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弹打木块”模型中“v-t”图像面积表示的意义

2023-07-06黄伟

物理教学探讨 2023年6期
关键词:碰撞

黄伟

摘   要:碰撞问题是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重要模块,“子弹打木块”是碰撞问题中一个典型的物理模型。结合几种典型“类子弹打木块”模型,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关系,并从“v-t”图像及其等效处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功能关系,总结其通用的规律,以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的目的。

关键词:碰撞;子弹打木块;图像面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3)6-0056-4

1    物理模型与类碰撞

1.1    物理模型及模型建构的意义

科学建模教学理论提出者海斯特斯(Hestenes)指出,“物理研究(学习)的过程即是对自然世界建模的过程”。自然界纷繁复杂,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有众多的因素,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处理,突出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得到一种能反映原物质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条件、过程、状态、结构等),即为“物理模型”。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可以化繁为简,从而触类旁通。

1.2    碰撞与类碰撞模型

碰撞基本模型的特点是作用时间很短,相互作用的内力很大,外力往往可以忽略不计,碰撞过程遵循动量守恒定律。碰撞是一种理想化过程模型,其主要因素是相互作用,次要因素是作用时间。从广义上理解,任何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当不受外力或内力远大于外力时,其相互作用过程均可视为碰撞,称为“类碰撞”模型。只要系统作用前后动量守恒、系統最终速度相同,则可建构成“类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子弹打木块就是一种典型的“类完全非弹性碰撞”模型。

2    “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功能问题

2.1    “子弹打木块”原型

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A的子弹以初速度v0水平射入质量为mB且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块(未击穿),射入深度为d,设子弹与木块的相互作用内力恒为f。

子弹-木块系统间的摩擦力做的总功为负功,将系统动能转化为内能。碰撞问题中还有很多“类子弹打木块”模型,通过一对相互作用内力做负功,将系统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2    几种典型的“类子弹打木块”模型

2.2.1    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或电势能

如图2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小球B静止,小球A以初速度v0压缩弹簧至共速的过程,系统通过弹簧弹力做负功,将系统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同理,如图3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着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B,小球B静止,小球A以初速度v0冲向B至共速(未相遇)的过程,系统通过库仑力做负功,将系统的动能转化为电势能。这两种情况的v-t图像均如图4所示。

2.2.2    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如图5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着带有光滑圆弧曲面(底部与桌面相切)的滑块B,小球A以初速度v0冲向B,至小球A上升到最高点与B共速的过程(设小球未越过滑块),系统间相互作用弹力做功代数和为零。实质为小球A与地球构成的系统间相互作用引力做负功,将系统的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v-t图像如图6所示。

2.2.3    动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焦耳热

如图7所示,足够长的光滑平行双金属导轨固定于水平面上,置于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导体棒B静止于导轨上,导体棒A以初速度v0冲向B,至导体棒A,B共速的过程(未相遇),系统通过一对安培力做负功,将系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焦耳热,v-t图像如图8所示。

“类子弹打木块”过程中动量及能量关系均与“子弹打木块”原型相同,只需分析始末状态,无需考虑中间过程,这也正体现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优越性。

3    v-t图像面积对“子弹打木块”模型中功能的表示

“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由于相互作用力f为恒力,那么对应的功W=fx,与其对应的位移成正比,则可以把对应的功能关系用系统v-t图像对应的线性面积来表示;上述“类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由于系统间相互作用力F为变力,若对应的功用F对相应的位移x积分,则很复杂,此时系统v-t图像对应的面积也为非线性的。但由上述分析可知,“类子弹打木块”过程中动量及能量关系均与“子弹打木块”模型相同,只需分析始末状态,无需考虑中间过程,则仍然可以借助“子弹打木块”模型中的v-t图像所对应的线性面积来等效表示“类子弹打木块”模型对应的功能。用v-t图像面积表示的意义在于,从几何的角度直观地呈现了“类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功能关系。

3.1    用v-t图像面积分析“子弹打木块”模型原型中的恒力做功中的功能关系问题

3.2    借助恒力做功v-t图像等效分析“类子弹打木块”模型中非匀变速运动功能关系问题

4    结   语

由上可知,用v-t图像面积表示“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功能关系或等效地表示“类子弹打木块”模型的功能关系,非常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同时也体现了物理模型的意义。在物理教学中,善于建构物理模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翟小铭,郭玉英.科学建模能力评述:内涵、模型及测评[J].教育学报,2015,11(6):75-82,106.

[2]胡壮丽.以“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为例谈提升高中生模型建构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20,38(11):40-44.

[3]任佩璐,张兵荣.2003版与2017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模型及建模的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21,42(3):2-6.

[4]刘胜华.物理模型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2009,39(4):7-9.

(栏目编辑    蒋小平)

猜你喜欢

碰撞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碰撞及渗透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中国传统戏剧与现代舞台手段的碰撞与运用
留白,为思考插上翅膀
某污水厂排放管与雨水管放置方案分析
动量守恒定律应用中“n”次碰撞问题探讨
交通事故认定之机动车侧面碰撞浅析
交通事故认定之机动车与两轮车相撞事故
范成大仕宦时期儒家思想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