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内蕴、构成及当代价值探析
2023-07-05刘宗灵盛清清王幸媛
刘宗灵 盛清清 王幸媛
摘 要:四川红色文化是在特定历史环境和具体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综合体。物质文化是载体,包括红色纪念场馆及遗址遗迹、碑林石刻陵园类、红色故事歌谣标语类;精神文化是核心,主要涵括建党精神、川陕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制度文化是关键,蕴含着历史的启示。红色文化在“铭记”历史的同时还蕴含着多方位的价值,主要涉及经济价值、教育意义和党建指导三个方面。
关键词:红色文化;内蕴;构成;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2-0089-09
红色文化具有“在地性”,生活在一定区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和积淀起本质相同、内容相异的地方红色文化。四川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地方红色文化,在地区化、精细化、微观化的研究趋势影响之下,得到了发展的契机。众多学者围绕着四川红色文化的分类与构成、功能与价值、内涵与外延、继承与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红色文化及史学研究添砖加瓦。但同时也应看到,冷战思潮及其意识形态的延展、“翻案史学”的遮蔽、“保卫”革命文化的狭隘、片面地“告别革命”、庸俗化史学研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解构主义等一度出现,给文化研究、史学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迫切要求我们用更为翔实、生动、接地气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研究来支撑和“还原”历史的苦难和复杂,“再现”它的历程,继承它的遗产,让其带着乡情乡愁乡音的红色文化在文化研究里既独树一帜,又融入红色文化总体性研究,实现百川归海。这既是史学研究的使命和职责所在,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之义,更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更值得称道的是,地方红色文化研究的深入人心有助于“凝聚起本地人民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信念,能够引导本地干部群众不忘初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本文秉持的红色文化具有经济价值、教育意义和党建指导的功能观点与之不谋而合。
一、剖释:四川红色文化概念解读
文化一词的内涵形成随着时间流变而丰富,又由于空间的隔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质。从词源学上看,文化来自拉丁文“cultura”,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原意为耕作、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培育和教育。对于文化的复杂性,西方学者早有探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从广义的人种论角度分析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2]。在中国古代,“文”和“纹”表意相近,“化”则是指生成、变化。后随着时间变化和语言内涵的扩充,“文化”一词多指教化的意义,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对文化的功能做出了诠释,即文治,体现了其治国安邦、教化百姓的作用。文化有内涵和外延即广义和狭义之分,外延意义的文化本质上等同于人化。这是从文化得以产生的条件来说的,在人的活动以外不可能存在文化,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这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及其成果都是文化,狭窄面上的文化仅仅涉及精神层面的文化。红色文化是文化的子集,对其概念的解读多着重于红色,在传统文化当中,红色代表着喜庆、权威,在近现代,红色则和暴力、革命、流血、牺牲等存在联系。关于红色文化的定义,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明:其一,时期。结合红色文化这一概念的生成背景,大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一种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所共同创造的,是一种具有阶级性的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文化即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为基础,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反帝、反封建的先进的无产阶级政治文化”[3]。其二,构成内容。这类学者侧重于对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探讨,大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文化分为三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取百家所长,这里尝试对四川红色文化进行这样的一个界定:从时期上看,四川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时期;从内容上看,其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方面的总和,既包含了肉眼可视、可感的物质文化,也涵盖了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激励力量等精神层面的内容。此外,制度文化也是四川红色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特点上看,其在漫长的生成过程和复杂的形成背景下显示出整体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特征。“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因地理位置、社会历史文化条件、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迥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创建了别开生面的地域文化。四川红色文化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四川人民为实现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的过程中,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巴蜀文化、外来先进文化为土壤和养分而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彰显出兼容并包的特质。
二、细化:四川红色文化构成探究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主要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次和领域。其中,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外显形式和载体,精神文化是其内隐存在,制度文化是关键,给红色文化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制约,构成了四川地区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物质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物质指客观实在,也具有“實体”含义,包含着可感知的事物,物质文化以物化形式、实体形式存在。在四川红色文化当中,物质文化是在民主民族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以物质实体存在的文化形式,大致包含以下几类。
1.红色纪念场馆及遗址遗迹
(1)场馆类。场馆包括纪念场地和纪念场馆,馆类用于展览伟人、著名事迹的光辉历程,其中又以革命事迹的展馆居多。四川地区场馆类主要包括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广安邓小平纪念馆、华蓥山游击队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赵一曼纪念馆、仪陇朱德故居纪念馆、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苍溪红军渡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纪念馆、彝海结盟纪念馆等。纪念场地主要是伟人、英烈故居,包括邓小平故居、朱德故居、吴玉章故居、张澜故居、陈毅故居、王右木故居、赵一曼故居、罗瑞卿故居、傅钟故居等。这些故居展馆呈现了革命年代人们“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四川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了物质载体,是缅怀革命先贤、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2)遗址遗迹。相比于纪念馆,遗址遗迹带有天然的特质在里面。党领导人民在四川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留下了诸多宝贵遗址遗迹,如冕宁县红军长征“彝海结盟”遗址、会理会议遗址、巴西会议遗址、卓克基会议旧址、苍溪红军渡、红原县红原瓦切红军长征遗址、两河口会议遗址、会理县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等。其中,在四川召开的一切会议所形成的文件,也应算作遗址遗迹的重要内容,包括两河口会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沙窝会议《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毛尔盖会议《中央政治局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巴西会议《共产党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等。
2.碑林石刻陵园类
按照物质文化的材质的不同,将其分为碑林类、石刻类和陵园类。碑林类: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碑、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红军四渡赤水战斗纪念碑等。陵园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十二桥烈士墓。石刻类:《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劳动法令(草案)》《川陜省苏维埃政府布告》《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
3.红色故事歌谣标语类
红色故事歌谣和标语都是伴随着革命发展的产物,在落后的川陕苏区,起着主要的宣传作用。从促进其产生的主体来看,其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出于革命功利主义的角度,由红色政权所做的红色文化传播与建构,扮演着意识形态宣传机器的角色;②由广大人民群众深感于以全新面貌出现的红色政权而自发创造的,更多地扮演着被红色政权所折服的展示架。这些充当着宣传与展示的红色故事歌谣标语承载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情感,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红四方面军有个好传统:部队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满街满墙,都是我军张贴的传单和涂写的标语。”[4]按照红色歌谣的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三类:①让人民了解红军及红色政权,这种宣传或是由中国共产党主动,或是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如《红军三大任务歌》《红军纪律歌》《红军战士歌》《快快建立苏维埃》《是死是活跟红军》《奉劝工农入共产》《出操歌》《子弹歌》《学兵歌》《妇女歌》《共产党十大政纲歌》等;②改造社会,如《农村阶级划分(五言歌)》《戒烟歌》;③为更好攻击对象造势或积累的战斗经验的传唱,如《工农穷人享太平》《消灭刘湘三字经》《革命三字经》《作战要诀歌》《铁树总要把花开》等。
(二)精神文化
“精神”是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精神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中孕育产生的思维方式、经验思想、审美意境等意识方面的综合体,以特有的形式体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和文化具有的超越创造的功能。这里的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四川地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思想遗产的综合体。作为军事战略要地和内陆经济腹地,四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革命先驱浴血奋斗缔造的光荣革命历史促使四川成为举足轻重的革命老区。其中蕴含着多种红色精神资源,较为突出的是四川党组织的建党精神、川陕苏区精神和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四川路段的长征精神,这三种不同时期的精神彰显了四川红色文化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
1.筚路蓝缕启山林的建党精神
四川人民自古便富有革命精神,所谓“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便是对蜀人不羁的反抗精神的概括。由于政局的动荡和年幼中共积蓄力量的需要,“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四川地方组织几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多次遭到反动派的破坏,历经了建立发展、再建立再发展的曲折历程”[5]2。四川党组织在创建过程中,以思想和组织建设为主线,并呈现出思想亮剑和组织隐蔽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四川党组织主要是通过组建进步团体、创立进步报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宣传。这方面王右木是开山鼻祖,其创建的“马克思读书会”是四川第一个系统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后又在四川创办《人声》报刊,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样作为四川党组织开创者的吴玉章成立了全川自治联合会,它的成立“使吴玉章有了一个面对广大人民讲话的机会,提供了一个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台”[6]29,后又创办了《赤心评论》,以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目标。除了公开发行这种政见鲜明的报纸来传播马克思主义,早期四川地下党成员还通过军阀出钱,共产党人办报的方式进行宣传。王右木任《甲子日刊》总编辑之时,在军阀杨森“建设新四川”口号的掩护下,“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介绍社会主义的新事物,颂扬苏联革命成功的新经验”[7]。就组织建设来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四川党组织虽未完全沉入地下,但出于协助国民党优先发展的需要和免受地方军阀的迫害的考量,其组织形态在全国来说,实质依然是一种半地下的状态。那时党的名称和旗号不能公开,以“C·P”“C·Y”这种英文缩写来指称,又以大学指代党,中学指代团。党员的发展也是暗中进行,因此在组织方面,四川党组织主要是在地下进行建团建党活动。四川党组织创立初期,通过自下而上的完善与自上而下发展与扩充健全了四川组织。中共四川成都独立小组成立以后,又陆续在重庆、綦江等地建立起支部,后根据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在1926年在四川建立了四川第一个省级组织——中共重庆地委。在重庆地委的领导下,四川党组织不断完善,至1927年春天,“四川省共建立了58个中共支部或特支”[5]9。至此,中国共产党四川组织开始初具规模,建党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北京、上海等地,四川党组织创建过程中经历了先建团后建党的脉络,在这一过程中,党与团之间总体上相处和谐,皆从革命的全局出发进行考量,较少发生党与团之间的博弈。团员被吸纳进团以后,由于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共产主义觉悟的提升,“各地青年团团员,以后大多数转为共产党员,成为党组织的骨干分子,有的成为各县党组织的创建人”[6]32,如杨闇公、童庸生、冉钧、罗世文、刘愿庵等,为四川党组织在各处的扎根、落地做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8],四川地下党的建党精神是对此精神的具体体现。同时,从建党的难度和初心来说,四川党组织的建党精神还包括了开天辟地的奋斗精神和知难而上的反抗精神。就建党的坚定性来说,一定要在四川建立党组织表明了川籍革命家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学说的信仰,这背后体现的也是对共产主义精神的坚守和四川党组织能一直存续的重要原因。
2.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川陕苏区精神
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包括“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9],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红军征战威震南北,川陕苏区功在祖国”,川陕苏区作为苏区的一部分,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川陕苏区是在红军“败走”鄂豫皖苏区的条件下创立的,其存在虽仅两年有余,但却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一片丹心永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是川陕苏区精神的最大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实现了从“败走”川陕到稳步扎根的转变,打赢了反革命势力组织的围剿,相继取得了反三路围攻战役和反六路围攻战役的胜利,发起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为革命积蓄了力量。川陕根据地建立以后,根据地区实际做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中国共产党川陕省党的任务》决议,决定开展以巩固、建设根据地为核心的革命运动,具体包括武装斗争及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群众组织建设等各方面内容,在党的坚强带领下,川陕地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图景,位于“巴山蜀水之間的孤岛”的川陕根据地变成了连接中央苏区与陕甘苏区的桥梁。在这些斗争和建设中,党政军民在党的指引下凝结起来,共克时艰的精神是川陕苏区精神中的突出内容。早在红四方面军入川之时,四川地区的人民就折服于这支人民的队伍,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川陕苏区能够稳定扎根和壮大还得益于我党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也是川陕苏区精神的内涵之一。红军在川陕根据地逐渐站稳脚跟的同时,肃反风暴再一次席卷,许多忠心革命人士被打成“右派”“AB团”“托陈取消派”,革命有生力量被无辜消耗。在明确党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之后,及时召开了木门会议,在总结军事作战经验的同时,还对停止部队内部肃反做出了讨论,为抵制错误“肃反”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总之,川陕苏区精神既包括了党在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等革命共性精神,还具有自身的特色,显示出地域的特色和历史的印记,其中,在特殊历史时期中显现出来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的精神构成川陕苏区的突出内容,对于今天的党建工作具备巨大的参考借鉴意义。
3.燎原之火开新篇的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0]关于长征及长征精神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四川路段是长征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省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地形地貌和社会历史等多层次的原因,红军在四川走得极为艰苦。除了反击敌人的猛烈进攻,还要面对大自然的考验,要爬雪山草地、攀悬崖高山,除此之外,棘手的民族宗教问题也是对长征的一道“加试题”。四川路段凸显的长征精神除了具有一般长征精神的共性以外,还显示出其独特的内涵。在四川,由于民族宗教矛盾尖锐突出,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对于长征的胜利尤为关键。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的正确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宗教和谐的基本原则,实践了尊重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充分意识到了民族工作的严肃突出,指出“争取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苏维埃政府领导之下,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1],其核心是切实尊重民族权利,并将迅速转变番民中的工作作为目前工作的中心。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②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保护群众利益;③认真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④坚持争取团结民族宗教上层人士的统战政策;⑤主张民族自决”[12]。在民族问题上,党始终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开展民族工作,尊重其风俗,如不在回民面前杀猪、吃猪肉,认可其服饰和穿着。在宗教问题上坚持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上开展团结工作,制定了严格的宗教保护政策,维护信教人士的尊严,保护其场所、设施及宗教财产不被侵犯。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党始终以尊重原则为核心,辅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大限度获得其支持。在四川路段对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既是群众路线的体现,也是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在四川的民族宗教政策构成了四川长征路段的特色内容,蕴含了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统战精神。
(三)制度文化
制度是大多数人意见的规定性反映,带有一定的契约性质,其主要作用是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性约束。制度文化是一种以制度形式存在的文化形态,是民主政权建设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在红色文化当中,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完善、革命的走向和未来,对革命的前途命运起着预判和调整的作用。党在四川地区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宝贵的制度文化遗产,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给今天的制度建设留下了宝贵财富。这里以川陕苏区的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建设建立为例。川陕苏区经济制度建设上主要着力于改变旧有生产关系、重建经济秩序,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改革布告》《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军区政治部关于土地问题的布告》《怎样分配土地?》《平分土地须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平均土地办法》等。同时明晰了土地分配的对象,即愿意做庄稼的雇工、贫农、失业士兵,对于土地没收和再分配做了严格规定。其内容虽有细微差别,但均主张“无条件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田坝子、山林、房屋等等”,“自己耕种够自己吃用的中农,其土地概不没收”,对于不“扯拐捣乱”的富农,“可另分给他一份较坏的土地,但必须他自己耕种”[13]501-502。在分配方法上采取多样化措施,主要的有按人口劳力平分,均匀搭配田地肥瘦两种。在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党领导根据地人民恢复农业生产,发展了畜牧业、林业和水利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商业政策,兼顾了工农商发展,促进了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促进商业发展上面,除了采用公营商业以外,还保护私人商业的发展,颁布了《川陕苏维埃政府布告》,规定“对于遵守苏维埃法令的中小商人,均准其商业上的自由,并予以苏维埃法律的保证” [14]538,在轻税和扶持私人贸易、兼顾公私等商业政策影响下,根据地的商业贸易逐渐恢复。在财经制度建设上,制定了《财政经济问题决议草案》《川陕苏维埃税务条例草案》,决议成立川陕工农税务局,执行统一累进税。在一系列经济制度的协同作用下,川陕苏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提高,为党和红军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天下之治,重在人才。川陕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后颁布各项文件,强调加强苏区文化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中共川陕省二大讨论的斗争纲领明确指出,要“开展群众的普遍教育”,具体措施上“扩大彭杨学校,恢复苏维埃学校,各县设立列宁学校,设立小学或工农教育所”[13]18。川陕省第二次全省工农兵代表大会指出“广泛的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重心放在“发展社会教育”上,同时为了革命需要、丰富人才层次,还决定“马上成立苏维埃学校,培养文化和其它各项专门人材”[13]170。除了出台文件,川陕苏区文教事业还进行组织建设,呈现出统一领导和具体分工,层层把关相结合的特点,“由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文委会下设学校教育局、社会文化局和国家出版局。县苏设文教委员会,区设文教威远,乡、村苏维埃政府有委员分管,层层负责文化教育工作”[15],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秉持着男女平等、解放人权的理念,针对妇女这一群体,川陕苏区开展了政治、劳动等教育。干部在革命年代十分稀缺,而干部的能力也直接关系着革命的进程,因此,对干部的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就红军干部教育来说,川陕地区建立了彭杨军事政治学校、红军大学、红军卫生学校。彭杨军事政治学校主要培养红军和地方武装中的基层骨干和军事政治人才,红军大学则着力培养高级军事政治干部,红军卫生学校则注意培养红色医务干部。对于基础和普通干部教育则在通江建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党校、苏维埃学校。对于其他的社会群体如工人、农民、儿童等,川陕苏区也按照其特点进行了教育工作,开办了工农中学、农事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场所。总体看来,川陕苏区的教育覆盖了各个阶层,并建立了从上到下完整的管理层级,有重心有中心地开展了教育工作,在实际操作上,动员了苏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利用起各阶层社会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一次宝贵尝试。从现实上看,这些宝贵尝试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仍具备参考借鉴的价值。
三、传承:四川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红色文化资源里,我们不仅能深切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还能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以及从中思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逻辑”。四川红色文化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真”表现为其存在的真实性和必将继续存在的真理性;“善”则表现为它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即其功能性;“美”建立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是人们对于学习和领会其内涵的愉悦。具体来说,四川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教育意义、党建指导三个方面。
(一)变现:经济价值
进入21世纪,地区文化软实力无疑是促进、衡量地方发展的重要指标。四川红色文化底蕴厚重,以其内涵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和产品的可变现性,满足大众求知、求新、洗涤灵魂等方面的需要。目前,全川的红色文化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旅游以及配套的红色文化产品上,红色旅游主要涉及浏览观光、参观体验之类的活动,红色文化产品是与之相配备的红色文化周边,如文化衫、纪念品等。在2021年的国庆假期当中,四川全省推出10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活动。纳入统计的37家红色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68.43万人次,较2020年同期增长12.57%。其中,邓小平故里、朱德故里、陈毅故里、石棉安顺场等10个红色景区接待游客数量均突破10万人次,接待量占全省纳入统计红色旅游景区的70.95%。阆中红军烈士纪念园、古蔺太平古镇、通川神剑园、梓潼“两弹城”、华蓥山5个红色景区游客接待同比增长均超过一倍[16],由此可见红色文化资源在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势作用。为响应国家号召,时下川渝正积极打造“成渝双重经济圈”,“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显得分外重要,“两地要充分开发利用跨区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利用好文化的社会功用与文化价值,助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等综合实力的提升” [17]。传播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既是其丰富内涵的价值要求,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提升四川红色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措施,还是满足川渝地区人民文化需要的客观要求。
(二)铸魂:教育意义
教育多以代代流传的良言懿行或口口相诵的标杆榜样作为鲜活的材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和踏雪有痕的反馈。四川红色文化既存有浅显易懂的部分如红色人物、红色故事,也不乏需要一定历史知识的部分,如四川路段的长征精神、川陕苏区精神等,使得各个年龄、行业的人都能找到与之相适合的红色文化学习内容。对于少年儿童来说,红色故事及人物中的爱国、奋进精神为其三观的形成埋下种子,对于广大青年来说,“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的情怀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甘做春蚕、蜡烛的奉献牺牲精神,始终是教育广大青年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正面教材。四川红色文化是在时代的打磨下淬炼而成的精品,是抵御西方物欲文化、反动意识形态渗透的主流价值文化。广大青年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又似“带露的小花,绚丽芬芳”,在红色文化的光辉照耀下长正、长高、长直。四川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厚,具体到各个地区又带有鲜明的特色,在川西主要是长征红色文化颇具特色。川东北地区则以川陕苏区的遗留文化为代表,蕴含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承载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程的历史风貌”,表明了中国人民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18]。四川红色文化承载的内容、蕴含的精神、传递的情感对于少年儿童具有点火播种的功能;对于育穗拔节期的青年教育具有匡正扶稳的意义;对于风华正茂的成年人具有涤荡心灵的作用;对于须发皆白的中老年来说,则带有回首愈甘的清甜。总之,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价值宝库,其教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一面,新时代背景之下,深入挖掘其内涵精神对于更好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意义深远。
(三)警钟:党建指导
党建工作关乎全局,对党和国家生命力的延续起着造血的作用,做好党建工作不能拘泥于表面,更要注重其内涵填充。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党建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利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性,指出要用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川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古朴而厚重。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如战斗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都可统称为革命文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9]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如革命老区精神、长征精神、川陕苏区精神等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品格的体现。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决定了它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党建工作最重要的要着眼于“建”,这个“建”包括新建和重建两个部分,新建是从无到有,重建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补和完善,而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从思想细微处着手,这就需要全体党员有坚定的信仰。信仰从哪里来?信仰作为人类高层次的渴望和动力,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人的社会实践。只有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料,信仰才能坚固。
四、结语
作為一种先进文化形态,四川红色文化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科学性的特征。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呈现出物质、精神、制度三种形态,彰显着人与人、人与历史的互动。三种形态综合而成的四川红色文化是一个价值高地,对于服务现实具有重要意义,这里所列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功能尚待挖掘。要进一步探寻四川红色文化的价值意义就涉及四川红色文化“往哪里去”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待文化范式的一个态度问题。
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通过时间的中介和空间的载体在过程中的转化, 形成了事物发展的链条,成为人们追溯过去、扎根现实、预测未来的重要尺度和参照系统。从更绵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四川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特定时区中的一节,其与传统优秀文化、颇具特色的巴蜀文化、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嬗变融合、交流碰撞是需要聚焦和拓宽的点。从更广泛的空间角度来说,四川红色文化只是中华大地红色文化中的一个点,是一处细小的痕迹,如何由这个点的痕迹到线的勾勒再到面的完善,实现红色文化研究“解构”和“建构”的有机统一,更是红色文化研究的着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月枝,沙垚.地方红色文化的当代意义[J].红旗文稿,2019,(20):32-33.
[2]泰勒.原始文化[M]. 蔡江浓,编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3]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259(6):159-162.
[4]徐向前.徐向前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182.
[5]中共四川省委党校,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十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6]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等.中国共产党四川组织史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7]邱沛篁,吴信训,白纯武.新闻传播百科全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01.
[8]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 人民日报,2021-07-04(001).
[9]习近平. 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1-11-05(003).
[10]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2(002).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34-535.
[12]周锡银.红军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21-35.
[13]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14]四川人民出版社.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538.
[15]林超.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长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511.
[16]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国庆节假日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综述[EB/OL].(2021-10-07)[2021-10-30].http://wlt.sc.gov.cn/scwlt/wlyw/2021/10/7/3e0cad86823e41f0b39d07cc75b3c9ff.shtml.
[17]彭云思,秦羽.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成渝跨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四川戏剧,2020,(10):189-192.
[18]李万斌.川陕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与文旅创意创新研究——兼论川陕红色文旅创意创新[J].中华文化论坛,2017,(2):83-89.
[19]习近平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J].中国广播视学刊,2021,362(5):1.
Abstract:Sichuans red culture is rich in connotation and has great functions. Material culture mainly includes red memorial venues and relics, stele forests and stone inscriptions cemeteries, red story and ballad slogans. Spiritual culture mainly includes the spirit of the Sichuan-Shaanxi Soviet area,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and the spiri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stitutional culture mainly focuses on institutional heritage. The rich connotation of Sichuans red culture has established its value, which mainly involves economic valu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party building guidance.
Key words:Red Culture; Composition; Connotation; Practical Value
编辑:李春燕
基金项目:宜宾市社科联基层廉洁建设研究中心项目(JLJY2022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21JHQ022)
作者简介:刘宗灵(1982-),男,四川达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盛清清(1997-),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王幸媛(1996-),女,四川资阳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