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底蕴探赜

2023-07-05马东景朱凤林

学理论·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底蕴

马东景 朱凤林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根本在于“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自信”;底蕴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3-0020-0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发展繁荣。”[1]40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2]“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以可能?其深层的根据在哪里?笔者认为“四个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深厚的底气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坚持“四个自信”是我们能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气和根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保证

“道路”一词人们再熟悉不过了。百度词条对其的解释为道路从词义上讲就是供各种无轨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基础设施,另外还指达到某种目标的途径,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现代汉语词典》对“道路”的解释为:1.供人马车辆通行的路;2.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3]。另外百度词条又有对该词语概念的一个基本解释——也用于比喻事物发展或为人处世所遵循的途径。此为抽象含义,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我们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所遵循的根本路径。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坚信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其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及实践逻辑。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种具体实践和现实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是道路自信的精神之源。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在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增强自信。”[5]道路自信最重要的基础,就在于深入理解指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有力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科学性和真理性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想之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尽千难万险并付出了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经过长期历练、独立自主创造出来的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进行了艰难探索,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由于其成就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业绩、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同,并形成了伴随着这一发展过程的科学的思想理论和中国精神。再者,我们所遵循的中国道路所取得成就的世界比较优势更体现出中国道路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了与中国之前道路的历时性比较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共时性比较,其优越性得以充分彰显,这一优越性激发了中华儿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更加自信。2018年习近平同志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6]。历史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7]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无论是封闭僵化的老路,还是改旗易帜的邪路,都是绝路、死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格局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上的有效性,必须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和途径。道路问题就是命运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探索所得出的最适合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康庄大道,对于这条道路的高度认同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这其中各民族人民的积极参与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动力,各民族人民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自身解放(有的少数民族甚至跨越了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路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意志选择,带有历史必然性。各族人民在共同迈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铺就了各民族人民和睦团结的坦途,各民族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正全力向着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奋进。辉煌成就的取得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完全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11。在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全国各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意义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力量之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铺垫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在同中国实际的结合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对中国实践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本质特征,即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些内在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满自信的内在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自其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等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成功指导我们的实践,其蕴含的崇高价值已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认同和支持拥护。同时,其生命力更加鲜活和旺盛,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巨大的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理论基础。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源自其本身的科学性、真理性。理论能否发挥指导作用以及指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该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即科学性、真理性,这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了人类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特质使其能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抑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的合理性正当性之所在。其次,实践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价值引领、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崇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以人民为其建构中心,这一中心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过程中都得以充分体现,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价值性,这里的人民当然包括中华各民族全体,它确保和指引了各民族人民在民族发展道路上的实践的正确性。实践证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民族发展事业取得了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重大成就,实现了全部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也进一步验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科学性真理性又进一步成为团结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这一旗帜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发挥着无形而又牢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支撑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障

制度自信指的是人们对一个国家所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具有信心,相信这一制度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以分为以下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党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阶段及其成果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我们党鲜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9]40-52,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制度自信具有充分的依据:从实践上看,我国国家制度是符合国情、有效管用、得到人民拥护的制度体系;从理论上讲,我国国家制度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效能上分析,我国国家制度具有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具有“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三个层次[9]9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创造性制度安排。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探索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制度,形成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独特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1949年在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國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得以确立以来,始终受到宪法和法律的有力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其中;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确立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显著优势,并且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出了安排部署。目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等自治形式。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及实践依据和坚强保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更深沉的根基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0]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339文化自信是习近平同志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础上的创造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自信理念,有力地指导着新发展阶段的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12],文化自信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自信,文化软实力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1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和夜郎自大,它源于历史、理论及现实实践根基。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在这一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过程中孕育发展壮大起来了世界迄今最为悠久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其中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维系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样态,并保持长盛不衰,永葆勃勃生机。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民族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革命过程中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中国精神谱系,成为推进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以其为深厚基础,这是其之所以自信的根据之一。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还来源于其正确的科学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其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已为人类实践所验证,这是被世界所公认的和不容置疑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文化的内涵属性及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它正确、深刻揭示了文化的实质和重要性,对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雄厚基础之上,有着深厚的根基,形成了其正确性的先进文化本质,确保其成为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内在动力和鼓舞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事业做出重要论述和部署,特别是对文化自信重要性问题做出过深刻论证,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1]34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文化及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既使我们深刻理解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又使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着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共同的创造和积淀,这一共同的精神家园必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到凝神聚力的最深层的核心作用。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还源自其实践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同的创造性成果,它凝聚着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是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同一,这一文化的先进性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被各民族所高度认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团结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在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发挥出重大作用,这从实践层面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根据。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日益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2-10].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270.

[4]王炳林,湛风涛.坚定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EB/OL].(2013-06-26)[2022-12-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6/c_116299439.htm.

[6]董振华.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214.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08)[2022-12-06].https://dz.sdut.edu.cn/2014/0520/c4613a255157/page.htm.

[9]何毅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李斌,霍小光.“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习近平总书记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EB/OL].(2014-03-13)[2022-12-09].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4npc/n/2014/0313/c376088-24619271.html.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底蕴
倍er高级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基于人文底蕴培育的海南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习近平“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意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列提出的重大价值