1 科技金融支持农业引领“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产业兴旺”。近年来,山东省金融系统积极统筹银行信贷、资本市场,不断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着力扩大涉农融资规模,持续强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三农”领域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信贷支农主力军作用,创新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撬动引导金融资本投入“三农”领域,为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4.1.1 最大化程度释放货币政策红利

山东省金融监管机构积极向上争取入鲁资源。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数据显示,2021年山东省累计发放再贷款1864.8亿元,投放规模列于江苏、浙江之后,居全国第三位。通过创新第三方质押模式,强化央行内部(企业)评级、一对一帮扶高风险机构等举措,实现对251家地方法人银行再贷款支持全覆盖,额度使用率创99.8%的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

4.1.2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山东省制定17条具体政策,有针对性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并根据农村经营具体特点,创新推出了“农耕贷”“好牛快贷”“惠农e贷”“强村贷”“新型职业农民贷”等产品,以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满意感、獲得感。

4.1.3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融合

山东省相关部门积极主动根据山东产业特点,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融合,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领域,打造了诸城“按揭农业”、寿光“信用农业”、荣成“海洋供应链融资”、武城“粮食商行”等财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针对乡村振兴中抵押担保物不足的问题,山东省农担公司改进工作流程,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创新建立担保对接系统,将担保需求与融资需求关口前移,扩大担保倍数。2021年,山东省农业担保新增额达到贷款530亿元,增长1.04倍,担保放大倍数达到13.6,居全国首位。

4.2 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生态宜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宜居是关键,绿水青山的恢复、保护更离不开绿色金融资源的支撑与配合。

4.2.1 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支持

对已经实现绿色发展总体目标的企业和农户,山东省在信贷资金上实施倾斜。截至2022年3月末(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除了“碳汇林、植树种草及林木种苗花卉”和“森林游憩和康养产业”两个项目以外,其余绿色贷款项目余额均在正向增长,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等7个指标增速均在100%以上。金融在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4.2.2 积极扶持绿色农业发展

山东省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聊城市的安全农业品牌,青岛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鱼台市的“鱼米之乡”特色农业文章,诸城市按照“三低”标准发展的现代农业,鄄城县打造的集休闲娱乐、采摘、旅游为一体的绿色发展之路……都在持续打造具有山东省特色的绿色农业新范本(以上案例出处: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山东省乡村振兴局))。

4.3 金融知识普及引导“乡风文明”

近年来,山东省系统深入开展金融知识普及诚信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信用山东”等主题,扎实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形式多样的金融普及活动,稳步推进金融知识下乡,强化了农民的诚实守信意识和金融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营造了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良好氛围。

4.4 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生活富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是根本,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服务不可或缺。

4.4.1 推进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便利化

2021年,山东省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9.26万个,大多数在助农服务点附加了支付、民生、取款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本文以临沂“乡振通”为例,平台致力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主题的融资约束问题,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化解了融资主体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2022年,“乡振通”入围山东省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案例。

4.4.2 大力推进金融改革

改革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2020年,经央行等部门批准,临沂市获得全国首批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资格。借此良机,山东省指导临沂市出台改革试验区一揽子支持政策,涵盖土地流转、企业入市、涉农价值评估与清算、抵质押物管理、奖惩措施等,持续深化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形成了“风险缓释、大数据支撑、考核激励和资源优化”四位一体的武城模式和沂水模式。据统计,2020年末山东省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余额达到4.7亿元,同比增长82.7%(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位居全国前列。

4.4.3 强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17年至今,山东省推动优化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贷款等贴息模式,创新“再贷款+创业担保贷款、首贷培植、乡村振兴”模式,为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发放普惠金融领域优惠利率贷款,缓解抵押担保难题,推动信贷服务覆盖更多市场主体。对贫困和涉农群体,按照“对象精准、应贷尽贷”原则推动扶贫信贷投放,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试点,实现扶贫小额信贷和扶贫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易地扶贫搬迁融资、助学贷款服务、农地抵押贷款涉农县域四个全覆盖。

5 结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科技金融在落实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助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发挥了推动力和支撑力,为促进“三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虽然山东省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农村金融经营成本和潜在风险较高、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等制约性,科技金融相对打造鄉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山东省应在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科技金融产品创新、规范农村互联网金融、推进完善农村农业保险、协调推进农业政策融合、营造科技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等路径上加大工作力度。

参考文献

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4):637-650.

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陶元浩.农村社区凝聚力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67-76.

孔祥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5-11.

段世德.湖北省科技金融政策层级协同问题研究[J].长江论坛,2018(4):20-26.

张明喜,魏世杰,朱欣乐.科技金融:从概念到理论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8(4):31-42.

李兴伟.中关村国家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分析与趋势预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33-37.

王丽平,李菊香,李琼.科技服务业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协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6):69-74.

娄仲良,汪建坤,王晚霞,等.科技金融中的政府作用[J].浙江经济,2020(8):99.

王仁祥,沈兰玲,谢文君.金融资本集聚、政府干预与“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7):1-9.

韩楠.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9(5):90-92.

吴南.农村金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路径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19(12):87-89.

李国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经济与管理,2019,41(10):34-40.

蔡兴,蔡海山,赵家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41(8):91-97.

吴本健,王蕾,罗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国际镜鉴[J].世界农业,2020(1):11-20+57.

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56.

杨林,邹江.绿色金融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逻辑框架[J].西南金融,2019(5):39-47.

赵晓峰,赵祥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与小农经济的发展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18(4):99-107.

孙卫东.着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J].金融时报,2018-10-29.

宋晓玲.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检验[J].财经科学,2017(6):14-25.

张勋,万广华,张佳佳,等.数字经济、普惠金融与包容性增长 [J].经济研究,2019,54(8):71-86.

傅秋子,黄益平.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J].金融研究, 2018(11):68-84.

猜你喜欢

科技金融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科技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的经验、误区与路径导向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与体系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