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经济学课堂实验育人功能的反思与再出发

2023-07-05田彦平俞树毅

关键词:课堂实验育人功能经济学

田彦平 俞树毅

摘 要:21世纪以来,经济学实验化是我国经济研究和高校经济学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趋势。许多高校探索形成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学知识传授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新时代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下需要进一步反思和完善经济学课堂实验的育人功能,包括经济学课堂实验沿袭的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隐含的价值实质、作为真实社会经济过程的实践活动和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育人功能等。新时代推进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的改革,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从工具理性方法论优势的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中国特色价值的凝练等方面不断提升高校经济学课堂实验育人功能,加快其本土化转型。

关键词:课堂实验;育人功能;课程思政;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1/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2-0105-08

一、引言

自2002年弗农·史密斯(Vernon L.Smith)和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开始,许多国内大学开启了经济学实验化或实验经济学本土化的进程[1]。2007年开始,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政策措施(1),引入实验成为国内许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经济学实验课程迅速在各高校推广。主流观点认为经济学实验或实验经济学在检验经济理论假设、比较经济制度与环境、评价政策建议、发现新经济规律等方面[2]发挥着改进实证方法和促进经济学理论创新的作用,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等“知识传授”方面,这本质上基本沿袭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传统,强调价值中性和经济学研究的工具理性特性,其育人功能是不完整和残缺的。

新时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育人目的。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立足经济学实验的课程性质和特色优势,进一步从隐性价值导向的实质、“嵌入”真实的现实社会经济实践内涵、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完善其育人功能,為我国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实验课程提供了机遇。

二、经济学实验课堂化有效提升了经济学知识传授的育人功能

(一)实验方法是经济学科学化实践探索的结果

实验方法引入自然科学并成为标志其发展科学性水平的重要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发展进步。17世纪70年代以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所接纳,成为一种所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公共方法论基础[3]。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长期被认为是一种非实验性的科学,但在最近二十多年,实验经济学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这一状况。

1.经济实验产生的方法论基础:形式科学化

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以亚当·斯密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充满浓厚的社会人文主义气息,注重分析经济现象、经济过程背后的社会根源,关注人的生存境遇,综合了哲学、社会、伦理道德等元素。古典政治经济学后来的演化却沿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形成了本质科学化与形式科学化两条道路。前者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代表,将研究经济事物和经济过程中的本质、必然和内在的联系,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学科学性的主要标准,认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4]8。明确否定了经济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使用实验方法获取科学认识的可能性。后者则借鉴近代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数学方法(形式逻辑)引入经济学,追求经济学理论体系内在逻辑一致性为主要特征的形式科学性,社会、伦理道德等因素作为不确定性和主观性因素被剔除,形成的以所谓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成为19世纪70年代之后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主流。

2.实验化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科学化内在逻辑的延续

在自然科学化发展趋势主导下,经济学经验实证研究成为必然,从而为实验研究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实验方法的广泛应用强化了主流经济学科学化的趋势,成为西方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内在诉求。第一,许多学者认为,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性源于其方法论的自然科学化。如门格尔认为,自然科学所应用的探求事物因果关系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一切经验科学。因为“理论经济学与人们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化学与应用化学家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5]4。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开始,经济学就走上了借鉴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方法的形式科学化道路,从而为实验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第二,经济实验(或实验经济学)的发展,从实证研究方法上极大地提升了西方经济学的所谓科学性。经济学家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时希望吸收和借鉴自然科学研究中重视经验实证的传统,用以解释经济过程的“确定性”和“实证性”,重视和强调经济理论的可检验性就成为西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诉求。经济学家开展经济研究的核心任务是构造可证伪的理论并验证之,实验是检验经济理论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构造经济理论的环境和机制基础,得到所需的观察结果用以检验经济理论,实验结果符合经济理论的预测概率越高,经济理论的可信性就越强[6]。第三,经济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的发展推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升了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与预测能力。经济学实验推动了认知心理学与实验方法融合,形成了行为经济学分支,行为经济学将经济主体行为的异质性,如“有限理性”“自利利他双重动机”“亲社会性偏好”等纳入行为假设中,从而使经济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更强,推动了传统经济学的革命性发展,并引领经济学未来演变趋势[7-9]。

西方经济学在借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证主义研究路线,被认为是其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实验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其科学性特征。因为实验研究方法的应用弥补了原有经验研究在外部环境的“可控制性”和实地观测数据的“可重复性”上的不足,提升了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并推动了经济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增强了其现实解释力,从而形成了实验与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相互促进的演进局面。

(二)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发展提升了经济知识传授的育人功能

早期的经济学实验都是在大学课堂上进行的,课堂实验(Classroom Experiment)对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曾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10]337,但后来随着对经济学实验规范和标准的认识不断深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手段,以高效处理数据、严格实验控制为特色,构建类似于物理化学的专业实验室实验(Professional Experiment)逐渐成为经济学实验的主流模式,经济学实验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成果在国内外主流经济学期刊中得到的关注并不多,对其作用的探索则长期被忽视。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经济学课堂实验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rlin)1948年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设计并开展的,对垄断市场理论进行了不成功的验证,“突发奇想”式的教学研究方式创新并没有得以延续,但却启发了当时的课堂参与者——弗农·史密斯[11]。后者在普渡大学任教期间(1955-1967年),通过改进实验设计、组织和管理流程,对竞争性市场机制运用课堂实验的方法进行了长达6年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检验实验技术的可行性”“寻找更能说服人的实验设计”、为“特定假设进行更严格的实验检验提供数据基础”[11]等方面,奠定了市场机制设计实验研究以及实验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至今,课堂实验仍然是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经济学实验的重要形式。事实上课堂实验已成为美国经济学教育协会(NCEE)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Charles Holt、Ted Bergstrom等学者已经在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中广泛开展课堂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量的以教学为目的的课堂实验论文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如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会不定期开展经济学课堂实验设计的论文专题,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Economic Inquiry等也发表相关论文。

课堂实验在经济学知识教学方面的育人效果显著。国外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一个虚拟的市场中并做出重要决策,因而具有极大的热情。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经济现实最基本的体验,与讲授那些抽象的经济学理论相比,课堂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完成作业与考试情况来看,学习的效果似乎也更胜一筹”[12]1。很多研究者采用了更规范的研究方法对课堂实验的教学效果进行考察。Dickie(2006)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中采用与未采用课堂实验方法的班级进行比较,发现前者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后者,而且学生对经济学也显示出更大的兴趣[13]。Emerson and Taylor(2004)利用9个班级的教学数据进行研究,其中2个班级使用课堂实验教学方法,7个班级使用传统方法,结果显示一个学期后,使用课堂实验教学方法的班级成绩显著高于另外7个班级[14]。Durham,Mckinnon and Craig Schulman(2007)将8个班级分为两组: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采用课堂实验方法教学,控制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经过两个学期包括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后,分别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看待经济学态度的转变、所学知识的持续性等进行考察,均发现了课堂实验教学方法产生积极作用的证据[15]。

在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等方面,经济学课堂实验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经济学实验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因为实验引入能够让教学过程变得更为生动,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基于自己的发现来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从而把抽象的数学模型与直接的经验观察融合在一起。实验还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发现的过程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等[16]。Sugden和Robert(2005)在归纳了实验手段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所扮演角色的发展阶段后指出,“经济学的实验提供了一种‘参与式,而不是‘旁观式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方式。以往的经济学家,总是通过理论的透镜来看世界,而实验手段将经济理论和人的实际行为关联在一起,并被观察到,而不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被理解,这是一种学习和掌握经济理论方式的根本性变化”[17]。国内学者更多地从教学方式转变方面进行了探讨。段鹏飞(2005)探讨了课堂实验教学法的意义,认为实验教学法通过课堂上學生的参与和讨论,让学生得到来自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第一感觉,从而自下而上地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家的研究历程,逐步发现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学家的魅力,课堂教学自然就会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有效[18];于泽(2009)从教育目的与学生认知相互对应的角度,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法有助于实现处于认知相对主义阶段的学生的辨析水平,即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分析和应用水平[19]。

整体来看,经济学课堂实验的优点在于可以发挥其“在快捷地改变实验设计、处理变量、参数和程序、节约实验运营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优势”[20]60-66,弥补专业实验室实验组织过程缺乏弹性、运营经济成本较高和时间成本高昂等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学课堂实验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育人功能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

三、课程思政建设视域下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掘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1]。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为我们反思当前高校的经济学实验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济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经济学实验课程的专业特色和实践优势与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三进”实践活动[22],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内涵和特色。

(一)科学辨析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隐性价值的实质

经济学课堂实验作为经济学实验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形式,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科学化的探索。许多学者认为实验方法至少从环境、制度的可控制性、数据的可重复性、提高数据品质等方面改进了西方经济学实证检验,弥补了计量研究基于实地观测研究的不足[23]。经济学实验主要是实现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假设的检验、改进或者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政策比较和评价,是完全服务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科学化演进目标的,西方经济学对现实问题分析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隐性地存在于实验的设计、组织和结果分析全过程。

1.西方经济学实证研究的科学化实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表面上涉及物的自然机理以及物体运动规律,但本质上却指向人与社会层面[24],是为特定社会人群利益服务的。这与马克思提出“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命题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揭示了政治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导向问题。18世纪30年代伴随着英法等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在约翰·穆勒、萨伊和巴师夏等经济学家的大力推动下,古典政治经济学走上了自觉或不自觉为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辩护的庸俗化道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是符合自然人性的永恒社会制度。庸俗政治经济学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不但继承了这一特征,而且通过研究方法的自然科学化致力于追求所谓“价值中性”的实证研究,将社会、伦理道德等因素以非科学之名从其理论体系完全剔除,通过引入数学方法的“边际革命”而成就新古典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发展起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占主流地位的所谓“现代经济学”[25]。现代经济学在追求类似于物理学等研究方法上的形式科学化,为资本利益阶层服务的阶级性等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属性被遮蔽。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追求日趋复杂的、精细化的数理建模和计量实证,以理论内在一致性为基础,并强调其实证研究主要针对客观事实、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不涉及“应该是什么”的规范性问题,并以此标榜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24]。

现代经济学的这种追求科学化的实证研究范式很快占据主流地位,进而影响了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导向。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也走上了实证研究之路,这就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有学者批评认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致命缺陷在于工具理性所带来的危机,即用自然科学的形式逻辑来代替人类社会真正的行为逻辑[26],用形式逻辑构建的理论假设来解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不但偏离了人文社会科学致力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本质,而且使理论远离现实,其所蕴含的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价值导向隐性化。

2.经济学实验研究的价值导向与现实经济社会的矛盾

经济学实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经济理论假设的实证检验,其在实验环境中引入真实的激励和真实的参与者,营造了与真实社会尽可能一致的实验情景。经济学实验在一定范围内将社会成员互动关系、人的心理、情绪、情感等因素都引入了决策过程,实验参与者各种隐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规则是通过随机化设计进行控制的[27]57-59,但实验结果出现了许多与经典理论预测不一致的现象,即“异象”。一些实验经济学家据此对主流经济学的某些理论假设提出质疑,进而提出了与主流经济学不同的理论假设,如“有限理性”、行为动机中的“利他偏好、亲社会偏好”“偏好逆轉”等。实验结果所显示的理论假设与社会现实的不一致还引起研究者对经济学实验设计和实验内部有效性的质疑,即经济学实验如果严格按照理论假设来设计,在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制度以及实验参与者偏好特征的前提下,实验过程有可能倾向于印证主流经济学的思维逻辑和相关理论,变成理论与实验相互验证彼此的有效性,从而创造一个封闭系统的危险[28]。这样实验方法纯粹成为一个逻辑论证的自娱自乐的游戏,而与现实社会人们真实的经济互动关系和行动毫无关联[26]。在“价值中性”科学主义的外衣下,实验成为主流经济学价值导向隐性化的新工具,但其所涉及的真实社会的行动逻辑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被实证研究所屏蔽掉的人的经济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29]。

(二)深入挖掘经济学课堂实验作为真实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经济学课堂实验是真实的社会实践过程,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小型样本”。经济学课堂实验是通过实验环境、制度设计、引入一定的市场交易规则,检验经济理论和发现新经济规律,是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真实的激励机制下、真实的参与者进行真实的经济交易与博弈的社会过程[30]。课堂实验设计形成的实验情景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社会实践元素,有助于实验参与者和观察者理解认知真实的市场经济现实,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性的社会利益关系等经济现象和本质规律,这是当前我国高校经济学实验实践性所展示的课程思政元素。

1.经济学课堂实验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实践过程

经济学课堂实验属于控制性实验。控制性使得经济学课堂实验过程不同于计量模型控制下的思想实验过程,也不同于计算机仿真实验逻辑演绎下的虚拟过程,这个特性也使得经济学课堂实验的环境、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过程与现实社会联通,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实践过程。经济学课堂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参与者行为动机的控制和激励,进而营造一个与现实经济社会相近的实验情境。

弗农·史密斯提出了实验设计的核心原则——“价值诱导原则”(Induced Value Theory),这一原则使得经济学实验与软件模拟实验、沙盘实验、随机实地实验等完全不同。贯彻价值诱导原则本质上在于激励机制的引入,构建一个有利于激励“经济人”竞争性行动的实验社会情景,客观上诱发出“经济人”假设的行为特征。按照实验经济学家的解释,货币或实物激励的单调性、显著性和占优性,足以保证实验组织者控制实验参与者的偏好、资源禀赋、技术和信息等特性,使这些实验参与者成为追求效用(或货币收入)最大化的“经济人”。将学生成绩或学分作为激励手段、以学生为参与者的经济学课堂实验,其结果并不比真实货币激励的效果差,而且以其成本低的优点被国内外许多经济实验研究者采纳。

真实货币、实物、学生的成绩或学分绩点作为经济学课堂实验价值诱导原则实施的报酬媒介,基本都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实验情景与真实的现实社会经济过程的联系。实验者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的动机和行为被“嵌入”实验环境,与现实经济社会并无显著性差异。

2.经济学课堂实验实践性元素挖掘

在实验设计原理上,价值诱导原则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经济人”参与实验社会情景,本质上是为了将实验参与者“嵌入”真实的竞争性社会经济过程。

构建“经济人”特征显著的竞争性社会情境是实验经济学家们推崇“价值诱导原则”的根本原因。尽管有人将“经济人”假设归结于人性自私等自然主义观点,但其无疑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当事人的概念,即“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他们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31]12其主要行为特征在于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受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历史的制约。马克思认为,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规律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机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所谓“经济人”不过是对资产阶级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和动机的描述。

我国高校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大学生参与者,来源于现实经济社会和条件背景各异的各类家庭。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家庭(或个体)利益多元分化为特征的社会竞争环境,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来自各个不同家庭的学生利益是互相独立的,客观上存在建立以真实货币为媒介激励的可能性,但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小型社会”,为便于管理和塑造学生的社会化人格,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形成了以学院、系、班级、宿舍以及各种社团等各类群体,不同群体之间以及同一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学课堂实验中,同学关系作为一种非经济利益、非竞争性的社会关系必然会影响单个学生的经济决策动机,如果我们的实验目的是检验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竞争性市场经济相关的经济理论假设,同学关系就成为课堂实验中同学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消解力量,成为经济学课堂实验检验经济理论和假设的主要干扰变量。

学校管理最突出的特征是通过各类奖学金的设立或其他方式来形成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和追求进步的激励机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特别是学习成绩和学分成为学生群体内部分类和排序的主要依据,这在客观上构建了学校内的竞争环境。因此,经济学课堂实验设计的关键就是建立其与学校竞争性社会环境一致的实验环境,以学生成绩作为报酬媒介,建立实验收益和学生成绩之间的正向关联。实验收益进而学生成绩就成为激励学生在实验中按照规则参与竞价交易、决策的“硬约束”,并构建了与现实经济社会的内在联系。学生参与经济学课堂实验过程也是参与社会经济竞争和决策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蕴。

(三)充分发挥经济学课堂实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育人功能

经济学课堂实验严格遵循经济学实验规范流程,包括实验设计、实验组织实施、实验结果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等环节,这一过程也是调动大学生理解现有经济学理论、深度思考、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有助于大学生理解经济理论、分析解决经济问题和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验设计环节中,实验目的要么是验证一个理论假设,要么是解决一个现实经济问题,其形成是一个思维提炼的过程。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组织来达到实验目的,需要充分考虑实验环境、实验参与者、激励机制等各种因素,需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因变量、自变量、控制变量以及处理众多的干扰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引导学生参与这个环节有助于培养他们理解实证研究的一般环节,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培养他们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和研究经济问题的基本素养。学生参与或观察实验过程有助于亲身体验真实的经济决策过程,观察市场经济竞争带来的极化效应,理解信息在决策中对实验收益的影响,认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利益关系对经济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等。这些方面都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现实经济过程的亲身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思考经济理论与现实社会经济运动规律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组织管理过程和交流沟通过程锻炼了他们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即实验数据的整理、讨论和分析,来验证经济理论、发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思路无疑是充满挑战和快乐的过程。通过分组协同合作来讨论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能力和素养,充分拓展了经济学课堂实验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育人功能。

四、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拓展经济学课堂实验的育人功能

现阶段我国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能够有效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学科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视角下,西方经济学形式科学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课堂实验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要批判其与生俱来的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和服务的隐性价值导向,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借鉴其方法论工具理性价值,将其应用到分析和解决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过程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其经济学课堂实验育人功能提供的新思路。从经济学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性质出发,努力将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方式转变和教学组织管理创新的新载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新平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新媒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导向”三位一体的经济学教育教学目的的新领域。

第一,充分利用经济学实验课程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工具理性优势。经济学课堂实验作为经济学实验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形式,是一种研究经济问题、检验经济理论假设的工具,其本质在于引入一种新方法,一种在研究者自主控制下的数据生产实践。从这个意義上来看,经济学课堂实验重新定义了理论和经验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打破了主流经济学中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隔阂[10]11。按照一定的理论模型,设计激励机制,构建不同的实验社会情境,检验一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和决策过程,从而发现新知识、新理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发现经济学知识的实验流程和组织体系,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真正提高大学生的经济学方法论和科学研究素养,丰富了经济学课堂教育教学内涵,拓展了大学生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手段。

第二,深入挖掘经济学课堂实验的社会实践价值。在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具体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实验设计原理中的“价值诱导原理”“并行原理”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推动学生加强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比较和辨析,增强学生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提升学生对经济学真理性知识来源于实践的理论自觉,提高对经济学课堂实验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隐性价值的鉴别能力,切实推进学生运用实验方法科学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演变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和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第三,不断凝练经济学课堂实验价值导向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课程思政建设是新阶段我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领域的创新,是对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高校专业课,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育人功能弱化甚至缺失的一种纠错。高校经济学课程,尤其是理论经济学课程长期以来承担着为经管类专业提供经济学知识传授、经济学素养培养和正确的价值观方法论引导等基础性贡献。但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价值引导被有意无意淡化,推崇所谓“价值中性”的实证研究,导致经济学教育远离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更加远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在西方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课堂实验课程受实验方法科学化理念的影响,其附带的隐性价值不利于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对此需要清醒认识。所以,我国高校需要加快課程体系设计和课堂内容精细化建设,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弥补经济学课堂建设在“价值导向”育人目标方面的不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丰富和充实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内涵,完善高等教育“三位一体”育人目标,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课堂实验的发展创新。

注释:

(1)参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12]1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

参考文献:

[1]周业安.改革开放以来实验经济学的本土化历程[J].南方经济,2019,(1):1-40.

[2]葛新权,王国成.实验经济学引论:原理·方法·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14-17.

[3]赵雷,殷杰.社会科学中实验方法的应用问题[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8,(8):8-1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刘絜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张建斌,刘清华.经济学的科学特征与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税务与经济,2013,(6):1-6.

[7]周业安.行为经济学是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革命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32-38.

[8]周业安.行为经济学引领经济学的未来[J].南方经济,2018,(2):1-11.

[9]贺京同,那艺.经济行为的异质性与行为经济学对经纪人假定的发展[J].学术月刊,2009,(6):70-76.

[10]范良聪.实验经济学简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1]Holt C. A.Teaching economics with classroom experiments:A symposium[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9,65(3):603-610.

[12]Bergstrom, Theodore,John H. Miller. Experiments with Economic Principles:Microeconomics[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y,1999.

[13]Dickie Mark.Do classroom experiments increase learning in introductory micro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2006,37(3):267-288.

[14]Emerson T. L. N., Taylor B. A.Comparing student achievement across experimental and lecture-oriented sections of a principles of microeconomics cours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04,70(3):672-693.

[15]Durham Y., Mckinnon T., Craig Schulman.Classroom experiments:Not just fun and games[J].Economic Inquiry,2007,45(1):162-178.

[16]Villeval Marie-Claire. Experimental Economics:Contribution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J].French Politics,2007,5(2):178-186.

[17]Sugden Robert. Experiment, theory, world:A 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experiments in econo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2005,12(2):177-184.

[18]段鹏飞.论经济学的课堂实验教学法[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1):74-77.

[19]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20]丹尼尔·弗里德曼,山姆桑德.实验方法:经济学家入门基础[M].曾小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6-12-09(010).

[22]韩丽丽. 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5):126-131.

[23]荣炜,王国成.实验经济学视角下的数据品质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56-60.

[24]李志赟.规范与实证:如何看待经济学家的争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8,(3):20-27,125.

[25]朱富强.审视现代经济学主流范式:特征、弊病和成因[J].当代经济研究,2018,(1):36-48.

[26]朱富强.博弈论专家的行为实验何以印证主流经济学[J].上海财经大學学报,2016,(3):16-25.

[27]杜宁华.实验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8]Schram Arthur.Artificiality:The tens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validity in economic experiments[J].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2005,12(2):225-237.

[29]汪丁丁.行为、意义与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3,(9):14-20,92.

[30]Smith V. L.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2, 72(5):923-955.

[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Abstract:In the new century, the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has emerged as a significant trend in Chinas econom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Classroom experiments in economics, conducted by many institutions, have substantially enhance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disseminating economic knowledg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essential to further evaluate 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impact of economic classroom experiments. This includes acknowledging the implicit values of modern main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treating experiments as practical activities that reflect real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and expand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dvance the reform of economic classroom experiments in the New Era, adherence to Marxisms guidance is necessary.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fully leveraging the advantages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methodology, delving into the essence of social practice, emphasizing the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ccelerating the localization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Classroom Experiments; Educational Role;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nomics

编辑:唐玲娜

作者简介:田彦平(1973-),男,甘肃镇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学实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俞树毅(1962-),男,甘肃永登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法。

猜你喜欢

课堂实验育人功能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方式
基于实验法的经济学课堂实验激励方案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创业教育育人功能与孵化园建设的互动研究
如何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中职语文教学中育人功能的发挥
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实验的快乐教学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